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下生态主义思潮的强势影响下,一部分研究者往往把"庄子尚自然"中的"自然",误解为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最俗常的涵义--作为自然物总和的"自然界".而分析表明:自然界的概念在庄书中并不存在,庄子是在本性而非自然界的意义上言说自然的,庄子尚自然的真正用意,在于获得庄子所预设的本真性情,而并非倡导人类过自然物的生活.在庄子所处的时代,人类力量还远没有强大到足以与自然界对峙的地步,与自然界的矛盾还没有显露.故而,自然界不可能成为庄子关注的对象,更谈不上突显为一个生态问题.以上误解,既人为地拔高了庄子思想,在价值取向上亦存在潜在误导.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3.
王圣 《社科纵横》2010,25(9):87-89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广告取得了艺术审美的属性。但和传统艺术审美相比,广告审美有其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消费异化、广告审美中失去的自由、影视插播广告中出现的问题几个方面。广告的健康发展需要注意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冷建军 《社科纵横》2011,26(6):109-110
人的自然属性确定了人的自然归宿,人的行为必然受制于"自然"的规范。本文以绘画为基点,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切入点,对"行为"与"艺术"予以分析,强调"艺术"、"艺术行为"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规律,阐明不是所有的画家、艺术家的"行为"都可称之为"艺术"。  相似文献   

5.
人格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这是人格权研究中一个基础但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人格权系一种自然权利,但人格权的自然权利属性面临着诸多质疑与批评.为此,文中试图以‘低限人权"为思路和方法去论说人格权的自然权利属性,并以"人道原则"为基础去探寻人格权作为自然权利的理据.  相似文献   

6.
邹广文 《创新》2013,(2):11-13,21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人类的文明程度。顺应自然观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理念的培育。顺应自然作为一种现代生态文明观,其所包含的哲学意蕴在于真正培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实现向自然的认同与回归首先要自觉培育善待自然的观念——由"保护环境"到"不破坏环境",其次要调整人对于"工具"的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学视野中,自然美并不是存在于远离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之自然物的自我显现,而是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达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必要途径,仍然是人时自然的人化.这种人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的征服与改造,而是针对不同时代、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调节手段.从自然关的根源看,自然美生成于人同自然关系的变换与和谐;从自然美的发展看,自然美延续于人类自然观和技术观的转向与更新;从自然美的未来看,自然美回归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补偿与救赎.  相似文献   

8.
在英雄志士动辄得咎的时代,咏物词为辛稼轩表达难以直言的情感提供了依托,他将家国情感和英雄意志写入咏物词中,扩大了词作的情志内涵,增强了现实性,其中情与物关系的处理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具体表现为选取花卉、岩泉、雪月、器物等人文物象,注入历史文化内涵和性情襟怀.采取基形传神、赋体铺陈和新誓言语等手段,赋予豪杰的精神气质.通过拟人、移情、想象、比喻等方式将自身放顿在词中,赋予物象以个人的品格,更与人格化的物象产生了情感的交流和对话,这是稼轩咏物词的创新之处.辛稼轩咏物词将生动物象与深厚情意相结合,展现出由男子汉阳刚之气汇集而成的格调全新的咏物风貌.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康德所认为的艺术的特征就是理性、天才和自由的观点,即康德对于艺术的特征和本质的界定。其意义在于,指出了艺术不是自然本能性质的东西,而是理性精神性质的东西;艺术不是知识,突出了艺术审美情感的特征;提出了艺术是超越自然表达理性观念的自由创造这一概念;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道德的象征,突出了艺术的伦理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文化风险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 《学术交流》2007,42(12):190-194
人类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暗礁"、"逆流"对其的限制、否定和破坏,会造成文化的停滞不前乃至倒退。这就是文化风险。本文试从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间的关系和文化内部的关系等多个层面、多重维度,透视文化风险这个多面体,并尝试给出降低或转移风险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曹瑞娟 《社科纵横》2011,26(6):91-96
宋代咏物诗的创作十分兴盛,其中数量巨大的歌咏禽鸟花草之作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觉识和对自然界生物的赏爱护惜之情,透露出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友好情感。宋代咏物诗的内容非常丰富,为我们呈现出当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征。同时,宋代有许多咏物诗不单单是描摹物态,还往往通过吟咏某一动植物的自然属性和情态来寄托诗人的心志。将自然界中的某些动植物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的文化象征价值凸显的表现。梅、竹是宋诗中常见的两种植物意象,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的人格化特征和生态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体验作为生态伦理价值确立的尝试性路径之一,力图以其对自然的感悟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值指归,进而使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得以可能.这一方法通过强调直观、情感、道德体验对规约人类行为所存有的作用,为人类得以拥有对自然的伦理关怀探寻新的基点,试图为重建人对自然的伦理观念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3.
张佳 《社科纵横》2014,(3):140-143
作为一种物象,建筑在古典诗文里能起到表情达意的功用,但历来为诗文评家所忽视。建筑其本身就是人类思想和艺术的一部分,而它与文学的结合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呈现出作品的意境,提供给后人丰富的文化体验。这正是建筑作为文学意象和原型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对政治哲学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人作用于自然、社会和政治,同样,人也生活于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政治之中,成为自然、社会和政治的内在构成要素。因此,政治、政治哲学必然打上人的烙印,是"人造的"。"人造的",并非是指人凭空的、肆意的、随心所欲的捏造,而是指人试图按事物的规律去创造,这个创造的目标就是"自然",即:使政治象自然一样自然。政治哲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按人类的存在本质和规律性去创造,按"自然"的本性去创造,使政治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自然"。  相似文献   

15.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搞清人是怎样成为社会的人,并进而成为改造社会主体的。我国理论界普遍把人的社会化定义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获得既定社会文化、规范、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趋向于把人的社会化仅仅看作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内化的过程,一个单向的过程。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可以看到人的社会化不单表现为内化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一单向过程,而且还包含外化已内化社会文化的过程,体现出双向性。一、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双向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客体。人作为社会的客体是以客观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存在于社会的。人是社会的客体这一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类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面临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些既定的社会文化为每个人类个体进行种种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人类个体对这些条件只能接受,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人类个体只有不断学  相似文献   

16.
原始艺术被人们称为"亚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早期阶段.它的无拘无束的模仿,简单纯粹的情感,抽象、简约、程式化的艺术特点,让无数当代艺术大师叹为观止.艺术虽然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光速一般变化的世界里,现代人对原始艺术仍然有一种感动和迷恋.这是对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东西的一种弥补,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这种回归并不是重新返回到起点.而是从更高的层次和认识上去体验最初的精神追求.自20世纪,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启程,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不同流派用自己的风格来重新体验原始艺术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回归并没有完成,它需要在回归中去寻找人类更高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7.
人类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整个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是西方文明特有的光辉,人类中心观点曾帮助人类在自然的力量下生存至今,而现在我们需要一种自然中心的观点来帮助自然在人类的力量下得于幸存。而中国的先秦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意蕴浓厚,施韦兹和罗尔斯顿等都十分推崇东方传统文化蕴涵。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生态传统的追溯和对比,揭示出中国先秦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和对于今天环境污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邹进先 《求是学刊》2005,32(1):104-108
杜诗在审美意象营造上最重要的创变是改变盛唐诗歌意象通常呈现的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和谐平衡的形态 ,重主观感觉 ,突出抒情主体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觉、直觉印象、情感意态 ,创造出新鲜、独特乃至变形的审美意象和意象组合 ,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这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人存在于自然之中,但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物,因为人拒绝接受肉体腐烂后思想的荒芜,于是,人开始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其结果是,人拒绝承认自己和动植物具有相同的属性,因为人既是自然之子,也是文化的产物。只有当人的精神发展从意识自己是种群的组成部分返回到意识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时,文化的作用才有可能发生。人类的发展伴随着野蛮的状态,也伴随着对命运一词的不断认识。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但同时在文化的帮助下去克服死亡的恐惧,最后让死亡成为有意义的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观散见在他的不同著作中.根据对恩格斯不同著作中自然观内容的梳理可见:恩格斯围绕着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生态自然三个维度阐述了他的自然观.首先,恩格斯提出矛盾决定着自在自然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还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规律,直至出现了人类.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启示当代人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其次,在继承马克思思辩人化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恩格斯具体化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脱离了自然,并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开始支配自然;但不管怎样人类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逆自然而行的.由此提示当代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自然即按自然规律行事.最后,恩格斯提出,要实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的生态自然,就要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当前,中国已构建了以生态自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应继续朝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和方向推进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