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标题被人称之为“报纸的眼睛”。因为它能够高度的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用以吸引读者、影响读者、帮助读者和方便读者阅读新闻、理解新闻。在报纸版面上,标题有很多优势。比如,与新闻文字相比,它的字号大,容易引起读者阅读本篇新闻;它的地位在新闻的前面,是阅读新闻的向导,有着引导和指导读者阅读新闻的作用。另外,标题还是新闻基本内容的浓缩,有方便读者阅读新闻的作用、意义和特点。说起标题的种类,有人说三种,有人说六种。不管是分作主标题、引题、副题的三种说法,还是这三种再加分题、提要题、大标题的六种说法,都是从…  相似文献   

2.
自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以后,社会新闻在新闻领域里受到了重视,并且出现了一批好的或比较好的社会新闻。把社会新闻与“桃色新闻”、“市井琐闻”混同起来,把敢于采写和编发社会新闻作为“资产阶级的新闻观”、认为“社会新闻只是资产阶级报纸才需要”……在目前持这类观点的人恐怕为数不多了。认真地从理论上探讨一下什么是社会新闻,以及社会新闻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与特色仍有必要。本文纯系抛砖引玉,以求正于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3.
人常说,“吃柿子专捡软的捏”。其实,看报纸新闻也同样,读者多喜欢软新闻,疏远“硬”报道。什么是软新闻?顾名思义,是指经过细心软化处理,具实道来,可读性强的新闻。不过,有必要申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软新闻,是适于地市类综合性新闻,像中央大政方针的报道,自然还是丁是丁、卯是卯,不宜做软处理的。就目前而言,我们从报上看到的大而空、干瘪无味的“硬”新闻不在少数,读者对这种新闻的评价多是“一看就是假的”,其实这些新闻并未说谎,读者却感觉是假的,为什么?这就是虽然记者据实报道了,但面目生硬,从头到尾都是官话,让读者不舒服。所以读者常…  相似文献   

4.
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眼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这既是对读者已经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新闻照片凝固真实的瞬间,以视觉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部分专业性强的科技、经济报道应用图表、图解使复杂又难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将漫画引入版面,以艺术形式评价新闻内容,其形象性、直观性远胜于传统的文字评论。比起长篇累牍、洋洋洒洒的文字,图片凭借鲜艳夺目的色彩和极具张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短”一直被当作新闻的基本要求之一。从新闻教科书到新闻工作实践 ,许多专家、学者和报纸的领导 ,都对短新闻十分推崇 ,而对那些篇幅较长、文字较多稿件总是持否定的态度。要评论一张报纸的好坏 ,总是把稿件“短小精悍”作为最为突出的优点 ,而评论某一天的报纸时 ,又往往把版面上稿件短、条数多作为首先肯定的长处 ,并据此称这张报纸信息量大。当然 ,就普遍意义而言 ,“短”依然是新闻采编的基本要求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这种普遍的基本要求并非是金科玉律、一成不变。在今天这个广播媒体不断创新、电视媒…  相似文献   

6.
雷力 《兰州学刊》2003,(4):204-204
近几年 ,都市类报纸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报业的一大景观。他们成功的原因究竟何在 ?应该说 ,抓新闻的“卖点”是都市类报纸成功的关键。新闻的“卖点”是指读者喜爱的新闻 ,指读者愿意为了了解这条新闻产生购报、读报欲。在新闻诸多的“卖点”中社会新闻因其民间性强 ,人情味浓 ,涉及面广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人们对它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兴趣 ,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成为天然的新闻“卖点”。那么 ,什么是社会新闻呢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7.
办一张上乘的报纸,笔者认为编采人员应该具备和强化以下四种意识。1.新闻意识。衡量一个记者、编辑优秀与否,要看抓到了和在版面上编发了多少重大新闻、独家新闻、热点新闻,一般来说, 新闻含量越多,新闻价值越大越好。有了这种意识,记者就会用新闻的眼光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编辑就会用新闻的眼光审视所有的稿件,不至于漏发有价值的新闻。同样新闻龄的记者、编辑,其新闻素养、新闻感觉截然不同,面对同一新闻、同一采访对象,有的会满载而归,有的则空空而回。有的编辑可以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吃干榨尽,把最有价值的、读者还不知道或非常想知道的新闻展示给读者。由此看来,新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记者、编辑新闻生命的长短。新闻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是一个艰苦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应加大学术期刊的学术信息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志柱 《学术界》2003,(3):151-153
一、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学术信息量  一般来讲 ,许多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都是关门办刊。收到什么稿件 ,编发什么稿件 ,缺乏一种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没有尽可能为读者着想 ,考虑他们的需求。学术期刊的读者是广大的科研人员 ,对于他们来说 ,翻阅期刊 ,一方面是掌握最新学术观点 ,一方面是掌握最新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选择学位论文选题时 ,一般要求查找资料 10年以上 ,“上穷碧落下黄泉” ,搜检十分辛苦。因为选题一旦重复 ,便自失其选题的学术含金量。学术期刊主要是刊登学术论文 ,而信息量很少。对专业研究人…  相似文献   

9.
现在有些人心目中,误认为编辑、记者所从事的是毫无创造性的、简单重复的劳动而已.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当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选题,凝结心血于文字,是富有创造性的.但是,这些稿纸到此只完成了一半,作者的稿件的另一半,实际上是编辑来完成的.编辑在每期选稿、定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读者的意图,抓住稿件的特点要点,选取一定的主题和角度,精心修改、“淡妆浓抹”,同时把好“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知识关”、“时机关”,凝结心血于稿件上,把半成品加工成合格产品及至优质产品,这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10.
新闻稿件组合成版面,是报纸新闻编辑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它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而且具有终审和不可逆性。板面设计受稿件内容的支配和制约,同时又对稿件产生反作用。编排手段,如文字、线条、色彩等等,在整个版面中已不是单纯的物质符号,它们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运用不同的编排元素,也就反映出媒体的不同倾向。按照系统论观点,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各篇稿件组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单篇稿件所不具有的信息,给受众带来某些启示。而且,版面能不能吸引受众,首先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文本身份是由媒体机构决定的,新闻叙述往往呈现出“非个人化”风格,特定的媒体机构是其叙述文本共同的“普遍隐含作者”。渗透在新闻文本中的一系列“元符号”,彰显出群体性的主体意识,传达出特定媒体的意识形态。新闻的常规化和标准化叙述依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并且阻碍了新闻话语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由新媒介技术变革推动、受众参与,多样化的“小叙事”加入到与新闻机构“标准叙述”的竞争中,传统新闻业的边界趋向消解。与“强编码”的标准化新闻叙述相比,大众新闻遵循“弱编码”的路径,生成了更具个性的新闻话语。“强编码”与“弱编码”新闻的功能产生了明显分野:前者更多地指向现实认知,而后者则主要诉诸人的情感与审美。“弱编码”新闻消解了“强编码”新闻的标准化叙述霸权,有效地拓展了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报道的社会新闻,具有题材广泛、人情味和趣味性强、受众面宽等特点,在当代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媒体专门开辟社会新闻版面,有的还把社会新闻放到头版甚至头条的位置。但是,目前一些新闻媒体由于没有把握好报道的“度”,致使社会新闻过多过滥、变质变味,给读者的印象是轻飘、琐碎,称之为“垃圾新闻”。有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不惜对报道大量“注水”,做“合理想象”,添枝加叶,甚至夸大事实,歪曲真相。有的眼睛只盯着社会的阴暗面,忽视了对正面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同样的新华社资讯源中编辑组合报纸国际新闻版面而又独具特色 ,是摆在国际新闻版编辑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新闻编辑应该具有世界眼光 ,这包含三个方面 :全局性、预见性和独特性。要以世界眼光审视和驾驭稿件和版面 ,注重版面的新闻策划和版面编辑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谭筱 《南方论刊》2001,(9):45-45
作为党报的一名记者,采写会议新闻是重要任务之一。而会议活动稿的写作有一定的模式,不能随意发挥,往往给人干巴呆板的感觉。如何写好会议活动稿件呢?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我有了写好会议活动稿件的体会,这就是:扣紧会议活动要旨,在党委政府和读者之间找准一个结合点,把消息写活,把通讯写美,既使党委政府满意,又使读者满意。  相似文献   

15.
提到社会新闻,人们难免要联想到光怪陆离的奇闻、“桃色新闻”、“市井琐闻”等等。其实,社会新闻就总体而言,可以说是一部形象的社会学。它吸引着相当广泛的读者,肩负着特殊的任务。它之所以被称为社会新闻,是与工业、农业、财贸、文教、国内新闻、国外新闻等相对而言。是报道对象上的差异。它的报道,往往同各个阶层、各个战线、各种特点的成员息息相关,因此,往往能唤起广泛的兴趣。社会新闻是指那些不受行业分工、年龄、性别、民族、文化修养的区别的限制,能引起较普遍的社会兴趣,对社会成员有较普遍教育、审美意义的新闻。它从社会学的高…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者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影响着传播的顺利完成。编辑是记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只有通过了编辑这一关,才能与传播对象——读者见面。因此,记者要想提高稿件的见报率,使自己的作品不被或少被“枪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应有“编辑观点”。《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林钢曾在一篇心得文章中说:“要知道,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版面和时间的制约。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越能获得自由。”这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但版面掌握在谁手里呢?众所…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信息的非正式交流中接收到各种各样的来自民间、又未经证实的小道新闻。这些信息的内容五花八门,既有政治性,经济性……,也有纯属个人生活问题的传闻。在传递过程中,尽管说者常关照听者切勿外传,但听者往往有一种“不愿独得其秘”的心态而将此“公诸同好”,把这类信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于是乎就自动成为传递谣言的长链中的一环。当事实证明所传纯属无稽之谈时,固然有不少人感到上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对社会新闻日益看重,纷纷在时段和版面上为其大开“绿灯”,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每天都向人们扑面而来。作为“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晚报更是如此,社会新闻被视为晚报各类新闻中的一大支柱,是每天奉献给读者的“新闻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菜”,也是时下被许多人所称的“卖点”之一。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晚报如何进一步搞好社会新闻,如何处理好“卖点”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如何在讲政治的同时又让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呢?一、社会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社会…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干预社会生活既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的文化品格物化于社会的具体途径。新闻媒介胜任“干预”的职责,理由在于:作为出色的社会调研员,记者具有极其敏感的“问题”意识;新闻机构以编发“内参”的方式可以成为党政部门经常性的幕后工作者;受众的广泛性形成的普遍社会舆论有助于问题尽快解决;深度报道及预测性报道以科学的分析和推测启迪决策者。新闻媒介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有赖于新闻工作者的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和独立、精异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雅州讲坛”举办新闻专题讲座 6月19日,雅安市社科联与市委宣传部、市记协、雅安日报社、雅安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雅州讲坛.新闻专题讲座”在市图书馆举行。邀请新华社四川分社常务副社长熊小立.四川省新闻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四川日报社副总编杨文镒主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