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旭 《浙江学刊》2004,(3):82-86
施米特是当今世界最炙手可热的思想人物.由于介入纳粹的劣迹,施米特的政治哲学思想一直被淹没大半个世纪.现在人们开始重新去理解施米特对于现时代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施密特最经典的文本<政治的概念>的分析,介绍了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他的敌人与战争的概念的含义,他的政治神学的思想渊源,以及他的思想风格.  相似文献   

2.
施米特因其《政治的概念》而出名,他将政治定义为敌我划分的意识,并由此对自由主义进行了批判。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的评注,既引起了施米特本人的赞赏,又引发了他自身思想的转向。在其评注中,施特劳斯指出,为保持其思想的融贯性,施米特的政治概念需要从论战概念变为规范概念,需要从秩序与无序的角度来理解,需要在道德上进行奠基。由于施特劳斯的特定写作方式,对其评注来说非常关键的批判意图经常受到忽视和误解。  相似文献   

3.
韩国在政治发展的道路上,有两条路径贯穿始终:一条是通过移植西方民主制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另一条是威权政府通过政治自由化来缓解国家所承受的国际和国内压力.本文旨在运用“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的分析范式,对影响韩国政治发展中的国际和国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构建“国际-国内”关联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国内政治是国际体系中的国内政治,一国的政治发展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互动的结果,必须把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动视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并置于国际体系背景下进行全面审视.  相似文献   

4.
李金鑫 《社科纵横》2012,(9):92-94,100
作为新教改革家的路德,在处置宗教和政治问题上表现出了将政治范畴与神学范畴进行区分、使二者相互分离的方法。在宗教的非政治化和重建神学教义中,路德赋予政治秩序以权威地位,世俗政府的权力具有不可抗衡性。尽管路德对政治秩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正当性丧失了其最后的道德支撑,但是他关于政治秩序的思考却涉及了一系列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为反思神学与政治的关系开拓了视野。  相似文献   

5.
施密特与政治哲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密特的政治哲学的影响日益显著,被视为足以与当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之自由主义对峙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哲学取向.本文通过与韦伯思想的异同对比,展开对于施密特的基本政治观的阐述,并最终深入发掘施密特的独特的政治神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施米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提出了社会与自然的双向中介关系论。他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理解之上正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以反对青年卢卡奇的社会存在 (关系 )本体论 ,可是 ,他用以反对关系本体论的法宝却是自然唯物主义的“自然倒退”说。这种论证其实是对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的非法挪用。一方面 ,施米特口口声声反对一切哲学本体论 ,另一方面 ,他又在自然必然性的基始性中坠入最陈旧的自然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其实始终“活”在不断的“非正用”(或名之滥用,名之僭窃)与不断的“正名”之中.“正名”之作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一要求引导我们洞悉“语言的政治”或“政治的语言”.我们试图将“正名”的政治性质和政治的“正名”要求熔于一炉,用哲学和政治的相互关系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它要表明政治哲学能够被当成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但如果我们不是从存在论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那就错了,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1965年前后出现的当代政治神学,接受了启蒙运动对国家与社会的划分,对福音作出有利于穷人和发展中国家的解释。莫尔特曼重新审查存在主义神学,反对把具体的经验和对世界的改造推卸给不考虑价值的实证科学,而只为神学保留帕斯卡尔的“心的逻辑”与主体的私人内心世界的主观神学。莫尔特曼赋予耶稣十字架受难以鲜明的政治意义,强调人类目前所遭受的苦难和解放,强调神学的实践性、政治性、批判性、公众性。本文最后指出,宗教信仰并不总是关乎集体,它也有私人内心生活的方面,有其天国、超验、灵魂拯救的方面。政治神学并不能彻底排除或包容神学的其它内容。  相似文献   

9.
17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派运动是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中重要的宗教运动.在神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上,冉森派对莫里尼主义和耶稣会神学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延续了贯穿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主义对佩拉纠主义的批判.然而,这一批判不仅仅是基督教神学内部的对话,而且体现了冉森派对现代性的拒绝.由此,冉森派的影响超出了神学和宗教层面,推动了反绝对主义王权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旧制度后期法国的政治运动中产生重大影响.对17世纪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和法国现代政治中的反宗教倾向.  相似文献   

10.
勘定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从其“拜物教批判”所具有的内涵出发加以深化.拜物教批判是对特殊替代普遍过程的“颠倒”,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政治关系不过都是一种“特定”的存在,将被“普遍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政治形态所替换.拜物教批判内涵的“对象规定性”决定了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必须将其置放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才能真正切中其“政治的本质”.拜物教批判使得人们能够洞识历史本质,从而激活阶级意识以颠覆资本主义财产权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1.
严宇  孟天广 《国外社会科学》2022,(1):108-119+198-199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不平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过去20年里,经济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经典政治经济理论构建了一个经济不平等的修正框架,认为民主制度能够遏制并缩小贫富差距,但该观点并未得到实证支持。本文在梳理分配政治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与经典理论截然相反的框架——在西方民主国家,经济不平等被政治因素所强化,而不是被修正。基于分配政治在公共民意、政治参与、政党政治与政府回应性四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可以发现经济不平等导致政治不平等,而后者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进而形成动态的经济不平等陷阱。经济不平等的政治强化框架有利于我们理解欧美国家中经济不平等为何日益加剧,乃至形成合法化不平等的意识形态。本文为欧美国家的经济不平等陷阱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以深化国内学界对西方国家经济不平等之政治逻辑的理解,尤其是财富分配和民主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06,3(6):123-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识形态”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肯定性—否定性—描述性三个阶段。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没有膨胀“审美”,更没有空置和淡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割裂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相反,它彰显了艺术实践的政治内涵———“元政治”。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代儒家政治哲学来说,敬、礼和完美这三个相连成系的概念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作为挑战,是因为批评家们认为这些思想应为儒家政治思想过去的失败与现在的不相关性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概念能够通过面对挑战并对批评家们的批评进行回应的方式来理解,那么,这将给儒学提供一个机会,使之在世界政治哲学的对话中作出重大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陈素芬和墨子刻的批评的回应,以面对这种挑战并试图寻找存在的机遇。这两位思想家都不承认那种一般认为是能够表现儒家政治思想特色的完美主义。但是,这两个人同时被吸引到一种能够使人坚定向前的态度,这种态度有时被他们称为“信仰”。文章认为,人们可以在一种开放的、易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儒学对完美的承诺,完美的这层含义可以构成敬的观念的基础,而敬正好符合两位批评者所感受到的对某种“信仰”的需要。完美和敬可以帮助我们说明为什么儒学十分敏锐地坚持把礼作为我们政治生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关于国内政治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国内政治概念的界定,并分析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5.
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孟伟 《求是学刊》2006,33(3):19-22
(一)启蒙运动时期英法政治哲学的产生可以把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兴起理解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也可以把启蒙运动本身理解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兴起。因为,启蒙运动所面对的两个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对象,一个是神权,一个是王权,它们分别构成了对人的思想禁锢和政治束缚。因此,近代欧洲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神学—政治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启蒙运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启蒙运动呼唤的理性精神推进了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在怀疑、批判神学政治的同时探索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原则。在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自然权利”问题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6.
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强,乃至今日,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人们曾一度把他看作是一位解释政治哲学传统经典的优秀阐释家,但是,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把他看作是一位凭借自己的哲学思想成名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通过对西方传统经典的解释发现:“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政制需要政治哲学,却承担不起对政治哲人的认可,这是政治生活的根本困惑.为了克服这种政治哲学的悖论,施特劳斯提出运用“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相结合的写作艺术作为政治哲学的根本任务,此中的微言大义破解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千年难题.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上帝”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沟通和结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既是哲学(理性) 自我提升而走向神圣化的道路,也是信仰摆脱权威与狂热而走上“理性化”的道路。本文区分了这种“理性化”的两条道路,即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心学道路”和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证明道路”,并着重分析了“证明道路”所隐含的神学信念以及康德对此的批判,由此充分展露出这些神学信念的困境。文章指出,“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对于世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走了一条世人陌生的道路,而在于它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心学道路”,即走上与上帝“相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法治的理解仍然比较混乱,有必要澄清。法治是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个法律概念,它不同于执法和司法。法治其实就是依法治国;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法治不等同于法制;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并保障民主,民主是法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概念内涵浅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小康社会”既有经济目标又有政治目标,是“经济小康”和“政治小康”的有机结合。“经济小康”和“政治小康”互为目标和条件。要全面准确地评价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2 0世纪以来 ,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以其多元发展和活跃之姿而形成广远影响 ,其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交织互渗亦更为复杂和深入。本文将从宏观上对之描写、分析 ,就其生存论关切、过程思想、“人学”新论、理解与诠释、神学美学、对“基督教哲学”之回归、后现代神学和普世对话等发展加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