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关系能否友好发展的重点,在于双方民众对于彼此的“观感”.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美苏冷战、旧金山和会的召开以及美日单独媾和等事件的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遇到了巨大障碍,两国联系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的“民间”交流.在这一中日敌对、无邦交的特殊时期,日本经济界人士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这对于当时双方经贸关系的展开,乃至后来双方这种关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4月份温总理应邀访日,实现了“融冰之旅”,标志着中日高层互访恢复正常。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完成了一个“议题广泛、成果丰硕”的“迎春之旅”,07年的中日关系似乎迎来了一个全面回暖的春天。然而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08年的中日关系依旧是磕磕碰碰,不平坦。“饺子中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民众之间相互不信任依旧。今后的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拭目以待和共同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既要重视当前阻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各种摩擦和矛盾,也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认清两国关系的历史性演变,从而更为冷静和客观地把握今后的走向。中日关系将左右21世纪的两国的未来。一、机遇与挑战:中日两国的现状分析(一)中日两国蕴涵的历史性机遇第一,共同发展和繁荣。中日两国经济上各有优势,高度互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相对优势一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二是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和优秀的人力资源;三是工业科技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四是经济高速发展。而日本是世界二号经济强国,日本的相对优势一是具备雄厚的资金;二是拥有先进的技术;三是有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和现代化管理。从总体上看,中日经济发展层面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的中日关系一直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但这并不是两国国内大部分人所愿意看到的。尽管中日两国政府都力图发展双边关系,但日本国内的政治右倾化是破坏中日关系的一股强劲力量。因此,要发展中日关系,首先应该遏制住日本国内破坏中日关系的观念和行为,然后按照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开拓两国合作的技术领域;在一个领域的合作成功之后,转向其它领域的合作,最终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得两国关系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中日关系处于关键的历史的过渡期和转型期,进入了一个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影响中日关系曲折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政府谋求政治大国的强烈愿望与“联美抑华”的战略选择;日本对“东亚地位”动摇的担心而误读中国,进而放大“中国强大”的消极后果;日本强化美日同盟关系,进而加剧中日两国间认同对立等等,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双方必须具备与时俱进、寻求双赢的气度,努力寻找和扩大两国利益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桥本龙太郎首相和李鹏总理宏观了互访n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改善。但同时人们注意到,近年来由于日美加强军事合作,中日两国围绕安全保障问题的矛盾在发展。今年9月23日,日美两国在纽约最终完成了1978年“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发表了一项“新指针”。日美军方为落实“新指针”,决定成立新的协调机制,着手修改日本国内有关法律。它标志着日美同盟关系及日本防卫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不仅使中日关系中的老问题再现,又给日本国内政治及中日关系制造了一些新矛盾。者问题缘何又起这里的所谓…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界的对中交往已经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华认识和行动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政界的决策走向。改革开放近40年来,日本经济界在对两国国力再评价的过程中,其对华认识也在动态演变。该演变是商业利益至上、赎罪意识淡薄、中日经济实力逆位、国际环境改变、经济界新老交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两国关系处于低谷期,我们尤应关注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和行动选择,以期为两国政治关系转暖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内、对外政策,中日两国也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首脑互访,并就加强对话、扩大合作达成共识。中日两国经贸发展逐年升温,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关系在中日两国关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两国仍在一些经济领域中存在摩擦和争端,日本有时也用经济手段来解决一些中日之间存在的政治问题。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如何?走向如何?这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一、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自6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中日贸易三原财’后,中日经济交流逐渐恢复和发展。19对年,中国正式开始了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二十一条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5年土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是中日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既总括了日本侵华已攫取的重要“利益”,又提出了足以使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新“要求”。中日双方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重大交涉,都由于日本坚持其侵略要求,不得解决,成了恶化中日关系的一大悬案。二十一条要求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在这之前,日本的大陆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与西方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建立日本的在华势力范围;那么,在这之后,日本所追求的就是建立日本在中国的“优势”,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  相似文献   

9.
近三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日本领导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动摇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剖析是解释中日关系的视角之一。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制约着国家外交行为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走向。中日政治文化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推动中日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七·七”事变6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两国已商定进行政府首脑互访及其他各种纪念活动。一系列有关的学术讨论已开始陆续举行。人们希望能以此为契机,通过官民并举,来扭转两国关系中近年出现的某些消极倾向,设法构筑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这当然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中国提倡“从我做起”,希望日本各界在发展两国关系上也能这样做。  相似文献   

11.
试述公元三世纪中日关系中的有关问题金宪淑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的魏国与日本列岛邪马台“国”之间结成了中日关系史上未曾有过的极其亲密的睦邻关系,这是罕见的。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可谓是反映当时邪马台“国”社会状况及其同魏国来往的唯一属于同时...  相似文献   

12.
 东海问题尤其是钓鱼岛主权争议问题是横亘在中日关系中的重大敏感问题,对此两国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分歧,双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立场,在东海呈现海空安全严峻态势。而造成此境况的关键要素为:日本否定争议的存在,否认“搁置争议”的共识。为此,重点分析国际争议的要义、“搁置争议”存在的背景,以及依据国际法确立钓鱼岛主权的制度。考虑到中日两国均为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关系,各方均有恢复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意愿,所以,中日两国应以达成的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四点原则共识为基础,加强沟通和对话,从事实和国际法出发,就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展开谈判,以切实管控东海海空安全态势,发展和充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应该说,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稳固发展中日关系,是包括两国政府和多数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民间外交、半官半民外交、官方外交的三个阶段。历史表明,中日两大民族“和则共荣,斗则俱伤”。只要两国遵守复交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就能使中日关系成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睦邻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日俄战前日本与比利时在朝鲜经济领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日比经济合作的构想,源于日本为解决资本输出中资金短缺的矛盾、比利时为开拓东亚资本输出市场的要求;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由“南进”转变为“北进”,比利时依附于俄法集团,确定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极限,促成两国走向对抗;朝鲜虽想利用“均势”原则处理对外关系,但未能左右日比关系的发展趋向;日比关系的演变,昭示了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小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给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了神秘"面纱",媒体此时发挥了微妙作用。从2010年开年至"撞船"事发前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强势主体,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向性选择受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和文化主导,同时也受传播规律的引导,这种传播还能反作用于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首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访问了日本,双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确认两国“面向21世纪,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对两国关系作出了跨世纪的明确定位,使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年7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应邀访华,双方就去年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和务实合作协议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成果,为推动中日关系顺利进入21世纪进一步打下了基础。一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各…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仍系既脆弱又棘手的一对中外双边关系。这是因为影响两国民族心理和解的主要障碍迄今尚未克服,诸如部分日本政要尚未像德国政要那样正视侵略历史、日本国民尚未全部走向觉醒、中国尚未完全崛起。对此我们宜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快中日民族心理和解进程:通过加大对日宣传力度和改变对日宣传基调,努力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地走向觉醒;通过密切和充实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直接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既需摆脱对日外交"新思维"的后续影响,也要避免滑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潭;应着手"中日关系研究工程"立项,为国家对日外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云  喻常森 《国际论坛》2012,(4):25-29,80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几经起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认知差异或者政策误读所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日本的实力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必须重新调整思维,深入了解和倾听彼此的关切。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据此考虑,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第一手的访谈记录,从经济与军事、中美日三边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等多个关键视角,展示和分析当前日本知识界对中国崛起的观点论争。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1月7日,由中日青年》杂志社、中国科协大战略研究会牵头,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举办了“面向ZI世纪的中日民间交流研讨会”。有关方面领导陈曼苏、马宾、肖向前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内来自军队和地方的著名专家、学者50余人围绕中日两国未来关系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和充分的讨论。目前,中日两国关系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鉴于中日民间交往蕴含着巨大能量、两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脉搏,使两国关系在对世纪友好顺利地开展下去,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时代赋予…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战后中日友好的象征。对华ODA本是有益于中日双方的"双赢"举措,但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ODA政策却发生了重大调整,泛政治化倾向加剧。回顾日本对华ODA出台的背景、梳理其嬗变历程、分析其近期走势及发展前景,不难发现近些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