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讨论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先,首先要交代几句关于郑成功一家在去台湾以前,曾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达十八年之久,即使在其父郑芝龙降清以后,清政府进行多次劝降,而郑成功始终不渝地拥戴唐王聿键、鲁王以海,并保持与桂王由榔的联系,并没有放弃抗清斗争到底的决心。顺治十八年间,清政府全力以赴地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民起义军进行武装镇压,同样,对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也进行过多次的生死搏斗。1659年(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发动的最后一次夺取南京的大进军,只是由于水陆调度失宜,与南明桂王方面李定国军配合不及时,竟以全军覆败、退回海岛告一结束。可以说,十八年间,清政府与郑氏兵戎相见,迄无已时。  相似文献   

2.
顺治十六年兵败南京后,郑成功被迫率军退回厦门。十七年,清廷趁势又令达素、李率泰大搜金、厦两岛。郑成功只得实行战略收缩,集中兵力与之抗衡。最后虽取得胜利,却也元气大伤。郑成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台湾,以寻求一块反清复明基地。然而,进军台湾的决策遭到了郑军内部一批文臣武将的反对。对此,郑成功以专断的的方式,于顺治十八年三月毅然决然地率军向台湾进发,开始其收复台湾的壮举。  相似文献   

3.
今年二月一日是我国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1661年,郑成功应台湾人民的要求率师东渡,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荷兰侵略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632年二月一日被迫投降。从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三十八年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几百年来,郑成功的英雄业绩,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敬仰。  相似文献   

4.
清代杰出的军事政治家,太子太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1622—1696),于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开进台湾、使郑克塽地方割据政权回归祖国,从而实现了中国的真正统一。施琅统一台湾是正义的进步的行动。它实际上续承和发展了郑成功使台湾重返祖国版图的遗愿,正与郑成功光复台湾前后映辉。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从荷兰侵略军手中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后企图以台湾为基地。推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制定海上对外贸易政策时是基于政治统治稳定的因素,而非基于财政上的需求。选择严禁海上对外贸易,是因为从政治上要防止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谋求从闽粤之地补给物资,切断郑成功的后援路径。当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基于对沿海百姓生活上的关切,取消了海禁,以贸易行为促进经济发展。随后又出现了部分商民居海外不回导致人口减少的问题,不得已清政府再度严禁。但是,在国际上其他国家迫切的贸易需求之下,在沿海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的需求之下,清政府最终决定进行四口通商,增加对外贸易收入,以此开拓财政收入来源,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6.
对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决策究竟起于何时,学术界一直观点各异。结合郑成功军政生涯开始的特殊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和南明隆武皇帝驻跸地的福建延平,极有可能就是郑成功受命收复台湾的源起之所。  相似文献   

7.
沈葆桢对祖国有四大贡献 ,一是创办船政 ,二是创建海军 ,另外两件则是保卫台湾、开发台湾。中国历史上保卫和开发台湾的第一位功臣是郑成功 ,第二位功臣当属沈葆桢  相似文献   

8.
三百二十年前,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和他率领的爱国军队,在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战胜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今天,我们来纪念这一永远值得怀念的英雄史事,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鼓舞作用。 郑成功驱荷复台之所以取得辉煌的胜利,是由于它不仅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与其正确对待高山族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分不开。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初年,台湾为郑氏所据有。为了收复台湾,清政府先后同郑氏集团进行了11次谈判。由于清政府缺乏坚强的军事实力,郑氏没有诚意,结果失败。在此期间,清政府曾经采用经济封锁手段,促其归附,也未能如愿。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变策略,以战逼和,命施琅统兵进攻澎湖,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进而展开政治攻势,促使郑氏集团接受招抚条件,最终实现了台湾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0.
1885年清政府为了“防日”“驭日”,宣布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但10年后,因中日甲午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清政府虽将台湾改建行省,但未将它作为整个国防战略的一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加上人事上的纷纭,矛盾冲突,最终丧失了防日的初衷,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明朝灭亡之后,北京的官绅已经出来拥护大顺政权了。但清朝进入北京后,人们不愿意接受满洲这个异民族的统治,而希望在南京建立以朱家皇室后裔为皇帝的新政权。清朝刚入北京即颁行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侮辱的“剃发令”,遭到人民的反抗,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分别拥立明朝藩王以号召民众,这种斗争需要一个新政权来组织领导。李自成的无暇南顾,使河北、山东以及苏北的大顺政权被明朝官军和地主武装所摧垮,这对建立新政权极为有利。清兵占领北京之后,汉族官绅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建立的新政权上。大量的商人和市民也纷纷南来,使新政权具备了人心条件。拥兵自重的明朝将官等待观望,坐视清兵长驱直入,甚至攻城掠地,祸国殃民,此时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军队,重整河山。弘光政权一经建立,豫、鲁、苏、皖和江北地区原明朝官员和地主武装起而应之。弘光政权的建立确实符合了明朝大多数官绅和民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再论清初的“复明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的政治活动被称之为“复明运动”,它是南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复明运动”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对“复明运动”个案的研究,“复明运动”应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是清初民族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参加者不仅有明朝的宗室、文武官员,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目的是为恢复汉族的衣冠文物制度。  相似文献   

14.
司马懿是魏文帝临终前委任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即位后,将司马懿从朝中派往荆州御敌,后委以方任,这样他不再能直接参与朝中事务。曹真病逝前,魏明帝将司马懿调到西线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公孙渊拥兵反叛后,魏明帝又派司马懿远征辽东,并对司马懿统兵作战表现出相当的信任。魏明帝临终前委任的辅政大臣中本来没有司马懿,说明他对后者在政治上并不完全信任,但病中的他后来听信刘放、孙资的话,最终让司马懿与曹爽一同辅政。在魏明帝朝中,陈群与陈矫掌握实权并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他们对司马懿的态度耐人寻味。总体说来,魏明帝对司马懿可谓能用之于外而不会亲近之。至于司马懿对魏明帝的态度,可说是“饰忠于已诈之心”,并通过在外尽力国事以逐步巩固自己的声望。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尚可喜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从1623年到1634年他一直为明朝东征西杀,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广鹿岛副将。尚可喜是忠于明朝的,功不可没。他背叛明朝不是其主观因素决定的,而是明朝当中的一些势利小人出于个人的私怨逼走了这位忠臣良将,完全把他推向了清朝方面,使他为清朝出生入死,成为清朝的开国功臣。从他归附清朝来看,他有他的特殊情况,不能将“汉奸”之类的称呼加在他的头上。  相似文献   

17.
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摄政时期采取的整饬吏治、蠲除三饷、免驿站加派、整顿赋役制度等措施,对清除明末积弊、廓清前朝陋习、巩固满清政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奠定清朝的基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对清水江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明清王朝把在新拓殖地区推行汉神信仰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就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而言,明王朝万历年间由所置县,是为官方推行汉神信仰的开始,明末清初则是汉神大规模传入的时期。时到乾隆时代,整个汉神系统已网络式地分布于整个清水江下游的乡村社会。自此,民众既想象着借汉神庇佑而人才辈出,又试图通过汉神信仰在乡村社会建立组织资源和构建身份认同,同时还赋予汉神作为监管民众行为与行事法律裁判的权力。明清王朝正是通过这种汉神信仰的推行,对边疆乡村社会进行着有效地管理。  相似文献   

19.
有关清代台湾进士,黄典权、林文龙列有31人,汪毅夫列有32人,均未能尽台湾进士的全貌。通过文献考订,综合各家的统计标准,清代台湾进士的总人数应该是33人。从文献考订的过程看,相关进士名录、索引以及地方志等文献对清代台湾进士的记载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同时,据考订清代台湾进士的籍贯发现,有17名台湾进士的原籍是福建或广东相关州县,这和台湾社会的移民历史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明朝汶上老人白英,因辅助宋礼治理会通河,济运保漕,受到明清二代封赐,其祠庙先是"从祀"宋礼,后演变为"从祀"、"专祠"同享,再后"专祠",在清代更是被封为"永济神"和"白大王"。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白英的形象和身份越来越高大,故事也越来越多。白英的祭祀活动开始主要由官方主祭渐渐发展为官方、运河过往船只人员和周边群众共同的祭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