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不现代化不行 我们讲现代化,究竟什么是现代化?为什么要现代化?我们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史,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可是最近二十年,特别感觉到不现代化不行啦!我自己呢?从1979年开始,有条件到国外去走动走动,走了不少地方,给我的印象很深。最深的印象是交通发达。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36年,那时我坐一个意大  相似文献   

2.
我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今天不需要鲁迅。而我很坚定地说,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鲁迅。下面我来陈述一下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讲一个我理解的鲁迅。我先从一件小事情说起,就是前年,拍摄了一部电影叫《鲁迅》,在拍的过程中,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就提了一个很不客气的一个意见。说这个电影的中心是要表现一个人情味的鲁迅,写了很多很富有人的情性的鲁迅,就是塑造了一个好爸爸、好老师、好丈夫、好朋友的这么一个鲁迅。当然,  相似文献   

3.
《快乐青春》2006,(8):52-53
这条路没有灯,也没有人,还要我一个人走过去?不会吧?已经半夜1点钟了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12星座是如何处理的呢?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福柯对上述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哲学问题,即所谓福柯问题:人如何能思考他不思的东西?人如何能成为生命?人如何能化作劳动?人如何能成为语言主体?此外,福柯还多次论述康德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发现康德对启蒙问题的解答开启了现在本体论。基于此,他提出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总之,福柯问题脱胎于康德问题,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则是福柯对康德人类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PART 1 "你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蒙面的古代男人.我环顾四周,可是迷雾缭绕,什么都看不清.这里应该只有我们两个人. "我是你的守护天使."那个人说. "守护天使?守护天使不是应该有一对美丽的翅膀,头上还应该有一圈金色的光吗?"我理直气壮地顶嘴道.  相似文献   

6.
"文革"以后,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青少年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那么野蛮、凶狠、毫无人性,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没有应该反思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早就在讳言"人""人性"了.  相似文献   

7.
和我爱人相恋近四年后,我们在去年结了婚.我爱人是一个很细心也很有责任心的男人,尤其在生活方面对我的照顾称得上是无微不至.而我在生活方面属于马大哈式的人,我们俩感情一直很好. 但是我最近经常梦到自己结婚了,每次结婚的对象都不同,而且都是我的男同学,没有一个是我爱人.每次在梦里结完婚之后我都会懊悔不已,因为即使在梦里我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对我最好的人是我爱人.至于为什么会错过,在梦里我也不知道.以至于每次梦醒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后悔,怎么会这样呢?等意识完全清醒后,我还是对自己现实中的婚姻充满了庆幸和感激.  相似文献   

8.
和我爱人相恋近四年后,我们在去年结了婚.我爱人是一个很细心也很有责任心的男人,尤其在生活方面对我的照顾称得上是无微不至.而我在生活方面属于马大哈式的人,我们俩感情一直很好. 但是我最近经常梦到自己结婚了,每次结婚的对象都不同,而且都是我的男同学,没有一个是我爱人.每次在梦里结完婚之后我都会懊悔不已,因为即使在梦里我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对我最好的人是我爱人.至于为什么会错过,在梦里我也不知道.以至于每次梦醒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后悔,怎么会这样呢?等意识完全清醒后,我还是对自己现实中的婚姻充满了庆幸和感激.  相似文献   

9.
求真之路     
我是一个中国人 ,学的却是外国哲学 ,这里头总让人觉得有点儿蹊跷。记得 70年代末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 ,许多同事和熟人都来问我 :你怎么搞了这么一个专业 ?有人表示“理解”说 ,冷门嘛 ,成功率高。我当时只是笑笑 ,无法作出解释。其实那时我自学西方哲学(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包括在西方哲学中的话———这应当是常识 )已有十年工夫了 ,至于我为什么走上哲学这条道路 ,我已在“我怎么学起哲学来”一文 (载《新批判主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中谈过了。在本文中 ,我主要想谈谈我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这一代人是从“文革”那…  相似文献   

10.
对十年改革的形势,各方面都很关心,议论纷纷。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正确的。但是抱怨不少,牢骚也不少。那么,对于十年改革的形势究竟应该怎么看?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分析、研究、探讨,应该问答群众提出来的问题,下面我讲几点看法: 一、十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是形势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最近微博上一个帖子很火。帖子的内容很简单:你有哪些事瞒着爸妈?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评论。一个叫玛丽的网友写道:爸爸妈妈,原谅我一直没告诉你们实情。去年3月,小柯带了另一个女人来见我,告诉我,他们相爱了,让我放手。这一段一直被你们看好的姻缘,其实到了尽头。但我们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遭受到女友抛弃的青年来找我,说到他女朋友还活得好好的,感到愤恨难平。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在一起时发过重誓的,先背叛感情的人在一年之内定会死于非命,但是到现在两年了,她还活得很好。老天没眼,难道听不到人的誓言吗?"我告诉他,如果人间所有的誓言都会实现,那人早就绝种了。因为在谈恋爱的人,除非没有真正的感情,要么全都是发过重誓的,如果他们都死于非命,那么这世界还有人存在吗?老天不是无眼,而是知道爱情变化无常,我们的誓言在智者耳中不过是戏言罢了。  相似文献   

13.
“活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它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你活着、他活着、我们都活着。但是为什么活着,活着该做些什么,却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哲学的问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过,他在地坛里多年“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谌容更以《活着的滋味》为题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小品,它借助几位有代表的人物之口,述说着为人在世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现了在改革大潮冲击之下,各种人物的心态,他们的奋斗、追求和无奈:有的人逢场作戏,游戏人生;有的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的人春风得意,驷马高车;有的人委委屈屈,怨天尤人……这些不谐和音,组成了一曲当代中国人“活着的人生滋味”的交响曲。于是“活着”常常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仅就认识主体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大家讨论、研究。 1.什么是认识主体?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这是讨论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河题。毫无疑问,认识主体,存在着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集中的表现在它所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上边:即究竟谁在认识?我们的回答是非常明确的:是人在认识。不是机器在认识;也不是人和机器联合在认识。这就是说,我们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而非其  相似文献   

15.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到刘江的诗集《时间深处的爱》(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8月)。当我开始读他的诗并进而细细品味时,不由产生了阵阵喜悦。他的诗不仅使人能懂、使人爱读、而且使人感觉到与诗人心灵的相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颇不容易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前几年的诗坛上,就我们所能见到的“诗”来说,能有多少可以让人看懂、使人爱读、使人不产生反感的呢?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近年来)诗差不多只成了写诗人小圈子里的事  相似文献   

16.
我们需要清静的绿洲记者(《科学时报》记者温新红。以下简称记):您在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科学史系,所以建立之初在全国就有很有名了。现在已经有了六年成功运作的历史,能否谈谈您当初是如何设想的?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以下简称江):我的想法就是弄一块绿洲,把那些想做学问的人弄来,我的原则是清静,让系里的老师清静地做学问。到了高校之后才知道,各种评比、考核、申报等等特别多,不过我尽量让我们系里的老师清静。记:老师清清静静做学问,学生也会安心读书学习吧?江:是的,大学是从西…  相似文献   

17.
理论创新是一项艰难而崇高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创新的理解我也有许多疑惑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美国人写的《民主新论》一书 ,提到了创新的不易。他说 ,每一个人都想为他这一代人创造一些东西 ,对前一代人作某些否定 ,但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由此使我想到了创新是一件艰难的事。那么我们所说的创新是什么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 ,从 19世纪到 2 0世纪我们确实有许多创新 ,比如当时至少有“四论”可以被称为是创新 :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回答了一些哲学上的问题 ;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回答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回答了资源配置问题 ;一个是马…  相似文献   

18.
“突破一点,取得经验”一九六一年春播,我们的生产很被动,别的公社种苞谷只要二十多天,我们要三、四十天,人家薅了草,我们还在种。是什么原因?开始,认为是督促检查不够,便整天到处跑,一个一个大队地开会。结果,人跑累了,问题没有解决。回过头来,我就学习毛主席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主席说:“任何工作任务,如  相似文献   

19.
一、生态之剑 欧洲人--先是伊比利亚人,后是英国人、法国人--为什么能够轻易战胜在大洋彼岸生活了上千年的具有悠久辉煌文明的土著居民?为什么能够在新大陆--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迅速繁衍生长并且最终将那些遍步土著遗迹的地方以不可抵挡的趋势一个个欧洲化?为什么能如此迅捷地占据这些大陆和岛屿的每一个角落而将土著居民最终排挤到最偏僻、狭窄和荒芜的地带甚至使他们遭受灭种之灾?历史学家似乎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欧洲人的扩张本性、欧洲人先进的军事和航海技术、欧洲人利用宗教进行的蛊惑人心的宣传以及土著居民自身的落后和内讧等.我们应该满足于这些解释吗?或许是的.但是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的著作<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中给了我们另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超越     
你和我每天都在这生活之流里跋涉。我们工作、吵闹、建设、破坏,相互扶助,也相互摩擦,甚至打斗。匆匆逝去的岁月记录着我们的辛劳、烦恼、痛苦和总是不能完全兑现的希望。就是那些成功者,也不免象泰戈尔一样,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 你和我每天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怎样从混沌的现实世界理出一个头绪。然而,对“过去”有全盘看法的人很多;对“将来”有精到认识的人也不少;对“当今”有全盘而精到看法的人却如凤毛麟角。世上有几个不淹没在“当今”的混沌中呢? 难道一个人不随时需要超越么?难道一个人,正如狄德罗所说,不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加这上一个能使自己置身尘俗之外的望远镜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