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诸如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乡土历史及文化的漠视等问题。以"跨界"的途径从社会学、人文地理学、艺术学、生态学四个学科的角度分析乡土景观的特征可以得出:乡土景观是一复杂的综合体;乡土景观受乡土社会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处于重要的变迁期;乡土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美在顺应自然、美在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湿地公园景观营造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决定着湿地公园今后的景观形象。结合安吉西港湿地公园规划实践,提出了在湿地景观营造中融入乡土景观元素的思路,提炼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三类乡土景观元素运用于景观营造,增强湿地景观的地域性和文化属性,让湿地公园景观回归朴实无华的自然和乡野特质。  相似文献   

3.
4.
《长恨歌》《繁花》《封锁》等与愚园路相关的小说屡获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使这条马路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场域.愚园路具有近乎郊野、越界筑路、沪西歹土、新里文化、街区商业等丰富的地域特征,这些地域特征通过作家的地方经验,化为作品中的地方感,由感知而态度,最后变成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采样分析了林语堂、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小白等作家的相关文本,试图阐明文学作品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它们往往成为地域意识的表达.文学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客观地理进行深情描写,同时也展示了情绪景观、阅历景观和知识景观,提供了认识不同地域的方法.熟悉于此的地方依恋和沉浸于此的历史认同所培养的地方感对作家书写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地域特征也有赖文学书写的隐喻空间得以非遗性保存,并构成值得回味的互文关系.我们不仅可以就此感受到社会空间如何通过地方意识投射到作家文本中,而且可以发现这些历时性的文学书写又如何回过来形塑了丰富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前,传统村落已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热点,然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又是令人担忧的。作为我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桂林市临桂区东宅江村拥有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为数不多的传统干栏式吊脚楼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居住环境、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是其吸引游客前来临桂参观旅游的重要原因。运用景观人类学、文化变迁等理论探讨东宅江村的景观重建和非遗旅游化,有助于探索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本土特色而又不失现代性的景观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方塔园融古典于现代,丰富乡土的含义,在本土文化的时代局限中注入了现代主义的全新含义,是现代中国本土景观营造史上最早、最典型的案例代表。对比国内外学者对本土景观与乡土景观理解的异同,从批判的现代性、场所精神、建构3方面分析方塔园的本土意象,最后结合当代本土景观、建筑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本土景观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来,诸多地方高等院校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跨越性发展,而高校校园景观的建设,则是建筑学界、规划学界和景观设计学界较为关注的内容.广东省肇庆学院以“传承、创新、生态、人文”为校园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绿色校园、以人为本、崇尚创新”的校园景观建设特色.  相似文献   

8.
乡土及其乡土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学叙事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资源,亦构成当代文学叙事最为重要的内容。贾平凹、莫言等"50后""60后"作家,在承继现当代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不仅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将中国的乡土叙事,在积极吸纳传统和世界文学艺术对话中,推向了一个新境地,开创并建构起新乡土叙事,使其具有了世界性的品性。在比较的视域下,以贾平凹、莫言为具体对象,从故乡建构的审美空间、审美情感文化精神与审美艺术维度等方面,探析其于乡土叙事上的贡献,从而凸显出当代新乡土叙事的实绩与理路。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传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的现实,学界对其已作出不少科学、客观的认识和有益探索。从相关传说和历史资料中构建山西原平史家岗龙王庙的信仰世界,揭示出村落信仰世界的建构实际上是民众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理想化设计,并初步指出对民间信仰的合理引导、对庙宇象征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使民间祠庙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舞台。  相似文献   

10.
构建乡村公共文明语言景观对乡村语言治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比较缺乏对传统村落语言文明的实证调查,故以语言景观理论为视角,以家风家训、敬惜字纸等传统形式,展现传统村落礼仪文明语言景观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解读文化墙、公示栏、数字技术与语言景观的交互关系,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公共语言文明。乡村公共场所语言文字规范性不足、村民语言文明素养不强、乡土语言文明资源传承乏力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可通过加强对国家语言政策的宣传引导,重视提升语言文明素养和语言服务,传承保护优秀乡土语言文化遗产等路径切实推进乡村语言治理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符号之一,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精神交融其中。在此,我们从大学文化传统出发,对云南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12.
以洋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典型湿地植物群落,通过问卷调查,探讨游客对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的偏好。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睡莲群落、芦苇为优势种群落最受游客欢迎;(2)游客对植物观赏特性偏好程度依次为花>叶>果>茎干;(3)游客最偏好四季有景可赏的景观;(4)年龄、文化程度与游客植物群落总体偏好存在显著相关,专业背景及环境意识与游客植物群落总体偏好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和营销载体早已备受关注,而其在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作用刚刚崭露头角。特定城市空间内的微电影在本土化叙事中彰显城市现代性的追求,展示城市地理景观以及塑造城市群体形象,本土微电影本身亦成为一种仪式化的城市媒介地标。利用微电影呈现城市形象的同时,还能传递给受众地方感审美和城市精神认知的双重体验,蕴含着城市现代生活的市民话语,牵动市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福州本土微电影的城市形象建构,丰富了形象传播的维度,值得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北京提出了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居民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情况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通州古运河上的三个码头、大运河(北京段)的三个因运河而生的传统村落上马头村、皇木厂村、崔家楼村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状况整体较好,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为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认知内容有不同的影响.区位影响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即不同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及认同的重要方式有两种: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和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提高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针对不同的认知内容,对不同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的居民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区位村落的居民,采取差别化的措施,加强其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加强长辈对运河文化的口传.  相似文献   

15.
在西汉水流域的汉人社会中,“犯丧”信仰体现了人们关于死亡的一种独特认知与文化理解。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感觉结构,不仅是日常中这一信仰本身得以再现的文化基础所在,还构成集体“烧犯丧”仪式实践的建构逻辑,从而显现了地方感在民间信仰的社会整合性生成中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是:调查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以晋中信息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作为抽样对象,共取得1211份有效样本,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中信息学院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高于全国建模水平,并且性别、年级、生源等因素对于学生自我价值感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村落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村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了解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对于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从行为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意愿,运用因子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的整体特征、影响因素、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张谷英村村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总体认同度高,村民的感知意向和传承意愿得分均处于高值区[3.5,5],但感知意向(3.73)略高于传承意愿(3.70);2)年龄和居住时间是影响村民文化遗产总体认同度的重要因素,其中感知意向主要受年龄和居住时间影响,传承意愿仅受居住时间影响;3)在探明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础上,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以感知意向的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为自变量、以传承意愿的行为维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验证了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间真实存在因果关系,其中情感维度对行为维度的影响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村民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地方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个体福祉的广泛关注,地方与福祉的关系成为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旅游中如何提升游客福祉水平,构建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昌黎碣石山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游憩、情感认同等多个方面的地方意义出发,探究对游客福祉包括游客身心健康、环境与安全、人际关系、知识拓展和基础设施5个维度的影响,并构建了地方意义对游客福祉影响的模型。通过研究旨在为当地旅游管理和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创造和挖掘地方意义,提高游客福祉。  相似文献   

20.
西南民族地区乡土知识是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特有的课程资源.以彝族乡土知识为例,将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助于传承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生乡土情感和民族情感,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西南民族地区乡村课程建设面临着整体条件较为落后、乡村教师课程素养亟待提升、乡土知识合理性遭受质疑等现实挑战.因此,要加大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的宣传力度,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明确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的具体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融入方式,立足乡土特色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建设乡村课程资源库,从而确保西南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