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客体尺度把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和衡量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作为标准的生产力自身该如何衡量?毋庸置疑,生产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它既有物的客体要素,又有人的主体要素,衡量生产力自身发展状况仅看生产力结构中的单项因素是不够的,应从生产力客体和主体两大方面综合考虑,用客体尺度和主体尺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它既有客体要素,又有主体要素。衡量生产力自身发展状况仅看单项因素是不够的,应从生产力客体和主体两大方面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马克思"两个尺度"的视域下,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发展客体尺度的科学认识,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对发展主体尺度的深切关怀,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条件下的主体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茜 《学术论坛》2003,(6):13-16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对现代人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网络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说,现代主体的发展离不开网络。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确立生产力标准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且是人类社会自我改造的力量,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与现时代的人们不一样,马克思对作为生产力中心的人始终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是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主体,而且根本在于:人的发展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和实现人的主体本质的手段。在创造外在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才能及各种主体本质都得到发挥和发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可见,生产力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一个在改造自然中实现和发展人的主体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前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关系在两大阶级根本对立中高度同质化,不可能产生和谐社会的自觉诉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关系的形式异质化,但其两大阶级根本对立的基本关系架构不能提供和谐社会主体的政治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不可能成为自觉追求的社会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属性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异质化达到了一定程度,从而提出了和谐社会的诉求,其社会主义本质则提供了和谐社会主体所需要的政治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7.
投资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把投资主体从政府及其各级主管部门那里转移到作为商品生产主体的企业.即,只有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或较大局部利益的建设项目以及各种基础性非盈利项目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进行建设,而投资活动中的主要部分——各种一般盈利性项目由企业进行投资.当然,这仅靠下放投资权利是不能实现的.投资权利的下放,必须伴随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和政府宏观控制手段的增强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8.
陈运普  刘士成 《兰州学刊》2011,(10):199-201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党不断的理论创新,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程度,这些共同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其中,党的理论创新是根本;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模范作用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是主渠道;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教育程度是基础。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条件下,同样的内外环境,有的企业生成有源,成功有道,效益蒸蒸日上,有的企业经营惨淡,每况愈下,甚至难以维计,走向破产。这其中与作为企业最高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所各俱的主体能力不无关系。 谈能力离不开素质,这是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两个人才因素。素质又称天赋,原指人的神经系统、大脑、感  相似文献   

10.
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践活动的人。客体指的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畴的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主体的认识能力决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生活与活动空间,网络用户既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又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是网络道德主体。在网络社会,人们的网络行为在道德上会有怎样的意义,产生怎样的近期和长远的道德后果,需要有全面、长远的考虑,需要不断提高道德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有义务保护网络的正常运行,维护安定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从本质上讲,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客观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所谓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内在本性、力量、尺度去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客体的主体化过程,就是人们遵循外界客体的内在本性、规律、尺度来改造主体的过程。因此,实践活动既遵循主体尺度又遵循客体尺度。实践活动的主客体尺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有利、真、善、美四大尺度。本文在说明实践为什么要遵循有关尺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功利和真理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主体意识赵常祥编辑是社会精神产品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它以物态化生产为目的,对精神产品的原稿进行选择和加工。"编辑"一词,既指编辑工作,也指编辑人员。编辑人员是编辑的主体。编辑主体由编辑的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  相似文献   

14.
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 ,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可以称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生成 ,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使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全球性、裂变性为特点的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生存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理想化生存与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与民族生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社会历史活动(包括实践、认识、审美、评价等等)的主体,不是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的,而是处在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之中。从历时态看,主体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主体本质规定性的确立及各种属性的获得;另一方面是主体力量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主  相似文献   

16.
公有制的实现既涉及客体方面的形式问题,也涉及主体方面的发展问题。公有制主体的二重性矛盾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践的基本矛盾。主体需要通过两个环节完成二重性的历史统一:能力的普遍提高和经济民主原则的信奉贯彻。研究公有制主体发展特征无疑构成把握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架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 为着全面、准确、科学地规定主体,本文试图探讨主体的地位、活力与能力。一要对主体做出科学的规定,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主体的地位问题。主体的地位是什么?就是支配者的地位。也就是主宰者的地位,主人的地位。人被称为主体,首先就意味着他拥有支配的地位和主宰的权力,当然也就包含着以人为主的意思。相应地,客体就是一种被支配、被主宰的东西,它听命于主体,服从于主体,并为满足主体的需要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展现了丰富的、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讨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多种关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真实本质的揭示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内容。由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为解决贯穿人类认识史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造成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这一根本性矛盾的总根源。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己劳动的结果。由于人所需耍的物品并不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而是人劳  相似文献   

20.
论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王孝哲真理就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当然也必定是不断发展的。但是,真理的发展又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就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等问题,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