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兼业程度、非农就业时间、就业地域和就业身份四个方面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个体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劳动力转化的潜力已经很小了;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在于促使兼业劳动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非农就业、激励出省就业劳动力回流、吸引外省劳动力流入;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措施是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务工条件.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存在产业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成本高、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三方面的问题。可从转变观念、改革户籍制度、加速农民市民化等几个方面优化配置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张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5):54-57,46
在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转移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当代我国农业劳动力变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三次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着重就农业劳动力规模和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结论表明:农业劳动力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2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基本不再从事农业,25~35岁年龄段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女性化"趋势不断强化,尽管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低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水平的状况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6.
1996年和2006年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处于“倒U”型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供给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属于总量过剩型,自然赋予对农村劳动力供给本土吸收能力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并不显著;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动机来看,家庭收入与消费因素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农业边际劳动力低下甚至为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狭小的耕地上,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只有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特点是在数量上供远远大于求,在质量上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指出要解决“村村冒烟”的格局,就应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户口向小城镇的迁移,使之在营造新的小城镇的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9.
《徽州社会科学》2007,(1):51-52
劳务经济是指劳动者通过提供自己的体力或智力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经济,它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下的特有产物,它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而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而不断壮大,并将在我国全面消除二元结构之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目前在我国现阶段和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劳务经济将长期存在和继续发展。并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已经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其中持续而稳定的新成长劳动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且呈总体下降趋势.为了推动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需要根据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特性进行相关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就业门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它还作为现代农业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枢纽,通过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化,间接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交易机制促进市场化,间接驱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从而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有效性.据估算,1996-20016年农业产业化年均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40.93万人,约占同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规模的11.32%.  相似文献   

12.
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本文提出了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求关系和均衡理论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了城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供求均衡和转移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现阶段主要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是在工作区域生活休闲的效用.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弹性劳动力收入差距是农业补贴的重要依据.根据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相关理论,提出了劳动力地区转移、就地转移、城乡相对转移和移民转移的具体途径,最后对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了结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以及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对下一期的收入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当期的收入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中农村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且形成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情况,因此一些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以较低的工资成本为优势进行竞争。文章分析指出这种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状况不会长期存在,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转变为高素质的人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倡节约型经济的同时,也要提倡对劳动力资源使用的节约和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7.
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黄山市城乡劳动力资源研究促进会今天成立了。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对我市劳研会的筹备和成立非常重视,省劳研会会长、原省人大副主任陆子修同志亲自到会并将发表重要讲话。我国著名农村经济专家、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同志.一直牵挂着家乡,关心着家乡进步和繁荣,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会,并将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文章在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对策和建议,即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大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经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转移状况、影响转移的因素以及转移所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回顾,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供给是无限的,但是在中国从东南沿海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民工荒",这恰恰与其相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特殊现象,特别是从劳资关系、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