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重重的“以上”和“以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以上”和“以下”两个语言形式,仅从有文献可查的上古汉语算起,就已经使用将近三千年了。三千年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这么广,出现频率这么高,如果表义不明确,用法不规范,那危害可就大了。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语言形式的使用,表义从来是明确的,用法一直是规范的。而到了现在,不仅语言学理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错误,实际使用中也越来越混乱,而且已经影响了其他一些表达形式的正确使用。深入地研究“以上”和“以下”的表义和用法,在深入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今天,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极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北方言口语中“家”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的用法和普通话相同,而有的则延续了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拟就陕北方言口语中“家”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列举较为丰富的例句,对四川省彭州市市区的中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得”的各种语义、用法、表义功能进行讨论,以引起人们重视常用词语在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跟”在津市方言里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从分析“跟”字意义和用法入手,并比较其在方言与普通话里的用法差异,对方言介词“跟”的各个相关义项及其用法差异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什么”的意义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又写作“甚么”,北方话也说“啥”。在现代汉语中“什么”使用的频率很高,是一个代替事物的疑问代词。不过,表示疑问只是它的基本用法、在实际言语中“什么”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如表示强调、反法等语气,表示轻微、婉转的语义和轻蔑、贬斥的感情色彩等。在学习过程中,基本用法比较容易掌握,其他一些灵活用法较为复杂。为了准确把握“什么”的意义和用法,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对各种事物因疑而问是“什么”一词的基本意义和常见用法,它具有指示和称代两种用途。例如:(1)我问你…  相似文献   

6.
“之谓”、“所谓”是两个常见的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使用率很高。无论从数量还是就其特点来看,都很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它们虽然由单音词“之”、“所”、“谓”为基础组合而成,但一经组合,意义和用法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从“之”、“所”、“谓”单个词的角度去理解它们,也不能将它们看作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否则就会不得其义或发生误解。故弄清“之谓”“所谓”的用法和区别,对正确理解古文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微博语料,考察社交媒体互动中“然后”作为语用标记的变异用法,研析变异用法所实现的人际语用功能,并解读变异用法的原因。研究发现:语用标记“然后”在汉语社交媒体互动中的变异用法包括反复使用、接龙使用,以及与语气词组合使用等,变异用法可实现强化情感、吸引参与和拉近距离等人际语用功能。汉语社交媒体互动中“然后”在用法上的突破,受到说话人元语用意识的调控和社交媒体的影响。研究揭示了连词语用标记人际化的机制,对类似语用标记的产生和使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萦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9.
得”本为动词 ,其本义为“得到、获得”。在禅籍中 ,它由其本义发展繁衍出不少新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既不见于隋以前的文献中 ,又不存在于现代汉语中 ,诸辞书也皆未载。由于禅籍都是用唐宋口语写成的 ,因而禅籍中“得”的这些特殊的意义和用法 ,也就突出地反映了唐宋口语中“得”的意义和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描述时间概念,利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时间概念在使用上的对照特征,分析了“简单现在时”各主要用法的时间意义,论证了“简单现在时”与“现在时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非日语专业学习者“ほ”与“が”的习得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习者在引用从句、转位判断句、主题/主语的用法、“~へ代替~ヲ”的用法、新信息/旧信息的用法、依赖性弱的理由从句、“-へ、-が”特殊句式、现象句及排他的用法中,“ほ”与“が”的误用率比较高。造成“ほ”与“が”误用的主要原因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教材中缺乏对一些基本概念的阐述与说明,对“ほ”与“が”的区别使用也缺少适当的介绍。因而在《新版标日》教材修订中,应加入对判断句和现象句、主题和主语、新信息和旧信息等概念的介绍,以及“ほ”与“が”功能用法介绍,加强“ほ”与“が”使用差异的对比,使学习者对“ほ”与“が”的功能用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理解,减少“ほ”与“が”的误用。  相似文献   

13.
§00.1 “在 V”与“V 着”式,指的是“在吃”、“在跑”和“吃着”、“跑着”这样两类格式。本文拟对这两类格式相对立的性质和用法作一些说明。0.2 动词前的“在”和动词后的“着”,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一些很近似又不容易分清楚的地方,直到现在人们的意见还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是”的用法与“是”的词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那么“是”字到底有那些词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北方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关于 ‘是’的词性”一文中已经谈过了。下面就根据这篇文章所谈的按照“是”字的意义、语法特点不同,它可分属于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的看法,分述其用法如下: 1、动词“是”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发”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今都很常用。它有两个来源,即“發”和“髮”,原本音义皆不同,汉字简化两者合二为一。去声“发(髮)”用法比较简单,其本义是头发,引申而表长度单位,这个意义今已不再使用;平声“发(發)”,较之前者,用法灵活而复杂。其本义为发射,它的引申义很多,其中有不少沿用至今。对多义词而言,必须首先抓住本义,然后依源导流,梳理引申义,这样才能使纷繁的词义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这种工作,对研究汉语历史词汇、促进词义研究的深入以及字典辞书的编纂,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定量的语料分析基础上,考察“奔”和“奔着”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追溯“奔”“奔着”的语法化历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奔”和“奔着”在句法语义上有差异,它们的语法化过程也不相同。介词“奔”是由表示“逃亡”意义的动词“奔”虚化而来,在“奔着”的介词用法出现之前开始虚化。“奔着”出现在明清之际,由动词“奔”加体助词虚化而来。在现代汉语中,“奔着”的介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和句法结构的作用逐渐固定,有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试论“X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ために”与“とぅに”之比较戴璨之形式名词“”与比况助词“”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更不会令人想到要探讨其二者之间的区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经常遇到这一问题。“”和“”分别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其中有一种用法和意义非常相似。按一般的解释,“”的意义有...  相似文献   

19.
“语境”的使用已超出语言学,泛化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超语言学”的泛化现象使“语境”的内涵也超出了语言学对其的界定。它已泛化为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学术界对它的使用可分为本体用法、界的用法、异质用法和对话用法。语境的泛化既是2()世纪语言学转向带来的语言学术语泛化的结果,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变革的体现,亦是学术用语的自然更新现象,与学术界趋同使用时尚的新名词、新术语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英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界限的关系,把动词的用法分为“完成”用法与“未完成”用法两种范畴。“完成”用法表示达到某种界限的行为,而“未完成”用法不表示行为是否达到界限,只说明行为存在的事实。两种用法与动词的体性有密切联系。英语学习者掌握这两种用法的区别以及它们与不同体性动词的配套关系,能更正确地使用英语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