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清朝初期,满族与蒙古族建立了较稳定的民族政治关系.这对当时民族政治人提供了广阔的民族政治舞台.孝庄文皇后曾扮演过重要的政治角色,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人.她是满蒙初期政治联姻的体现者和推动者,是康熙皇帝处理蒙古政治问题的高级顾问.这为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绍纳族与恩德贝莱族是津巴布韦最大的两个民族,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津巴布韦的民族问题和政治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独立后,穆加贝政府针对恩德贝莱人和津人盟实行了民族团结政策,但这一政策遭到了地方民族主义和族群政治等方面的挑战,并与津民盟谋求一党制的努力产生了冲突。穆加贝政府随后放弃民族团结政策,转而对恩德贝莱人和津人盟进行打压,实现了事实上的一党制。然而,民族高压政策对津巴布韦此后的民族问题与政治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恩德贝莱人地方民族主义的固化,使得民族认同继续影响选举进程,并由此开启了穆加贝政府以高压手段维持其统治的序幕。恩德贝莱人直到今天仍未真正与绍纳人实现和解。姆南加古瓦政府在2017年11月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族关系的措施,但真正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民族实体之间因政治决策、社会变动或族群迁徙等因素导致的族际接触或交流,往往会使民族间的文化发生涵化.从而,促使民族交流与融合时期的重要表征--语言的融合及词汇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跨界民族是指那些因传统聚居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隔而居住于毗邻国家的民族。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一个国家为主体民族的同一个民族分布在相邻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是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之一;一是同一个民族被不同的国家划分.没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如库尔德人和萨米人)。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在特定的族际政治环境中,民族关系会与之相应的特定方式发展:如果民族政治关系是平等、和平共处与相互尊重的,那么,民族关系就会健康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就会得到对等承认,从而使文化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能够在和平状态下以有益于各民族任何一方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6.
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在帝国经济领域起主导作用,支持并推动了奥斯曼帝国的改革;而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形成了脱离奥斯曼帝国的力量。从另一个角度看,奥斯曼帝国的西化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工商业者、银行家、资本家构成帝国重要的社会基础;但奥斯曼帝国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衰败,少数民族自身利益得不到保护,政治地位没有提高反而降低。这造成少数民族群体与土耳其统治阶层的对立,帝国的社会基础松动,庞大的多民族共同体瓦解。民族因素是晚期奥斯曼帝国社会变动中一个突出的独立因素;少数民族与帝国的社会变革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颁布正朔是古代王朝治权实现的重要象征,接受正朔则是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的标志。10-13世纪,华夏地区有宋、辽、金等几个相互竞争、边界变动的正朔颁布中心,这是由当时民族竞争融合的特殊政治格局形成的,历法的颁受折射出民族政权间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历法颁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华夏认同、朝贡体制形成和维系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间的交往与互动更加频繁,民族关系模式与类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影响民族关系变动的因素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笔者选取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的唯一一个汉族村落--起台堡村为田野调查点,深入实地进行了民族学传统的"田野工作",对该社区所处空间的民族关系状况作了调查,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作了实证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的民族主义论述的是民族与国家应当一体的理由,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却难以实现民族与国家的一体。由此,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困扰了人类社会数百年,并引起各种民族冲突。本文作者从分析文化民族、政治民族与法律民族的关系入手,试图为民族主义建立一种框架,并认为基于政治民族和法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终将取代基于文化民族之分的联邦主义。  相似文献   

10.
斐济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土著斐济人和印度裔斐济人的关系成为影响斐济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1987—2006年间,斐济发生了四次政变。动荡的20年不仅阻碍了斐济的现代化进程,而且族际关系紧张的局面一直延续下来。经过长期磨合,斐济两大民族基本形成分别掌握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格局,族际利益冲突可以通过妥协性谈判来化解,但是不能出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域外大国通过外交、援助等方式的介入,导致族际关系的复杂化。政府层面的民族整合、强化国家认同、实行合理的民族分权、政治和解,是斐济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夏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时期,境内活动有不少阿拉伯人,西夏和阿拉伯世界有正常的政治、经贸交往。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夏,马可波罗所见西夏末期伊斯兰教的流传情况,正是最好的说明,只不过伊斯兰教在西夏的影响远远不及佛、道二教。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清代,力求边疆地区"夷夏一体"的思想已成为清代治边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影响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完全是适应当时当地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各代治边思想与政策基础上形成的.新疆改设行省标志着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闻名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蒙古汗国的缔造者,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他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结束了蒙古各部纷争战乱的局面,创建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为蒙古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适时地发动了攻金、西征和灭西夏的战争,有的带有扩张性质,有的则具有统一意义,虽曾一度带来一些破坏作用,但是攻金、灭西辽、灭西夏却为元朝大统一奠下基石。西征中亚、西亚和欧洲,虽带有对外征服和扩张性质,给各国人民曾带来灾难和破坏。但对促进东西方的交通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总体说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无愧是蒙古民族的英雄,而且对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3,4(6):49-55,109-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彝民团从建团到全部使命的完成,走过了一条34年可歌可泣的发展道路,为凉山人民彻底翻身解放和推动凉山经济发展,谱写了无可替代且永不磨灭的历史篇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军民传奇历史却一直只存留于民间记忆,或散载于州内内部资料而未曾专门公开发表或出版,而鲜为公众所知晓。本文主要在参考梁文英、毛均茹、李仕安和中国科学院等所著文本资料基础上,首次论述彝民团的建立过程及其为推动凉山彝族地区民族工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彝民团发展的岁月里,它经历了扩编和最终撤销的历程,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探索今后军队与民族工作关系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夏虽然和宋、辽、金抗衡鼎立约二百年之久,但目前留存下来的西夏契约档案寥寥无几。作者认为根据已经公开发表的《天盛二十二年卖地文契》、《天庆间典当文契》等几件契约档案的介绍,就能比较详细地了解西夏的自然经济状况和西夏的剥削情形。  相似文献   

16.
罗勇 《民族研究》2002,(4):96-100
本文结合彝、汉文献 ,对明代贵州普安彝族“十二营”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营”是彝族的一种社会组织 ,源于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和家支制度 ,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政权和族权、军事和行政合二为一的特点。文章还对“十二营”的渊源、职能和位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达 《民族研究》2004,(1):60-66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又由于族群互动的原因 ,还产生了跨越族群的“尔普”形式。“尔普”形式的变迁是族群互动下的一种文化变迁形式 ,其动力来源于彝、汉两族的互动关系。彝族社会中“尔普”的变迁形式是人类学关于族群互动下的文化变迁理论的鲜活事例。  相似文献   

18.
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西夏时期干旱、寒冷的气候,草原、荒漠的植被,对其牧业经济若干要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兹认为农牧并存以牧为主是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且畜牧业因一向在夏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而倍受其统治者的重视。然而这种自然规定和人类选择的统一性,愈来愈受到严重的挑战和破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籍此,作者在研究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基础之上,对这种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原 《民族学刊》2012,3(5):37-51,92-93
抗日战争时期,岭光电作为一个兼有彝区土司和军政职务的彝族精英,其《倮情论述》一书所陈述的彝区的边务实践与民情风俗,展现了在国族政治抱负下,彝区精英如何对彝人历史、社会、文化之图景进行重新的组织与呈现。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下,他的论述获得了时代意义:即让西南边地的人民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化进程接轨,从而在使国家更为完整的同时,也让边民获得其民族地位与国民权益。岭光电所具备的时代穿透性和空间跨越性,也使得他的边务实践和民情叙述充满了一种宝贵的韧性和灵活性,而这些正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所缺乏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历史上,在这个区域曾经出现过大大小小17个族群名称。为了争夺自然资源及政治资源,这里族群冲突频发。本文试图借助彝文古籍探讨彝族先民在复杂的族群环境中的互动策略,结合笔者多年的田野调查材料和个人经验,勾勒出彝族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性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