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近代史上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政府,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推动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对我国满族来说也毫不例外。这次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满族贵族对广大满族人民的封建特权,埋葬了腐朽的八旗制度,对于推动满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过去流传着一些错误的说法,如“辛亥革命是满汉民族矛盾的结果”;“辛亥革命是满族没落的开始”:“满族在辛亥革命后走下坡路了”,等等。这是无视这次革命的伟大影响和把少数没落贵族看成为满族代表的偏见。为了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对满族发展的影响,这里我们打算考察一下清末满族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1995,(Z1)
抚顺,历史的宠儿。 满族伟大的英雄努尔哈赤在这里崛起,兵指辽沈,问鼎中原,开创了清朝一代的基业。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这里用生命之光,谱写出灿烂的诗章,留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黑土地下,乌金滚滚,曾被誉为祖国的“煤都”,著称于五洲四海。这里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相似文献   

3.
黑河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断,干流全长821公里,这里有世界罕见的五大连池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闻名遐迩的爱辉古城,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民俗村落,  相似文献   

4.
吉林是满族的故土,是满族先民世代生息繁衍的摇篮。展开东北历史的画卷,上溯肃慎、挹娄、勿吉,下衔靺鞨、女真、满族,曾经以吉林大地为生活舞台,描绘出一幅幅历史巨变的画面。吉林满族的渊源衍变,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探讨满族的源流,恢复历史的原貌。有裨于东北史、满族史、先清史的研究。关于吉林满族源流,当前史学界看法不一,笔者不  相似文献   

5.
满族生活的文化的主体是作为个体的一个个满族人。满族生活的文化功能在本质上说取决于它与满族社会生活需要的关系,必须将这些功能置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加以研究和考察,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条件也就谈不上满族生活的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益众 《理论界》2009,(8):1-1
长久以来,有关我国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满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界反复耕耘的一块学术"热土".这块"热土"近来拂过一股清新之风,由辽宁大学江帆教授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一书.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学术视角,打破了学科疆界,整合了民俗学、人类学、生态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满族共同体与族群原生文化、满族民俗建构的生态性本原、满族的认知与象征系统、满族的民间信仰与精神世界构筑、满族的口承叙事与社会记忆、满族民俗的功能、满族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变迁等满族文化建构与民族生态进行了多维审视与系统剖析,赋予了满族文化研究这块学术"热土"以新的耕耘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17-121
我们亲历20余年满族说部田野调查,接触到大量蕴涵着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满族说部作品,其中傅英仁所传承的满族说部《老将军八十一件事》、《红罗女三打契丹》与马亚川所传承的满族说部《女真谱评》、《阿骨打传奇》为典型个案,从中可以探究满族说部形成、传承、传播的规律,剖析满族说部寓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展示满族历史与民俗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建于1987年6月25日,始称伊通满族民俗馆。2002年,移地扩建后,改称伊通满族博物馆。2008年10月16日,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  相似文献   

9.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臣赴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总录。他们以"他者"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大量记述关于满族文化的文字。本文探讨了满族的建筑文化,具体包括满族的居室建筑、满族居室建筑的三大特点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满族的室内陈设。从中可以看出朝鲜使臣对满族建筑文化的肯定与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满族说部与东北民族历史关系的探析,阐释了满族说部的传承情况,以及满族说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生、发展渊源。满族说部因其讲唱内容迥然,在漫长的社会演进中已逐渐形成一些严格的不同传播形态,构成满族说部现实特有的传承与保护特征。  相似文献   

11.
《恩切布库》是一个满族部落的创世传说,在恩切布库这位满族创世女神的教化和帮助下,满族先民战胜了野兽、恶魔,改变了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满族的先民由蒙昧逐渐步人文明,写出了满族先民同自然抗争的艰辛历程,也基本上浓缩了广袤的东北地区各族先民共同的发展历程。《恩切布库》等满族说部传递着满族先民社会形态发展的信息,在讲述和传承祖先与英雄的神绩、伟业时,满族先民由母权社会步入父权社会,由野蛮、愚昧走向文明的踪迹依稀可寻,满族先民早期的生产、生活、信仰,以及生存状况等真实的场景依稀可见,对于东北民族早期社会的研究而言是丰富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库。  相似文献   

12.
周惠泉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141-145
满族及其先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数度走向辉煌、两度入主中原的伟大民族。满族说部这一艺术形式,乃是满族以及包括女真人在内的满族先民彪炳史册的可贵创造,是这个伟大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升华的结晶。满族说部通过口头传承而涵养孕育、勃发崛起,代表着满族及其先民口头文学的最高成就。满族说部在21世纪之初彰显于世,乃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给多元一体、气象万千的中化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新的世纪的确立,已经把口传文化推向历史的前台,使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满族形成的若干问题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治边思想与政策 ,制约与影响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此是满族形成的外部条件 ,而女真社会内部的深刻变革 ,则是推动满族形成的真正内在动力 ,皇太极对全东北地区的统一 ,则标志着满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满族作为东北少数民族中一个卓越的代表,以自己特有的民族贡献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涵,推动了关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在满族文化与关东文化的互动交融中,满族文化的很多特点和风情已经内化为关东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关东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满族文化的烙印。文章结合满族的历史贡献,从关东历史的发展,冰雪文化的形成,饮食文化的创造,民俗风情的展示等方面探究满族在关东文化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满族共同体是由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旗下家奴发展而来的 ,八旗土地制度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 ,大多数满族人民是依靠农业为生的 ,八旗土地的封建化实质上就是满族社会封建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10-116
满族传统说部是在我国满族及其女真先民中传袭的古老的民间口承艺术,满语俗称"乌勒本"(u labun),"说部"一词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使用,是由满语转译而来。满族世代根深蒂固的氏族祖先崇拜观念以及维系和凝聚氏族力量的精神支柱——穆昆制,是满族传统说部永葆无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满族说部得以传流至今的奥秘所在。凡讲唱本家族族源历史或家族英雄传奇类的说部,被原传袭家族视为祖传遗产,至今多由有直系血亲关系的后裔承继和保护,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大宗满族说部则包罗万象,涉及满族及其先世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是满族说部艺术流传的主流,有的具有几个朝代的传承史,成为北方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满族说部早期在民间靠满语传承与保护,晚清乃至民国以来,满语渐废,渐渐转变为以汉语汉文传播传承,两种语言文字的传承形式,都需要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是满族自先世以来信奉的原始宗教,是满族先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萨满教的信仰观念和满族传统人生仪礼的叙述分析,揭示满族的育子、婚姻、丧葬等人生仪礼活动几乎都和萨满教有着深刻的联系,进而说明萨满教对满族人生仪礼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二年七月,由辽宁省民委主持,在沈阳召开了中国满族文学史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围绕满族文学的源流、范围、特征及《中国满族文学史》的编写原则展开热烈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19.
萨满教是满族主要的宗教信仰 ,清代满族举行祭祀神杆活动 ,是萨满教信仰的突出标志。关于神杆所祭之神众说纷纭 ,近年又有“祭天”和“祭乌鹊”两说。其实 ,通过堂子祭神的演变与满族起源传说及结合对与满族关系密切的赫哲族习俗的考察 ,可以认定祭祀神杆即是祭祖。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库页岛的居民,有满族、赫哲族和费雅喀、库耶等部及部分鄂伦春人。从黑龙江下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来看,一般分为两段:从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伯力起,至阿济庄、奇集湖是一段,这里主要分布着与满族语言相同,但以使犬和从事渔业为其经济特点的赫哲人,也有部分定居从事农业的满族人;从奇集湖至黑龙江口、沿海及库页岛,又是一段,这里分布着费雅喀(吉列迷)、库耶及少数鄂伦春人。一、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的赫哲族与明清两朝的关系赫哲族在明代史书中叫“野人女真”,主要居住在伯力以下至奇集湖一段之间,另外在松花江下游至三姓,乌苏里江沿岸也有一部分。《明一统志》说:以可木(在乌苏里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