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蜀道连接了关中和蜀地两处历史文献较早定义的"天府",为秦的崛起和统一准备了条件。西部地区因蜀道的沟通,以经济文化区域的突出优势,长期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基础。秦人和蜀人合作开通蜀道这一重大的历史贡献,值得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者关注。蜀道交通体系具有完备的构成,集聚着诸多伟大发明,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信息。蜀道因此可以看作包容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交通线路。蜀道文化线路的研究,应当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呜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鸣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相似文献   

4.
唐朝定都长安,富饶的蜀汉是其后方基地,川陕间的“蜀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唐王朝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对蜀道的开拓、修筑和维护。当时蜀道的北段,故道、褒斜、傥骆、子午四线均被先后辟为驿道。在褒斜道江口镇以南的东侧,又开辟了文川道;西侧由武休关向西北,修筑了通往凤州、散关的驿道。蜀道的南段,金牛道利州至成都间,开凿了南北并行的两道;从汉中南通巴中的米仓道,从西乡南通涪州的荔枝道,都曾成为国家驿道。由于南北两段蜀道的畅通,从首都长安通向山南、剑南各地以及吐蕃、南诏各国的驿道上,信使驿卒、车马行人来往频繁,络绎不绝。蜀道交通的开辟,对盛唐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乃动乱与割据之世,该时期内南北政权围绕蜀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对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蜀道争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的蜀道争夺战极为频繁,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三国时期各条蜀道的使用频率较为平均,五代时期则严重倾向于选取故道和金牛道;三国时期蜀道争夺战多取用其中一条,而五代时期则数条同时进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秦汉时期颇为重视蜀道建设,以至于三国时期蜀道的畅通性仍保持良好,而隋唐五代时期故道长期作为官方驿道,便于行军打仗;与三国时期相比,故道在五代时期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三国时期曹魏以长安为伐蜀基地,与五代王朝多以凤翔为伐蜀基地不同。  相似文献   

6.
蜀道是沟通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三国乃动乱之世,魏蜀对峙下的蜀道在频繁的征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蜀道的兴废与中国历史的走向紧密相连.通过蜀道,中国历史出现了转机,向华夏之一统再一次迈进.  相似文献   

7.
第五章汉长安第一节宏伟的长安城一、长安城的规模长安,这两个字以耀眼的地位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它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汉唐盛世而载入史册。长安在秦代是一个乡名,始皇弟封长安君,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把长安作为国都,是从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开始的。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打败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即帝位,定国号为汉。在国都问题上,他原想建都洛阳,而娄敬、张良则建议他建都关中,当时位于关中的秦都咸阳,被项  相似文献   

8.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9.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的昭化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A级旅游景区。这座蜀道上的古城,历来以蜀地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著称。穿越蜀道的古城昭化昭化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有史可考达4000余年,古称葭萌。据史料载,西周时就有先民聚居在这里。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在古代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象征.对七大古都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古都文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认识七大古都、包括北京文化的特色会有不少好处.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定都的原则和迁都的趋势,认为"险、富、便、美",即军事上固若金汤,经济上富甲天下,地形环境上山川秀丽,交通上四通八达,是中国古代定都的最佳原则.而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最后选择了北京,则是中国古代迁都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和自我意识处于整体失落的情势之中。其主要体现是女性的“内化”、“工具化”、“商品化”和意识观念的“异化”。古代女性的“四化”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共同存在表露着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封建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使中国古代女性的整体失落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三峡旅游地众多的文化类型中,三峡地区的巴文化是三峡文化发生与发展的根基。而处于三峡腹心地带的忠县,是古代巴文化发展、建树的历史重地,在古代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三峡巴文化旅游开发中,应以忠县为主要根据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长安文化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又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其形成的原因、历史客观规律及发展前途非常值得探析。分析认为,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的长安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传统文化、频繁的中外文学艺术交流等因素,促使长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蜀道作为"秦蜀古道"的专有名词,是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厚的语汇。蜀道跨越川陕甘三省,四川境内的蜀道,因线路上遗存分布密集、类型多样、文化价值高等原因,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文化线路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新类型和新理念,可以借助这一视角为蜀道(四川段)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即构建蜀道(四川段)文化线路遗产谱系,梳理线路的遗产特征及价值,重视蜀道形成及演变的背景环境,并以"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作为研究依据,推动蜀道(四川段)文化线路的有效展示,为未来联合陕甘两省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满载着诸葛亮丰功伟业的蜀道线上,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大诗人通过武侯祠或者相关历史遗迹,赞颂诸葛功业,抒发人生情怀;蜀道线上武侯祠的修建和唐碑的镌刻,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对诸葛亮智慧的需求,而且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诸葛亮推向神坛的壮美历程;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是千百年来传承诸葛亮信仰的圣殿;蜀道唐碑是岿然屹立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诸葛亮信仰丰碑!  相似文献   

16.
长安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长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地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在这块土地上所演绎的无数次盛衰更替以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人。同时,长安作为帝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的题材;唐代诗人以长安为主题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长安文化所独有的本源性、悠久性、系统性和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长安文化铺就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因佛教之教义较符合长安文化的一些哲学思想,所以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统治者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发展历程,并概述了一些翻译大师如安世高、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取得的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安情结"是中国古代作家基于长安与政治的特殊关系而生成的心理印象丛.作为古都,长安所具有的巨大的政治功能直接影响着古代作家的人生实践;作为心理印象,"长安"在古代作家的创作中发挥了激活情感、寄托理想的作用.透过"长安情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群体超越个人得失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他们出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对政治权力的依附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丝路起点具有历史阶段性。本文拟以东汉洛阳为例 ,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西汉时丝路起点在长安。东汉洛阳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 ,具备了成为丝路起点的条件。而以洛阳为起点的中西间经济 ,文化交流在事实上奠定了东汉洛阳丝路起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对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认识还很不够。实际上,中国北方地区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已形成自己的发展序列,北方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北方的统一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文化时一定要注意其发展的继承性,不要把北方文化估计得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