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加以剖析,说明:文学翻译,作为一门艺术,离不开译者的审美意识,文学翻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对原作审美理解和审美表达的过程。本文以诗歌为例,探讨了再现原作的意境美和形式美的某些美学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提到翻译,人们理所当然地总是首先关心译文对原作的忠实程度。于是,其中有的人因而总希望译文能与原作在字面上完全等同,他们以为这是译文忠实于原作的真正途径和目标,并且觉得非如此就放心不下。然而,这种实质上将翻译工作简单化的苛求,充其量只能在某些有限的翻译篇幅和文意浅近的文句翻译中得到若干满足,却不可能也不适宜以之贯穿于任何一  相似文献   

4.
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三国演义》两个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各异,体现了他们各自对原作不同的阐释。原作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译者对这些诗词的不同翻译,也反映了译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诗词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需要创造,它的创造空间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对译作读者的考虑,译者自身素质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倾向决定.本文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和填补空缺,译者在翻译时所考虑的不同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语言、思维、认知差异对于其创造的影响.作者同时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对译者既是解放又是更高要求,因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于创作,应尊重原作的意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原文与译文"、"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雅明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这两个方面对翻译风格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翻泽风格的诠释从来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个体行为,而是被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是一门学问高深的艺术.翻译风格的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褒贬好恶,因而不能掉以轻心.译者唯有在翻译时正确把握原作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知悉翻译风格的各种表现形式,保持并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才能准确、艺术地缩小与作者思维的差异,在译文中通顺地、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
从翻译概念的角度分析,不懂外语的林纾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他只是参与了翻译的后半程工作,对接收的汉语信息进行再创作,完成更彻底的"归化"。这种翻译方式有得有失: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各司其职",林纾的合作者不必为如何在汉语中再现原作的"精神"绞尽脑汁,林纾也不用为理解、领会原作的本义费心劳神;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只管各自"份内之事",这实际上将完整的翻译过程人为切割开来,导致了包括选材不精、作品信息不确、对原作不够忠实甚至误译频繁发生。尽管这种翻译模式有其自身缺陷,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是其成功之处,比如,能否让精通外语的译者与特定行业的专家合作,来完成学术著作的翻译呢?这为当前我国某些佶屈聱牙的学术翻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译学界一直存在着"形不必译","形不可译"的说法,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这种说法逐渐被换否定.本文首先分析了形式对于某些语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形式再现的必要性.同时借用关联的翻译理论,说明形不是不可译的,即使诗歌的形式也是可译的.在翻译中,译作只要达到对原作的信度和效度的趋同,就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