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有着深刻的人本学基础,有必要深入到劳动的本质之中寻求导致异化产生的某些根本因素.劳动一方面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类本质.但是劳动不仅仅存在有肯定方面,它也存在着消极方面,那就是在与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强力意志和欲望自我满足的虚幻中.无论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或者是劳动的消极方面,都为异化的产生奠定了人本学基础,尤其是劳动的消极方面.劳动的这种内在矛盾外化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这种外化中,劳动通过否定自身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含义归结为劳动成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因而认为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并且,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也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笔者以为这种见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不仅应该有身体界限,而且应该有道德界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使用各种手段延长劳动时间,既突破了劳动时间的道德界限,也突破了劳动时间的身体界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也存在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但这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时间过长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对我国劳动时间状态进行伦理反思,既要认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要认识其危害,在此,马克思的劳动时间界限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劳动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书是作者V.鲁斯和V.阿尔仁舍克10年中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理论探讨、讲课和会议发言的结晶。所有这些活动旨在研究人的劳动这个中心问题。他们集中研究了劳动的两个方面:(1)异化方面,指出“围绕着劳动的异化,各种不可知论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相互交锋”;(2)劳动分工,认为“劳动分工,一方面与异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理解劳动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王瑜 《创新》2022,(5):9-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最初成果,马克思在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此书在进一步追问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上,论证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现象产生的根源;在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路径上,体现了马克思历史观的革命性意蕴,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向人的本质全面复归的共产主义社会。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贯彻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以共享发展、开放发展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协调发展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兴起,这一过程中,人被异化,尊严被剥夺.异化是指人的存在及行为都不能被自我所掌控,表现出与自我的疏远和对立.尊严是人作为人的存在被自我和他人承认和肯定.人的异化及尊严感丧失,造成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在现代社会的盛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尊严与异化理论,提供了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尊严和异化的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问题今天已不仅成了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令人注目的中心问题,而且就其迫切性和重要性而言,它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今天在建设、维护和加强社会制度方面,有两种倾向,或者说两种抉择在全球范围内斗争着。它们都注意到了民主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国家的作用、经济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等问题。一种倾向表现为极权化过程的加强,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资产阶级国家,而且,令人遗憾的是,也存在于已建立无阶级共同体的社会。另一种倾向是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或者自治社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劳动能够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但在迄今人类历史发展中,劳动不仅没有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反而出现异化劳动和物象化劳动.异化劳动和物象化劳动是一种非正义性劳动,其根源在于资本与劳动的分离.非正义性劳动的消除需要一种条件,这种条件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更.代替非正义性劳动的将是人的自由劳动.从非正义性劳动到自由劳动也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改变,即劳动从一种强制性活动变为人的第一需要,出于第一需要的劳动是一种辩证的享受,在去除社会强制性方面,劳动是自愿的、 享受的;而从劳动的实践属性上看,劳动仍是一种紧张活动.也只有在去除了强制性的紧张活动中,人之为人的本质才能得到确证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财富异化不仅体现为财富分配的异化,还体现为创造财富的劳动主体的异化。在私有制范围内,财富异化具有一定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在当代中国,由于私有经济的存在,由于全球范围内资本这一财富的“伪善形式”还在充当着现代社会生产的灵魂和能动主体,财富异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潜藏着极大的社会风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必经炼狱。  相似文献   

10.
从异化劳动到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政治转变与理论转变的不同步性,导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在研究范式及内容上的局限性,使异化劳动的批判功能与分析功能、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生活劳动与生存劳动未实现统一。但其人的劳动本质论、对异化劳动分析与批判、历史必然性思想是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以人为本、社会规律思想的必要理论准备。当代的将《手稿》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以及否认其当代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的思潮,作为两种不同的解释框架,不仅误读了《手稿》,而且割裂了唯物史观内在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会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劳动创造和谐、促进身心和谐与价值实现建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价值观,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还会对意识过程(der BewuBtseinsprozess)产生影响,促进或阻碍动机和行为的构成。社会主义的价值范畴包括以下内容:人们所得到的劳动权利、社会保险以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个性发展基础的现代教育;社会为每一个公民提供的共同建立劳动集体、企业、城市、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问题进行了颇为广泛深入的讨论。但是,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学说的理解不同,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大体一致的意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就不存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分。 一、关于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 在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问题上,理论界现存的一种倾向性意见,是认为马克思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其根据不外乎是马克思的两段话。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论证劳动者变成他的劳动及其产品的“奴隶”;劳动者生产越多,他所有的就越少。他不仅提出异化是劳动者的产品异化的结果,是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和资本家的控制所造成,而且还概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表现为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第二个特征表现为劳动的外在的性质,这说明劳动是被迫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第三个特征是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存在着两大争议:“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异化贯彻论”认为,异化问题通过经济批判的路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即《44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到“资本论”的“雇佣劳动”,其本质性的内容没有改变,都是对资本社会的生产本质的提炼,只是后者对前者进行现实的论证与理论的推进,体现出异化研究的“贯彻性”。  相似文献   

16.
在匈牙利以及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标志着新的发展类型的产生和出现。社会主义社会既存在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模糊认识。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目标和手段的关系问题,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界限和差别,这些都揭示了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认识在各方面都带有幻想的色彩。这使我们对匈牙利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  相似文献   

17.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之一。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这一原则,而是要讨论“各尽所能”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论界对“各尽所能”争论多年,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如: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翻译本身就不正确,是“误译”。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含义是:劳动者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同时,社会主义的国家和集体应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尽可能使劳动者能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各尽所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在为谁劳动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劳动者尽其所能地劳动只是“为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家务劳动被看成是一种私人劳动,妇女正是受这种劳动的束缚,与公共劳动脱离,所以才处于受压迫、被统治的地位。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家务劳动的这种性质,应该有所改变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各样的社会劳动形式都被视为是社会所必需的,为公的,高尚的。而所有从事任何一种社会劳动的人当然也都  相似文献   

19.
贪污是旧社会的污垢,它象影子一样伴随着我国历史上的一切反动统治阶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谚语生动地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即便是一个被认为“清知府”的人,也难免沾染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的恶习。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指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毛泽东选集》第949页)旧社会的贪污恶习,是剥削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对于剥削阶级政权来说,根除贪污始终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这就为从根本上消除贪污现象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剥削阶级的残余还存在,阶级斗争还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垢还存在,加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完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些,都使贪污犯罪行为仍有可能出现。对这种损害人民利益、破坏四化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必须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运用法律武器予以打击。“在这方面任何软弱、动摇和怜悯的表现,都是对社会主义的极大罪过。”(列宁:《怎样组织竞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这一宪法中的重要规定。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