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通过“丧葬源于灵魂与灵魂不死”、“灵魂观念伴存丧葬习俗”、“厚葬是人类对来生看好的表现”和“薄葬:智者的选择”等四个方面.有机地论述了原始信仰中的灵魂与灵魂不死观念在丧葬习俗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厚葬久丧只是原始人信仰中的期待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是给人们走出重丧而伤生的误区.自觉实行厚养薄葬短丧,重视现世生活质量而不是将大量的金钱化费在无意义的厚葬上,提供理论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与丧葬舞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与丧葬舞蹈纪兰慰丧葬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考古发掘材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灵魂不死观念即已形成。距今4万至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墓葬和距今2万5千至5万年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墓葬都表明...  相似文献   

3.
在原始人那里,由于对生老病死做梦等生理自然现象的无知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相信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人的灵魂是将永恒存在的,因此,他们对尸体就再也不敢漠然视之了。为了表示对尸体的尊重,他们就不再把尸体弃之荒野或者仅仅是简单的掩埋,丧葬习俗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明器是我国古代殉葬的用品,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墓葬建筑,而墓葬建筑和习俗最终来源于人类原始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因此,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事实上就是原始人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5.
“浪哨”即恋爱之意,是北盘江沿岸布衣族青年男女自由择偶恋爱和交友的独有方式。它起源于布依族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布依族的日常生活服务。浪哨活动中对唱的“浪哨歌”表达了男女双方的择偶和交友标准,也是青年男女借以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布依族传承久远的民间风俗,它集中体现了布依族人的社交活动和婚姻追求,是布依族人民所创造的特有的生活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西部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一闻名遐迩的黄果树大瀑布。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固然优美,生活在其周围的布依族妇女的服饰更美,它体现了布依族的民族特色。在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相似文献   

7.
“浪哨”是布依族社会整个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它是布依族青年步入社会的学校。青年们利用各种机会以“歌的方式”与异性接触,在对歌中倾吐心声,建立友谊,以致绽开爱情的花朵。布依语称之为“浪哨”(yeonsou),汉语称呼各地不一,谓之“唱歌”、“赶表”、“打老表”、“玩表”、“闹门墙”、“坐表”等。  一、“浪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浪哨文化的起源,有以下这些认识:1、“浪哨”是布依人“聚族而居,因为同姓不婚,男子不得不远行,以求婚娶。女子不得不漫行山坡,以求邂遇。山旁水边,男女相逢,相互歌唱,…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传统文化中有丰厚的崇龙文化积层,主要集中表现在其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学里。布依族所崇拜的龙其原型为蛇和鳄。布依族源于古越人,而越人始君“乃禹之苗裔”,越人和夏人都崇拜龙,并都以蛇和鳄为龙。据此,布依族的龙崇拜应源于夏越民族的龙崇拜。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与古代更越文化存在渊源关系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9.
明器是随葬品的一种.明器产生的思想基础源于原始人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其丧葬的形式,又为明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直至演化成一种习俗.明器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科学、建筑、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社会文化状况.明器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本身也形成了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夏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汉语俗称“六月六”,布依语称“金索厄”,意为“六月节”。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民族节日文化表象,常常可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底层意蕴。布依族“六月六”节来源很古,千百年来,它积淀了布依族历史文化的诸多层面,蕴涵着布依族古代丰厚的文化内容,对布依族的民族心里曾产生过深刻影响,因此探讨它的来源,对考察布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是有实际意义的。布依族“六月六”节的来源怎样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布依族“六月六”节主要是一个祭祀性节日。…  相似文献   

11.
论布依学     
布依学是一门以单一民族--布依族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初开始,布依学经历了酝酿和萌芽两个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末布依学会的成立以及"布依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布依学学科的创立.布依学会作为学术团体所搭建起的学术研究平台,凝聚和整合了布依族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学术活动的开展,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推...  相似文献   

12.
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布依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演剧目。文章围绕题材、内容、人物等维度对布依戏剧目的审美蕴涵予以深入诠解,指出布依戏剧目均紧紧围绕布依族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而敷演,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人性复归”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布依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随之一起发生改变的还有布依族母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孕育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以及布依族母语人的传统观念。在城镇环境中,布依语的交际功能逐渐衰退甚至丧失,布依族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如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使布依族母语得到保持,使布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文章在全面分析城镇化建设给布依族母语应用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古籍文献指以文字(方块布依字)为载体,抄写或印刷成书的典籍文献。布依族古籍文献藏量丰富,分布广泛。文章在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区域分布、馆藏分布、编目分布、出版分布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布和代表性区域藏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梳理出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分布与布依族人口分布、布依族语言使用和发展、布依族民间信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基本一致四个方面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以其独特的歌唱艺术作为礼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从布依族酒歌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探讨它与布依族礼仪的交融形态,以期达到对布依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它以善于种植水稻著称于世.在布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浓郁的稻作文化特色.布依族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代,我国南方古越人及其先民的稻作文化是布依族稻作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是个热爱唱歌的民族,至今,基于用布依语对唱的"布依歌"的分析极少。文章对笔者于2007年和2010年在罗甸县所记录的罗甸布依歌进行分析,阐明罗甸布依歌的声调与旋律的关系、旋律结构与格律句、格律、对话结构各层面的基本特征,揭示罗甸布依歌的宽松性。  相似文献   

18.
布依山歌是布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口头传承文学,研究、挖掘布依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这些神话比较有系统地反映了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远古社会布依先民的生活状况,是布依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民族研究者们的各种论述中,对布依族神话的分类都不是很明晰。为此,笔者尝试从神话内容上对布依族神话进行一个简要的分类,以期能对布依学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启发和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