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迁是国内"十二五"规划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战略。自我国代替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之后,产业机构的诟病备受重视,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省份以及全国范围内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首先总结学者们提出的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再陈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最后是国内对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一个"资源重新配置型"分析框架下研究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机制,我们的分析框架可以较好地描述中国诸多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解构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经济学逻辑,帮助我们理解制度质量在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了增长背后的两种主要推动力,一是短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要素重新配置的增长动力,影响这种动力的主要因素是金融约束。一个国家可以在没有制度质量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完成要素重新配置型的经济增长。二是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国家基础能力发展的增长动力,任何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国家基础能力的提升,制度质量是国家基础能力构建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17,自引:2,他引:117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近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已有的经验研究中在金融发展指标选择和经验分析方法选取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从中国金融总体发展的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3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检验。我们的经验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论文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及生产率变动作了细致的估计。数据估计工作包括,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作了修正,对各地区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份额作了测算以及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各地区生产率变动进行了估计。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经济     
《领导文萃》2015,(4):134
奇迹之后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中国从一个贫穷的、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的国家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如今,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各项经济指标都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因此,如今的中国正计划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转换现有经济模式,以此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美国《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6.
复杂产品系统(CoPS)行业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提升大型CoPS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理论与实践中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建立了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价值网络理论框架,以振华重工(国企)和春和集团(民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情境下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如何成功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系统研究。案例企业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两者都成为了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两者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首先从CoPS的特性,分析了CoPS企业特有的价值网络;之后探寻了两家案例企业各自的核心价值链节,寻找能够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原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两家企业的核心价值链节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对两家企业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1)CoPS特性形成了CoPS企业特有的价值网络;(2)不同的CoPS企业有各自特有的核心价值链节,进而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这解释了案例企业在经济增长阶段取得成功的原因;(3)CoPS企业的价值网络具有动态性,其核心价值链节的强度和对竞争优势的贡献会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阐释了不同CoPS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表现不同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扩大。不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资本流动都是经济增长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从而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情况和特点,然后从区域资本流动的不同渠道综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影响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理论分析,并依此提出我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冯舒 《经营管理者》2009,(18):232-232
近来学术界就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能力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会保持快速增长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08年奥运会或者10年世博会之后就会陷入衰退,其主要依据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诚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和探讨我国经济的现状和持续增长能力因素问题,并最终回答怎样才能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持续稳定的增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洪春 《经营管理者》2013,(23):134-134
改革开放之后,当中国航运企业从计划经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初期。部分央企一方面因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植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由于国企体制冗杂,对市场经济形势变化不够敏锐,故其发展亦受到了限制。纵观全球航运产业发展,其兴盛与衰退与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密切相关的。故为促进国内航运企业摆脱桎梏、走向兴旺,需首先加强对航运兴衰与经济周期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本文即针对二者间关系作出了简要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贸三强省贸易模式比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利用我国近年来的统计数据 ,分析比较广东、江苏和浙江的不同贸易模式特点及相应的区域经济效应。实证分析表明 ,广东、江苏和浙江尽管采用的贸易模式不同 ,但外贸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我们认为 ,各地应高度重视发展外贸的动力、能力和市场需求3个关键因素 ,因地制宜 ,积极推进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 ,发展适合本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的外贸模式 ,适度扩大进口贸易 ,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使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起更大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外贸经历了一个快速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形成的持续制度创新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劳动要素支撑,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逐步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式从早期的劳动力要素驱动为主,逐步转向劳动与资本要素共同驱动、资本要素驱动为主和资本要素与自主创新共同驱动。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出口在基础需求中占比的先升后降,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模式也从早期的内需拉动为主转变为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最后再度转向内需拉动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990~2000年新一轮轻工业化和2000~2010年的再度重化工业化发展之后,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第三产业相对快速发展的转型发展时期。从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具有持续较快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业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源泉的分析却相对不足。为何会出现省际增长的趋异现象?不同的因素对于中国省际增长的差异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以传统的收敛回归分析为基础,采用"反事实"收入计量分析法,构造初始收入、实物投资、就业、人力资本、基础实施、经济开放度以及城市化等增长因素的"反事实"相对劳均收入,以此测算和分析各增长因素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省际劳均收入收敛和收敛的贡献度。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城市化虽然有力地促进各省的劳均收入增长,但同时也成为省际间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理(论)实(践)”交叉的十字路口,中国管理学者面临着路线选择的挑战.从理论发展的目的出发,在明确理论的内涵和管理理论的衡量标准,梳理西方管理研究的多元范式、不同方法论特点及理论生产类型之后,以波特等西方著名学者的实践为例,对管理学者的差异定位进行了说明.研究认为,中国的管理学者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批判性吸收西方管理学研究的多元范式和方法论,从有利于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出发,确定学者个人的主导研究范式和理论类型定位;有志于管理理论发展的本土学者,应在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提升的基础上,发展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中国管理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不同学者的合理定位和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周期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受研究领域之一.经济周期现象的普遍性是促使人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因,每当经济进入低谷期,经济周期波动就成为热点问题。但周期问题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是有区别的。本文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然后从需求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配形成机制,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其中现代服务业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国家及地方都意识到了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提升就业率等各项工作的重要性。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是常州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以分析研究,为其服务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它们对中国十二亿人口的大市场极有兴趣。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中国的市场,占领中国市场。虽然它们多具体的运作方式上各有不同,但它们在华的发展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同我国的经济和现代化关系越来越紧密,了解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投资发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投资试验跨国公司在决定大规模投资前一般都很慎重,在反复论证之后也不轻易投资,而要先投石问路。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是以在华销售其产品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8.
益贫式增长的定义、度量与策略研究——文献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经历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问题在恶化。因此,许多国家都重铸了发展目标,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穷人是否会从增长中受益,寻求更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方式,这就是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本文首先回顾了益贫式增长的不同定义;然后说明了三种比较著名的益贫式增长的度量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讨论了有助于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各种策略研究,并指出目前这些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旨在通过对目前文献的回顾和总结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博  雍家胜 《管理世界》2004,(9):137-138,147
<正> 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近80年的不断发展,始终受到经济学界异乎寻常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分析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确定国家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的形态如何,通过对它的研究又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有何启示,这就是我们在系统的回顾了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基础上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经济崛起显著地增强了国力,大幅度地减少了贫困。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对中国以至世界食物和能源安全等问题的担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中国和世界食物、能源及整体经济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不同增长方案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对本国和世界的食物安全带来威胁;虽然中国对世界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的进口依赖性有所提高,但中国进口占世界能源贸易的比例并不大,且通过资源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显著减少进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大部分国家也将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