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底至2012年5月不到6个月的时间内,央行连续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业内专家学者对这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别进行了分析,如第一次降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是因为通胀压力逐渐趋缓、缓解市场资金过度紧张及避免经济出现衰退;第二次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原因是春节过后,市场对资金需求提升,降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第三次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原因是经济增长态势不乐观,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经济增长.而笔者认为央行降存款准备金率除了以上学者分析的原因之外,还有深层的原因,本文从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的角度出发,阐述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一个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央行目前采用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文章主要考察了金融创新对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影响,认为去年以来我国央行虽然出于限制信贷快速扩张的良好愿望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做法是与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趋势相违背的,而且频繁地调节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银行于5月12日宣布,再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今年2月24日之后,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之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0%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据业内人士测算,以目前中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超84万亿的水平,此次调整将释放4200...  相似文献   

4.
马光远 《21世纪》2012,(3):12-14
央行11月30日晚7点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为2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这次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速度之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前,即使对政策未来的松动抱有乐观期待者也预计最快会在12月份宣布下调,在11月份的最后一天下调,蹊跷而迅猛。对于这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各界的解释不一,有说和西方各大央行协调一致救市的,有说外汇占款下滑被动释放流动性的。  相似文献   

5.
论道     
〈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央行在2012年会比较多地动用存款准备金率手段,如果2012年外汇占款的增幅过小或者是下降,央行就必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运用,却效果平平。在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加大,宏观调控措施频出的背景下,对我国央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探讨是货币政策理论不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实际,还是我国的金融制度、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空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5月12日,央行宣布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预期之内的下调,缘于对全球及国内经济现状判断。  相似文献   

8.
投资月历     
年末流动性放松或成定局 中国人民银行杭帅l中心支行近日表示,浙江省6家农信社银行已获准定向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此前,央行对支农信贷投放力度不能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村合作银行执行比正常水平高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银根紧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信贷成本逐渐提高,银行机构出现了"惜贷""限贷"的现象。通过选取江西省近十年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相关指标,建立影响银行整体信贷成本的计量经济模型,并采用SPSS对七个影响因子进行排名,得出以下结论:企业自身的规模是获得贷款的关键;影响银行整体信贷成本因素主要有中小企业的规模、银行信贷成本、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五年基准利率、规模企业的利润总额;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企业数量和利润都与银行整体信贷成本成正比关系,而央行五年基准利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对银行整体信贷成本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中央银行动用了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等在内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由于其作用领域、调节方式等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解决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消费、投资等比例关系的协调。只有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11.
紧缩与通胀可能在2008年对中国经济形成双重夹击,相关企业必须为来年的艰难做好充分准备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明年定下了货币政策"从紧"的风向标,这源自泛滥的流动性造成的国内经济过热,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通货膨胀压力。实际上,回收流动性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最近一次是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政府年内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3.5%到14.5%.达到20年高点。  相似文献   

12.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频繁调整原因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以来,中国央行频繁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提高)。从积极方面看,它抑制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过多、流动性过剩等突出问题,显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重大缺陷。故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应当长期作为经常性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1.48亿美元,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季度净减少”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分析称其传递出当前短期国际资本外流的信息,建议央行近期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4.
焦点     
国内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望缓解 央行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市场认为这是定向微调的措施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饥渴。  相似文献   

15.
PMI回升,CPIIN落,政策调控预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央行已经连续三个月未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可以确定央行的紧缩政策基本结束。未来国内宏观面上的压力将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由于外汇占款大量增加,经济和货币信贷增长较快,中央银行连续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从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的国际经验看,由于该工具存在诸多固有缺陷,目前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从国内货币政策实践看,存款准备金率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过高的存款准备水平无法解决中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政府应更有针对性的采用其他政策工具调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型分析表明,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会出现中央银行的正常基础货币增加无法满足外汇储备增加的局面,迫使央行只有通过持续发行债券来抵补国外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差额,这势必会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建议中央银行适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在适当时候考虑实现我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98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数据,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纳入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中,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冲击的强度和时效。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中期为负,短期和长期为正;利率在短期和中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负,但在中期的调控效果比较显著;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短期和中期为正,长期为负;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比利率的影响更显著一些。提出央行可以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控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供给,同时增加货币政策决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MDQVAR)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不同强度的运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影响,并据此针对不同的经济调控目标提出了最优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组合形式.研究发现:在具体政策配合过程中,应尽量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选择政策组合形式,在经济下行期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放宽资本流入与增加货币供给的配合能够尽快恢复实体经济增长;在经济平稳期调节贷款价值比与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尽可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避免了通货膨胀损失;在经济过热期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可以快速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机理及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的分析,我国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应做到:央行慎重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府不应一味利用行政力量进行托市;对房地产泡沫及时采取行动;减少巨额贸易顺差,提高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