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概述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他以"美学"为锲入点探讨审美与身体关系的这一理论尝试,不仅阐明和重申了其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而且揭示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架构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的继续。  相似文献   

2.
万欣 《浙江学刊》2012,(1):176-179
本文试图从身体美学的维度来诠释音乐欣赏的体验性特征和身体主动参与、卷入所导致的审美陶醉状态。没有孤悬于肉身之外的心灵,也没有一味蠢动毫无性灵的身体,审美经验是一体化的身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这样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浑整性。"身体美学"有助于给音乐创作和欣赏(审美判断)提供生理学意义上的尺度。  相似文献   

3.
袁芃 《社科纵横》2012,(7):122-124
在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的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觉感受的扩张不仅造就了人们的"审美"想象,也将一直隐匿于私人领域深处的身体,拖向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诉求的中心。商家利用大众传媒将一系列权力话语注入社会时空当中,对身体进行了意义的"再生产",从而使得身体的二重形态构架———自然的身体与社会的身体———的内在张力不断地扩张,使人们产生身体焦虑,引发出塑造身体的冲动。而这正是落入了视觉文化的完美圈套中,从而实现了身体的商品化殖民。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强调朱光潜是一个有很深传统文化底蕴的人。他在留学西方之前已初步形成了艺术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观照的观点 ,尼采不过是朱光潜审美人生观在西方圣哲中的一个“道具”。文章指出 ,朱光潜美学的根基是立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上的。因此 ,当他后来皈依马克思主义时 ,他很注意把马克思关于人生、人情、人道和这种传统精神结合起来 ,从而对马克思如何将实践观运用于解决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当然 ,作者也认为朱光潜美学体系存在矛盾 ,但这种矛盾根本上讲还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冲突在他体系中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6.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与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1,28(6):21-28
文章通过对法国著名思想家梅洛 -庞蒂哲学和社会理论的阐释 ,指出其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 :将“知觉”和“身体”概念上升到存在本体论地位加以界定 ,从而使“身体”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的重要话语 ;对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我思”、“自由”的开放性描述 ,使其哲学成为吁求人道与自由、博爱与民主、尊严与公正的社会实践理论 ;他的审美艺术理论深刻解答了审美超越性和现代艺术的社会价值归属问题 ,对艺术真理性也做出了有相当深度的阐释 ,受到学术界的全新关注。  相似文献   

7.
康德并不是为了研究美和艺术而研究美学的,但他试图调和理性派美学和经验论美学的努力,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关于崇高的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一、关于崇高的对象和种类的划分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和审美的分析相比较进行的。他认为,审美的对象在形式,审美是形...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9.
理解技术身体如何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对身体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以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为研究框架、以"网红脸"的流行为具体研究对象,从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三个方面对"网红脸"的诞生及流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网红脸"追求的是镜头下符合大众审美的技术身体,它虽然与物质身体相关,其诞生却是营销背景下大众审美与信息技术的合谋。审美政治对"网红脸"的不认可,源于将身体作为物来使用的身体技术和媒介报道框架的议程设置。人们拒斥文化身体层面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网红脸",却在物质身体上本能地倾向于"网红脸"审美,并且愿意通过技术身体实现自我与"网红脸"的整合。文化虽然无法适应新技术,技术却因为身体被理解,技术身体最终成为弥合文化与技术裂缝的中介。  相似文献   

10.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11.
The recent turn in the field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o design and the aesthetics of interaction has generated a renewed focus on the body as the fundamental site of experience. Interaction design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are exploring how to design for the felt dimension of interactions with computing technologies, anchored in the sensing and feeling capacities of the lived body. An expanded view of aesthetics beyond the visual has led to calls for approaches that foster a somatic literacy for interaction design. Our focus in this article center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somatic sensitization in design pedagogy, toward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apient capacities of the body as a tool for meaning-articulation.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our case involving a workshop comparing the notions of tactile sensing and felt-sensing, we discuss our strategies for including a somatic learning process in design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design evaluation and creativity. We discus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we have experienced in facilitating and developing somatic sensibilities for practices of discernmen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ies of designed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2.
苏宏斌 《阅江学刊》2011,3(5):136-143
梅洛—庞蒂绘画美学的核心,在于把身体确定为绘画活动的主体,认为画家不是靠心灵,而是靠身体在绘画。身体之所以能够绘画,是因为身体能够使世界变得可见,而绘画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世界的可见性之谜。身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能见的,又是可见的,这种两重性使它能够与世界进行内在的相互交流,正是这种交流构成了绘画活动的基础,诸如色彩、线条、深度等"存在的枝条"对画家来说才变得可见,并通过绘画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3.
张伟 《学习与探索》2001,24(5):13-19
马克思哲学所完成的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从根本上讲是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马克思站在全新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人的类本质由异化走向复归的角度来论美.马克思美学宣告了柏拉图留下的美学之谜这一类形而上学本质的终结;宣告了在近代哲学背景下,困扰美学的所谓主客体二元对立视角的终结;宣告了德国古典美学的抽象理性传统的终结;宣告了自美学诞生以来,美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美的固定模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云慧霞 《求是学刊》2003,30(3):90-94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受 2 0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深刻影响 ,主要集中在对艺术与生命美学、艺术与技术理性等问题的思考上。在美学观上 ,他将“生命”一词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进一步对审美体验、艺术想像等美学当中的核心范畴加以分析。面对科技理性给现代人带来的精神危机 ,他认为只有艺术地陶冶心性才能解决。宗白华生命美学观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建立在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并对西方生命哲学加以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15.
比较美学不仅是多种文化语境中的比较、理解和对话 ,而且是维系人类美好的感情、信仰和理想的最佳纽带。由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决定 ,比较美学在 2 0世纪从孕育到形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 2 1世纪 ,比较美学必将大力发展和日臻成熟。其成熟标志和发展契机主要是 :1.比较美学理论专著问世 ;2 .在高等学府开设比较美学课程 ;3 .比较美学系在重点高校中建立  相似文献   

16.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2):193-2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dea of sneezing as a manifestation of how an active body responds to its surrounding space. Sneezing is a natural body reflex against particular external stimuli. As a reflex action, sneezing is an instinctive transaction between an active body and space that occurs in a very natural way. Sneez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one way in which the human body serves as an instrument of spatial experience. The occurrence of sneezing in certain spaces serves as a natural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sneezing process demonstrates the latent capabilities of the human body to become a natural instrument for comprehending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exists.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unique instrument for mapping spatial experience, and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qualities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that are not merely visual. Through sneezing, the body's experiencing process in space is manifested as a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active body and its space.  相似文献   

17.
关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美的形成通过实践却对实践的功利性有一定程度的超越。生态美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实践美学是在哲学美学中引入实践层面的思考,其投射到城市建设上就是:一座城市要有个性才是美。城市美的根源是多样的,但最终还是由城市中人的主体创造精神来决定。当代美学的救赎使命之一,就是通过“拆墙”来打破美学的“围城”,其在实践中体现为生态关学,这是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都背离了生态的原则之后尝试实现的一种美学回归。  相似文献   

18.
武小川 《唐都学刊》2012,28(2):114-119
人体艺术作为近代中国现代美术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形态,通过美术院校的教育传播开去,人体课在中国教学中的演进,对应着中国绘画现代化的曲折进程。从20世纪美术教育的一桩官司、二次批示、一场展览等三场与人体教学有关的事件切入,可以揭示人体教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模式:革命—路线—范式,同时,这种"西化"模式也对应着美术演进的内在轨迹,文章还展望以人体教学为代表的美术教育,能走出"器用"型的单向之维。  相似文献   

19.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韩伟 《阅江学刊》2014,(1):91-97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