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敬泽 《社区》2014,(20):13-13
我喜欢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书:它告诉我的是我所不知的而不是我所已知的。还有那些孤独的书:必须孤独地读,孤独地领会和思考;读这样的书时.我不会想象我正与千万人一起读它。那太热闹.而读书的主要乐趣,我认为就是安静。  相似文献   

2.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3.
书越读越少     
书是越读越少的,当你的手摸过一些书之后,你发现你已经读了很多,你不用读太多的书了。书肯定是越读越少的,这是我的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到后来,我发现只有少量的书能让我动心。为什么书会越读越少,难道书不是每天都增加的吗?而且书的增加甚至是成倍的。但我仍要说,书是越读越少的。  相似文献   

4.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5.
桑永海 《社区》2010,(11):4-4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里分来一个大学生,她说过一句话,惊讶得我一辈子不能忘:“都什么时代了,这么大岁数还读书?”她指的是身边那些三十来岁的同事。我想,她绝不是排斥读一切书.她一定是除了教科书、外语、计算机、养生和理财之类谋生手段的实用之书,其他书籍一概不曾读过的。而严格意义上说.读那一类书.是不能称做阅读的。就推测,她读那一类书一定是很苦痛,如坐针毡。很难感受快乐,更遑论激情。  相似文献   

6.
邱红波 《社区》2009,(26):10-10
这年头,和书抢饭碗的还真是多如牛毛。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依我的看法,各款式的现代黄金屋多了去,哪一样不比纸质的书读起来痛快? 首先打动我心扉的是电子书.古代好书之人运书要动用牛车.把牛累死,也不过千来本书.可我只购买了一本电子书,商家就随机送给我4000多本,从古现代文学、国外名著、哲学、自然科学到网上八卦、星运测试,简直无所不包。  相似文献   

7.
毛姆  刘文荣译 《社区》2011,(14):4-4
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8.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远航的帆。 人要读书,要读一辈子的书。读古人,读现代人,读英雄,读小人,读世界,读自己,读牛的欢乐,渎死的安逸。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在书中找寻自己的闪光点和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9.
桦明 《社区》2009,(11):16-17
很小的时候。当我蜷在旧藤椅上.读泛黄的线装书.为书里的人物欢喜或者悲伤的时候。我就想过,这辈子,我所有的快乐。都将凝结于手中这一本本溢着香味的书里了。长大后。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要锦衣华裳吗?要佳肴珍馐吗?要花园豪宅吗?要宝马香车吗?……  相似文献   

10.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相似文献   

11.
我们感到“延安精神”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肩 《市民》2007,(4):64-64
承欧先生雅命。我为《欧广勇书画集》题五首绝句,其二为:“不矜四绝自无双.万卷罗胸启一窗。故国神游人再少,挹浆北斗注西江。”欧广勇书画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次日,我来到欧先生故里,为肇庆旅游借箸代筹。读其书。知其人,访其乡,我对欧先生的艺术有了亲切有味的领会。  相似文献   

13.
读闲书     
雷颐 《社区》2010,(20):4-4
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论读书多少,每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无法强求一律。我最喜欢的,则是读“闲书”。但什么是闲书,却难以界定。我认为,凡是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就是读“闲书”。  相似文献   

14.
“多读书才能教好书”自古以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有关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不少教师很少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究其原因。我想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常跃强 《社区》2009,(35):57-57
近读金圣叹评《水浒传》,因为注意到评语.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对《水浒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小时候对这部书就读过。我舅舅就曾送给过我一部两大册的精装120回《水浒》。正值“文革”,这在当时很难得。然而那时候看过就看过了,不过是看热闹.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说多读伟人和关于伟人的书,最根本的意义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进步与成长。正是关于高尔基的一套丛书丰富了我的童年,甚至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我刚认识些字时,读了根据  相似文献   

17.
张红华 《社区》2011,(23):53-53
在城市里捧书而读.只能是坐在屋内,或者坐在阳台上读书,狭窄的空间中,似乎总少了一些情趣,于是,我便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在乡村那天高地阔的环境中读书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8.
周新城 《中华魂》2013,(3):30-33
最近我读了《宋志平的经营之道:央企市营》一书,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9.
我读青山     
李明华 《老友》2011,(3):16-16
青山,于我不啻是一部书,生活、工作在山区县的我读它读了近50年。1964年10月,作为南昌市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我被安置在资溪县的一个国营垦殖场(后为林场)。  相似文献   

20.
我读中学时,我的伯母在学校的图书馆工作,所以放学或假日时,我常常泡在一排排的书架中,任意阅读。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我乱七八糟什么书都读——只要是我感兴趣的。读师范时经常去图书馆借书,那时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还有书店的图书很有限,种类没有现在的多,美术书在当时很难买到。象我现在仍然喜欢的《四世同堂》、《呼啸山庄》、《远大前程》、《傲慢与偏见》、《假若明日来临》、《巴黎圣母院》……以及张爱玲、柏杨、林清玄、三毛、龙应台等等作家的书,大多是在我参加工作后逐渐搜索来的。工作后开始喜欢上童话书,喜欢童话书中亲切、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