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经济促进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对其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及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南北碳排放配额政策博弈分析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碳减排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基于双变量(贸易比较优势和环境比较优势)、碳排放配额政策和不完全市场竞争假设,构建了两阶段的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与企业碳减排水平选择的博弈模型,应用逆向求解法得到了均衡解;进而考虑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得到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从福利、贸易、环境效应等多个角度分析比较了南北国家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选择条件.结果表明:从改善福利来看,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市场能够促进资源在国家间的有效配置、实现Pareto改进;从改善环境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最好,碳排放许可证政策最差;从改善贸易来看,三种政策难分伯仲,但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更有利于北方国家,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更有利于南方国家.三种政策均不可能实现环境和贸易同时改善,短期内南方国家仍会优先选择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发达国家试图短期内实现全球环境政策合作还不够现实,应本着更为务实的原则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各省份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与合成控制法以及空间双重差分方法综合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就平均效应而言,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试点地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政策的动态影响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存在“倒U型”特征;利用SCM方法进行个案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实施后湖北、天津、重庆等省份碳排放量明显减少;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进一步将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范围分析发现,碳泄漏问题的存在导致试点政策的整体减排效果显著降低。鉴于此,各试点省份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加强区域联动以推动协同减排。 相似文献
4.
碳配额交易体系下企业低碳产品定价及最优碳排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额交易体系(cap-and-trade)是目前使用最广也是最有效的一种通过经济激励促使企业采取减排措施的机制。本文主要研究以配额制为基础的碳交易体系下单个企业低碳产品最优定价及碳排放策略问题,具体讨论了企业加入碳交易体系时,面对外生给定的碳交易价格以及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低碳度的不同偏好,基于政府免费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如何最优地确定其生产周期内的目标碳排放量及其所生产的低碳产品最优价格,以使自身利润最大化。模型分析所得的性质与算例部分给出的数值结论反映了企业产品定价、减排边际成本与目标排放决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些对企业及政府决策都皆有一定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交易成本和市场势力影响碳市场成本有效性,不同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法是否造成不等的碳市场效率损失? 本文构建碳交易机制下企业决策模型,探究交易成本、市场势力存在时,碳排放权分配方法的选择对碳市场成本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 1) 交易成本中交易佣金会导致碳市场效率损失,基准法和祖父法的影响程度小于拍卖法; 2) 碳市场存在市场势力时,祖父法和基准法导致的碳市场效率损失小于拍卖法; 3) 当碳市场同时存在交易成本和市场势力时,市场势力进一步加剧了交易成本导致的碳市场效率损失,祖父法和基准法导致的增加损失小于拍卖法. 本文建议政策制定者采用祖父法或者基准法对市场势力企业进行碳排放权分配,并取消交易佣金.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今天,低碳经济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识,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我国虽为碳排放权供应大户,但在世界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处于被动地位,这给我国的参与企业及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所以吸取外国先进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精华,并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了同时考虑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零和DEA方法,从公平与效率视角对比分析了历史法与零和DEA方法两种分配方式的适用性,并应用市场交易模型检验了不同初始分配方式对各地区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零和DEA方法能够提高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公平性,但却是以牺牲前沿技术效率水平为代价。其次,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提高基于零和DEA方法调配用能权与碳排放权的配置效率,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的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来获得额外收益,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相反,历史法容易导致高耗能、高排放的地区在初始分配中获得较多的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不利于正向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当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基于零和DEA方法配置用能权和碳排放权,可能会抑制技术进步,而基于历史法的初始分配方式则至少可以在短期内维持现有生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9.
碳排放交易机制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其中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一直是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过程中的难点。现有的基于DEA方法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大多是基于效率的分配,而没有考虑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规模。为了保证投入产出规模的测量被各省份接受,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共同权重的DEA方法分配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配额。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规模分配方法得到的分配比例不同,只有基于投入产出规模的分配方法不仅能同时考虑各省份的投入和产出,而且能够提高分配后的效率。该基于投入产出规模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更容易被各省份所接受,并能为国家分配碳配额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0—2020年实行碳交易试点地区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企业财务绩效和碳绩效的关系,并引入环境社会责任为中介变量、碳排放权交易及绿色技术创新为调节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对碳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环境社会责任在两者关系中充当正向且显著的中介作用,且该结论在多项稳健性检验中得到验证。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技术创新在财务绩效对碳绩效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对碳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碳绩效亦可显著改善财务绩效,两者相互影响。此研究为我国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了战略思维,旨在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平衡,呼吁管理者关注环境社会责任,为企业早日实现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共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构建包含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的碳配额分配及交易减排供应链,其中消费者基于自身低碳偏好进行产品选购,政府基于行业社会福利最优进行企业配额分配和碳指导价设定,企业基于利润最优进行生产和销售。通过建立混合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考虑企业和消费者双重异质性的配额分配及交易机制对政府、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减排机制能在保持社会福利最优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消费者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对异质企业的双向和持续性减排激励。消费者低碳偏好和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减排机制实施方案和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其中,消费者低碳偏好决定了行业最优碳价和配额分配规则,且在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影响企业决策和产品价格;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企业利润、消费者主动支付倾向和减排绩效的重要因素,严格的差异度划分有利于形成正向激励;差异化的配额率易于形成减排激励,其与自主配额率间的差异是造成碳价波动的原因之一;研究也表明,过低的单位碳排差异度不适合进行企业异质性划分,在减排机制设计中应弱化“碳收益激励”目的。 相似文献
12.
围绕碳排放权交易、政府补贴和企业技术创新3个关键点,以政府补贴为中介变量和门槛变量,以201 5—201 9年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建立了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政府补贴的中介效应显著成立且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政府补贴具有门槛效应,在政府补贴水平较低的区间,碳排放权交易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的作用并不显著,在政府补贴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碳排放权交易强度显著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在政府补贴水平较高时,碳排放权交易强度才能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成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成为我国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和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迫切需要。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正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欧盟碳排放体系的政策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认为,切实依托我国国情,遵循由自愿减排向强制减排、由重点地区向全国范围逐渐过渡的原则,科学设定排放总量并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完善的市场监管及法律保障体系是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利益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碳配额分配方法直接影响碳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以及碳交易市场运营产生不同影响.为分析不同碳配额分配方法对制造/再制造影响,基于两种典型碳配额分配方法(历史排放分配法和基准分配法)构建碳交易下原始制造商与授权再制造商博弈模型.研究主要得到:1)在单位新产品碳排放量、碳交易价格与基准碳配额满足一定条件时,原始制造商会选择碳减排投资,且基准分配法更能提高原始制造商碳减排积极性;2)当碳配额以及碳交易价格满足一定条件时,碳交易能够同时促进各方收益增加;3)适当提高碳交易价格能推动减排工作顺利进行,但两种碳配额分配方法下的总环境影响与原始制造商减排投资水平、碳交易价格等相关.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促进减排治污、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制度实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获取经济利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能否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可得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保护、进行绿色治理、从本质上追求绿色却鲜有关注。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从微观企业绿色治理视角,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绿色治理影响的机理。选取2008年至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三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绿色治理的直接影响关系;采用中介效应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绿色治理的作用机制;根据企业异质性特征,检验企业成本转嫁、公众环保意识和产权异质性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差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治理,与未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相比,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绿色治理绩效、更多的绿色创新和绿色支出,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倾向得分匹配、Heckman两步法检验、更换对照组样本等稳健性处理后此结果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传递企业环保标签信号,吸引绿色基金投资和绿色信贷,支持企业绿色治理;还能传递企业迎合信号和迁移压力信号...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当前碳交易配额分配方式多样化和需求分布信息不确定的现象,研究历史法和基准线碳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的鲁棒减排运作策略。通过构建和求解两种碳配额政策下企业减排运作决策的鲁棒优化模型,本文给出不同碳配额政策下企业进行减排投资的必要条件。不同碳配额政策下最优减排运作决策、经济和环境绩效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种碳配额分配方法对最差分布下企业利润和碳排放量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实验发现,相同减排水平下,基准线法碳配额下的最优生产量高于历史法碳配额下的最优生产量;虽然基准线法碳配额下的碳排放总量高于历史法碳配额下的值,但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低于历史法碳配额下的值。用基准线法设定碳配额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基准线法碳配额的数值使企业实现高利润低排放,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落实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政策的关键是科学划分区际减排责任,合理限定每一成员区域的排污限额,实现区域政府的自发减排。本文基于非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同时满足收益约束和生态约束的区际大气污染物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型,据此针对典型的三类区际经济关系求取了成员区域的排污限额纳什均衡解,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化初期,成员区域最优分配量取决于各自无管制排污量,决策无需考虑区际互传。甘肃和新疆SO2实际排放量变动趋势与此吻合;工业化中前期,中心区率先工业化,其最优分配量由生态约束极值决定,但难以达到收益约束极值。外围区域的最优分配量同时满足了两约束极值,且由无管制排污量决定,四川和重庆的实证检验结果印证了此结论;工业化中后期,区域间决策互动明显,成员区域的最优分配量均由生态约束极值决定,但难以达到其收益约束极值。河北省和北京的实证分析结果与此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容量效应和传输效应分别是河北和北京的污染源,进一步强化两地的联防联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19.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等活动引起温室气体增加,已造成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在生产、消费等相关活动中减少碳排放量是业界、学界和政府等相关主体的普遍共识。针对高排放和低排放两类制造商、多个需求市场和一个碳交易中心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在碳配额交易体系下,研究了企业的生产与碳减排策略。两类制造商基于政府分配的碳配额在碳交易中心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形成一个碳交易子网,同时,产品的买卖形成一个产品交易子网。针对所有企业成员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利用变分不等式把含约束的利润最大化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变分不等式问题,并利用互补关系与变分不等式的等价性把需求市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转化为变分不等式,得到闭环供应链网络系统中产品交易量、生产量和碳交易策略满足的均衡条件,进一步获得闭环供应链网络达到Nash均衡状态时的条件。利用投影收缩算法求解所建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数值算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得到了管理学启示。结果表明:供应链网络中存在企业利润目标与政府减排目标一致的情况,两类制造商间的碳交易额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政府对不同类型制造商应设置不同的回收率。本研究可为政府和企业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1月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召开,旨在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即将到期,德班气候大会最终在11日清晨宣布闭幕丰硕成果,会议最终决定坚持了《联合国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