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主编的新作《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2001)是一本从经济学视角阐述企业共同治理的学术专著。该书与同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构成了姊妹篇。前书所阐述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为本书构建了理论基础,而本书所阐述的共同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和逻辑延伸。本书的出版丰富与推进了现代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单边治理到共同治理的演变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书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传军 《管理科学》2003,16(4):84-87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是一种新兴起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公司治理机制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介绍、分析了这种理论后,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作用的加强和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兆国  戚拥军  罗勇 《管理学报》2007,4(5):614-614,615-617,681
礼仪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该理论的基本思想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是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经营者和一般职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等财务资本和非财务资本构成的共同合约;以此为基础,企业财权安排要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务方面要建立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产权权益,提高企业财务的决策效率和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对传统公司理论“股东至上”逻辑的颠覆,是新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必然选择,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一、财务治理的相关概念及主要内容1.财务治理的定义.在“第八届全国财务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会”上,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被定义为:是在公司制条件下,为协调公司及其利益相关主体(委托人与代理人等)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而对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与财务监督权等权限进行的划分。它是基于公司内部制度建设、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的合理配置,是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以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财务治理是以企业产权中的核心部分———财权为核心和纽带的,是一种企业财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传统治理结构大多遵循“股东至上”逻辑,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目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一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企业在改革治理结构时,也应树立共同治理观念,重塑新的治理价值观,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7.
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商业领域,但其治理目标、治理结构和治理动力与社会治理具有高度耦合性,"共建共治共享"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发现、参与、合作、创新和满足。"共建共治共享"实践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利益分配机制是否足够公平,能够让所有利益相关者满意,这是社会治理"共建共治"的动力;二是利益相关者合作分工机制是否足够有效,达到最优的治理成果,这是社会治理"共享"的基础;三是利益相关者权利和责任是否平衡,这是"共建共治共享"可持续动态平衡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李传军 《领导科学》2003,(10):46-47
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代表人物是布鲁金斯学会的M·布莱尔。与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参与人,包括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所在社区以及经理人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向“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认为职工、经营者、供应商和用户与股东一  相似文献   

9.
引入合作博弈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实质。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有效性、公正与公平的特性,为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提供了运行机制。本文在企业合作博弈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合作博弈模型、合作博弈诱导及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公司治理研究和实践的历史来看,公司治理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与法理之间存在矛盾困境,使学术界在反思传统的股东治理理论有局限性,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目标,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目标逐渐形成。在认知股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公司治理目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治理目标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对理论研究有所助益,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价值,并指出了实际中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继而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建议,从而改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演化进程,指出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最后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型转变的趋势。进而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与认知维两个变量,运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初步验证,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社会资本、治理行为与持续参与意愿三者间的整体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治理行为与持续参与意愿均有正向影响,三种治理行为均起到正向中介作用。特别地,缺乏政策强制力的认知维社会资本与激励行为对持续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有限,而具有强制力性质的结构维社会资本与指导行为则作用明显。最后,结合政策强制力比号召性行为更有助于提高持续参与意愿的特点,本文指出电子废弃物回收产业发展的管理启示:管理者应及时发布行业发展指导意见,规范产业链主体经营行为;产业链主体需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运用;利益相关者必须树立价值共创的理念,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3.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财权配置。财权是财务治理主体为保障其自身利益而追逐的对象。对财权的配置贯穿于财务治理活动的始终。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而将要素投入企业,他们在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资源的性质不同,所以享有的财权也不同。企业根据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源的性质、多寡来配置财权,各利益相关者借此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分享相应的收益。各利益主体都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因此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解决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财权的合理配置,使权、责、利对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有一定的影响.在定性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责任指标,通过强制性因子分析进行筛选,最终确定11个社会责任指标和2个企业价值指标.以2008年至2010年沪深两市32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和结构方程软件LISREL 8.7,针对企业承担的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承担的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不同,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最大,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烨李凯  秦丽娜 《管理评论》2004,16(5):31-34,40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利益相关者与出资者共同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网络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势特征的核心在于,运用公司内、外环境中无形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活动的报酬递增。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入手,阐述了中、小股东的参与成本过高及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知情权受挫等问题。最终,探讨了基于IT技术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是采用家族式管理或者家族式组织模式。中国的中小型家族企业蓬勃发展,不管是从规模还是质量都达到历史的高点。因此,对家族企业公司进行研究,特别是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本论文从界定家族企业出发,描述了家族企业的特点,论述了国内外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成果,最后重点论述公司治理结构各种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这三个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这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多世纪以来,德意志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领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其重要原因得益于它采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德意志银行,来概括和总结出德意志银行在该模式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国有商业建立并完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提供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公司更多地被描述成一个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不再满足于古典企业中的一个生产函数就能描述其所有特征,大规模现代公司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研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人"问题(Fama,Jensson,1983),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是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也被定义为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两种治理模式的变迁,一种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治理模式,另一种是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治理理论,现在两种治理结构趋同的发展趋势表明各个国家在实践中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各国公司永恒的主题。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西方国家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两方面构建了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指数。以此为依托,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并且,在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的各层次评价指标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中小股东参与治理、投资者关系管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均表现出了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债权人参与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却不显著。而且,在人力资本参与治理上,不但没有表现出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反而出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在解释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基础上,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根源在于"立法水平的相对滞后"以及"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不足"。因此,在公司治理复杂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权益得以保护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对现有立法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则在于尽快实现"立法与实践"的对接。  相似文献   

20.
公司财务理论的企业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公司财务理论的企业基础为切入点,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企业界定对公司财务理论(主要涉及到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定价理论等层面)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当代企业特征的现实性变迁,本文认为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正面临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