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周义澄同志在《复旦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论科学美》一文,提出了一个与自然美、艺术美并列的“科学美”的概念。文章的开头说:“尽管在美的本质以及美学研究对象上始终存在着不同学派的论争,但是,有一点似乎还比较一致,即人们大多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内容,是两种基本的美。本文想说的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自然科学的发展最终根基于对实物原型的分工研究和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侧面的科学抽象。同样,把人的存在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仍旧离不开科学的抽象。没有关于人的抽象,就没有社会科学。而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抽象,有意义的只是使人成为各学科理想客体化即绝对理念的人;在经济科学研究中,有意义的只是“经济人”与“技术人”抽象。这种科学抽象对于经济学的纯粹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地位和方法论意义。同时,面对传统经济学所无法解决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冲突,承认“经济人”与“技术人”的抽象,并以此为基点进行探索,将有益于良好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益于国家整体力量的增强和个人富裕。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徐殿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发表的徐殿久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吗?》一文(以下简称“徐文”。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存在唯物史观。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在这里,我们打算就“徐文”所提的涉及唯物史观的产生、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我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统一的理解和解释。而不只是局限于对个别事物、现象和问题的解答。就是说,它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来解释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是把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4.
冯金华 《学习与探索》2006,46(1):205-208
马克思曾经把科学的抽象生动地描述为“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根据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借助集合的运算描述了抽象的方式,利用广度和深度抽象的相互作用解释了抽象的进程,通过对抽象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说明了抽象的限度,根据抽象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阐述了抽象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之一就是追求人类的解放,这一解放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获得自由。马克思年轻时代曾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后又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重申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历史地分析了马克思在其理论发展不同阶段上对“人的自由”概念的规定,并且对马克思怎样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层次来把握“人的自由”,对马克思所指出的获得“人的自由”的条件和途径也作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谈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丁学良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马克思究竟怎样看待人性》一文的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论述虽然颇为全面,但是,细读起来,在许多根本问题上与马克思的本意不尽符合。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前后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大体上可以把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分为两个阶段,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标志。在前一个阶段,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观点,实际上正处在形成之中,从总体上来说,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集中地体现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1857—1858年,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主要是在下述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第一,在大机器生产以后,科学成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科学。这一层意义,马克思是从功能,而不是从实体讲“科学是生产力”的。第二,在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这一层意义中的“独立因素”也是从功能意义而不是从实体意义上说的。文章还对当前理论界对“科学是生产力”的某些模糊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很多文章都从这一论点出发,通过各种途径来论述这个问题。这一论点具体地说,就是现在人的不现代化和种种落后的观念和传统文化阻碍了社会走向现代化。(一)什么是现代化的人?人们大多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十二个特征(指标)来下定义的,即:1.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想广阔,头脑开放。4.注意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6.计划性。7.知识丰富。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但首义有东、西、南、北、翼等五王,后且累封至二千余王;洪秀全称“真主”,而太平天国除“真主”外,尚有所谓“上主”、“救世主”、“幼主”、“赎病主”;洪秀全称“万岁”,而太平天国初期“万岁”有四位,后因杨秀清逼封,有五位,后期则有八位。这种特殊的现象,其实质如何?颇有加以探讨的必要。《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郭毅生同志的《如何评价杨秀清》一文,对此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惜郭文结论并不符合历史实际。嗣后不少同志都表示异议,但那些文章的重点皆放在对“天京事变”的探讨上,对上述所谓“六王”、“五主”、“多万岁”问题,则语焉不详,使人不甚了然。笔者有鉴及此,愿将考察所得,贡献于诸治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的论者认为,《魏略》关于不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登门求见的说法值得重视;诸葛亮《出师表》的记述并不可信;《隆中对策》很可能是附会之作,从而怀疑乃至否定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事实。本文论证《魏略》不可信,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是可信的,“三顾茅庐”实有其事,勿庸置疑。它将继续作为人才问题的一面镜子永远留传下去。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幽默?这是一个注释者颇多,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简明结论,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和注意的问题。《试论幽默》(载《文学评论》1984年第二期)一文认为:“幽默作为美学范畴……有两层相互关联又不容混淆的内涵:其一,它是一种对现实人生丰繁的喜剧性内容的发掘、表现、理解、创造的特殊能力,……其二,它又是一种美学现象,是文艺作品中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且引人发笑的美感特征。”(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此文)该文以此立论,对幽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2.
家庭的本质以及反映这个本质的家庭的定义,是在国内外社会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现发表黄友林同志的来稿,欢迎读者参加讨论,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全书围绕“人的本质”概念展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中,马尔库什试图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概念缝合在一起,进而阐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有效区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他剖析了"人的本质"概念的三个要素:劳动、社会性和意识,并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一切时代每个人类个体所必然具备的特性的总和,而是人类的真实的历史存在的那些特性,即自由、普遍性和主体性的实现。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秉承了卢卡奇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同时又有效避免了弗洛姆和阿尔都塞的理论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基本理路,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时代问题,过去曾有过一些争论。争论的结果,大部分学者仍相信《玉台新咏》的原序,即认为这首长诗是东汉末年的作品。这个问题,仍可以继续讨论,如有新的疑点和材料,《玉台新咏》原序的正谬问题,还可再行评说。张晋发、孙景梅《孔雀东南飞“序”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又一次提出这一旧案,并同时怀疑到序中关于故事发生地点、主人公姓字等的真实性问题,是一篇足以引起人注意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的许多论据都难于成说。为了推动对这篇伟大的古代悲剧叙事长诗的研究,我不揣谫陋,率直地提出《质疑》一文中我以为是错误的地方,并简要地阐明我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张、孙二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教正。  相似文献   

16.
对于山菊同志《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当我又读到了山菊同志的《客体是真理的唯一内容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以后,就更加感到,山菊同志关于真理的形式问题上的见解不是偶然的,是与他对真理的内容问题的看法一脉相承的。山菊同志的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可贵的思想和探索,读后深受教益,但通观全文的基本立论和根据,仍觉得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山菊同志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很有意义。但对他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一切认识都是由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既非纯主观,也非纯客观,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里客观的是真理的内容,而反映客观内容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真理的形式。列宁在谈到真理的客观性时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列宁的这段话启示我们: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事物,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真理的内容存在于“人的表象中”,这就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因此,真理是借助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具体地说是借助于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来反映的。没有人类这种特有的思维反映形式,就没有认识,就没  相似文献   

18.
弗罗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著有《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著作;本文着重于澄清这一问题:究竟他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弗罗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弗洛伊德主义,但他又鼓吹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以建立他标榜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  相似文献   

19.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发表了庞长富同志的《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一文,对“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并发表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观点,“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①(一)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分为普通程序和特殊程序。普通程序包括立案程序、侦查程序、提起公诉程序、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而立案是每起案件的必经的开始程序。特殊程序包括复核(死刑复核,类推案件的复核)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研究刑事案件的立案(以下简称“立案”)程序中的立案概念和条件,这对从理论上正确地认识立案,在实践中有效地执行立案程序,从而提高立案质量均有重要作用。目前,对立案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见诸报刊者甚少,就其观点而言,也很不统一。为了促进探讨的深入,笔者愿与对此感兴趣的学者同行共同磋商。本文主要对李宏同志的《立案问题探讨》(载《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提出一些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