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民族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民族问题>一书之中.李达不仅译介了斯大林关于民族概念的权威定义,而且系统完整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在当时苏联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2.
民族高校是培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民族工作专门人才的摇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和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在民族高校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民族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指导我们党不断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对这一科学民族观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有助于全面地把握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和使用习惯,汉俄亲属称谓语的对比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汉俄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出发,着重对比探讨了汉俄亲属称谓系统的民族文化差异,并对这种差异的根源作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5.
维护民族和谐不是某个历史阶段的工作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培育、传承和发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不仅仅是针对干部、民族院校学生,而是面向全民的,在国民民主观教育实施纲要指导下,以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地区居民主人翁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观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注重实效的教育工程,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主张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其进行过程中,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性问题,也有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因身份认同和信息扩散而引发的特殊问题。解决途径除了教学要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注意民族观教育的层次性,并将西方公民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黄红 《民族论坛》2013,(9X):83-87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其进行过程中,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性问题,也有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因身份认同和信息扩散而引发的特殊问题。解决途径除了教学要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注意民族观教育的层次性,并将西方公民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在民族教育的发展中,有其它院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院校图书馆也具有其它机构不可替代的民族观教育职能.在新形势下,民院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民族观教育职能,为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9.
民族政策研究对民族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民族政策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论素质、民族政策研究的整体水平都会影响民族教育的效果。当今民族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观点歧异甚至相对立的理论观点,造成了理论界的思想混乱,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理论素质,同时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观点教育、维护民族团结的公民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开创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不仅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文化之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促进民族发展的一股积极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对世界文化与民族的多元发展大有裨益。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今天,各民族间的普遍联系更为密切,同时反对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强调民族认同和文化多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们期待着一种真正能使各民族和平相处,能给全人类带来普遍福祉的全球伦理。因而,探讨孔子以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为特色的民族观,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进一步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略论元代屯田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元代屯田的考察 ,论述了元朝境内大量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包括汉族向边疆民族地区迁徙 ,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迁徙 ,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迁徙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元代回回教育特征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元代多民族教育中 ,东迁回回人同时接受两种教育 ,即回回文化教育和汉文化教育。前者以学习回回自身传统文化为主 ,它是培养元朝所需回回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元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后者则以学习、研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是随着元代回回人的聚合及汉语言文字的普遍使用而接受的重要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元代也里可温信徒复杂,族类众多.除游牧于中土西北地区的蒙古乃蛮、克烈、汪古部和一部分畏兀儿人,以及东迁阿速、钦察、斡罗斯人外,还应包括蒙古西征时掳掠东来的许多中亚、西亚和东欧不同种族的基督教徒.至元大一统时,也里可温已广泛分布于中土各地,并在元代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秦两汉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的形成与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战国秦汉西南开发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萌发于战国后期 ,正式形成于西汉司马迁之《史记》。其标志为 :“西南夷”作为秦汉大一统国家疆域中“四夷”之一部的独立地位的确立 ,以及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 ,以巴蜀为中心划分“南夷”、“西夷”的民族分布布局基本理念和划分方法的形成。经东汉两晋的嬗变 ,两汉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呈现出马、班 ,常璩 ,范晔三种明显有别的划分方法和认识观念。周秦两汉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萌生、形成和嬗变的客观历程 ,历代史家区域民族地理划分方法和认识观念的形成 ,既客观反映了西南区域开发和民族融合 (华夏化 )的历史进程 ,亦反映了史家所处时代之现实需要和个人之史识、史观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代西域都护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 ,对西域都护的称谓和建置时间这两个问题作了探讨 ,提出 :西域都护设官于汉宣帝神爵二年 ,立府施政在神爵三年 ;它在建立初期为加官 ,属虚名 ,约在汉成帝时变为国家正式编制下的实名官职  相似文献   

16.
北朝时期,胡汉之间通婚频繁,胡人贵族与汉人高门大姓之间尤为明显.胡汉通婚成为影响当时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文化互动的重要因素.此文主要剖析了在汉族门第婚观念的影响下,胡人贵族与汉族高门大姓之间的通婚表现,探讨了胡汉门第通婚在政治与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移民在巴塘活动之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友珍 《西藏研究》2010,(1):9-15
随明清两代经营川藏线和清末川边改流的开展,大量汉族人进入四川藏区,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中界的巴塘一时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活跃区域。文章从开荒垦殖、开设商户、兴办学校、汉藏通婚、帮会组织等角度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移民在巴塘的活动作了论述,呈现汉藏两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元代民事审判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元代民事审判制度 ,认为其审判机构是多元的 ,这是元代在民事法律适用上采用属人法的结果 ;其审判程序的规范十分发达 ,并且出现对弱势群体的特别救济。在此基础上 ,作者得出元代民事审判上出现民刑明确分离 ,民事诉讼上开始出现积极立法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论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慧 《民族研究》2006,(6):72-79
在清末民初的宪政活动中,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不平等的统治策略发展到提倡消除民族之间的界线,在宪法中开始体现民族平等思想,后又发展到“五族共和”,这是我国法律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是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中,尤其是在各类宪法性文件及草案的讨论与制定中,都有关于民族事务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但同时也关照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对处理国内民族事务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由于时代的局限,民国初期制宪活动中关于民族事务的考虑仍然存在较大缺陷,相关规定也难以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