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全人类讳莫如深的话题,为了避开这个黑色的禁忌词语,古人在语言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委婉替代词。死亡替代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镜像,它与社会等级制度、丧葬星象及鬼神宗教等文化现象休戚相关并互为影响。它的运用不仅避开了直言死亡禁忌的尴尬,而且符合礼貌得体原则,在社会交际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禁忌作为少数民族社会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是少数民族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西中缅边境的阿昌族也不例外。其传统禁忌文化之丰富、内容之广泛,包括时令与生产禁忌、生育禁忌、婚丧嫁娶禁忌以及日常和社交禁忌等。其禁忌文化之流变也是多层次、多因果的,正因此,它表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是多元性的,群体性、具体性、变异性和自我发展性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其中语言禁忌涉及语言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与代用(委婉语),因此尤为引人注目.研究显示,人们的禁忌文化心理支配了英汉禁忌语的出现和使用,交际的语用需要使代用形式委婉语得以传播延续.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文化产品成为"第四媒体",社会的价值观及经济的变化发展又促使禁忌语现象发生奇妙多彩的变化,使委婉语成为禁忌语的主要表现载体,成为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意义的润滑剂.由此可见,对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不仅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也有益于宏观语言研究和人类语言认知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4.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全人类讳莫如深的话题,为了避开这个黑色的禁忌词语,古人在语言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委婉替代词。“死亡”替代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镜像,它与社会等级制度、丧葬星象及鬼神宗教等文化现象休戚相关并互为影响。它的运用不仅避开了直言死亡禁忌的尴尬,而且符合礼貌得体原则,在社会交际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音译为“Taboo”。禁忌最初只是一种迷信形式,是基于原始民族对于“玛那”(Manna,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然而,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禁忌成为一种有它自己基础的力量;同时,也慢慢地远离了魔鬼迷信而独立,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传统而最后变成了法律。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领导人出访还是百姓会友,用餐都是不可避免且又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餐桌禁忌便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餐桌禁忌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语言禁忌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禁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言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言禁忌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传统进一步强化了语言魔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语言禁忌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符号功能的认识,大脑的联想机制强化了汉语中以谐音为主要联想基础的语言禁忌的形成。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禁忌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禁忌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赡的禁忌习俗.拉祜族的这些禁忌习俗如同一把"双刃剑", 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禁忌对于社会生产、生活是有益的或无害的;另一方面,有些禁忌本质上就是落后的陈规陋习,是一种恶习.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发展,在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促进传统禁忌民俗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适应,人们更应该以一种宽宥的学术态度,来客观地认识和扬弃拉祜族的传统禁忌习俗.  相似文献   

8.
禁忌与原始宗教联系紧密。在经过无数次体验和实践,禁忌逐渐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为人们所遵守,并表现在人们宗教活动、饮食、服饰、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傣族社会中,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禁忌逐渐演变为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并凭借鬼神和公共权力的权威对公众产生了约束力,成为影响早期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推动原始宗教最终形成法律化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土生子》是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它的文学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该书以别格·托马斯犯罪和认罪的过程表现出伦理禁忌的失范不仅不能有效地规范社会行为,相反这些禁忌会导致人们失去维系伦理价值观的基本理性.这一事实揭示出伦理失范已经成为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诱因.别格无法逃脱死亡的厄运说明无论社会对触犯法律的个人负有多大的责任,他都不能任由自己的暴力冲动去杀人越货.因此别格的悲剧命运是他破坏社会安定秩序的行为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禁忌语作为中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背后蕴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西文化中,禁忌语差异很大,对英汉禁忌语进行语用的比较和语用失误分析有助于具体语境中禁忌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生活中的法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多,以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法的特征.实现法律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法律促成并维护社会的转型,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归选择.民法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形式因素和事实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自然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分析实证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社会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明了法律现实以及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宽容、综合、整体性应是我国民法现代化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行政公益诉讼已成为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这一制度使行政机关受到具有强制力的监督,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支持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不仅有法理、宪政的依据,而且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积极着手构建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支持公民维护社会正义之举,使国家、社会的利益有可靠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毛德龙  王燕 《东方论坛》2008,23(1):112-118
社会法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法学说是我们研究社会法理论不可逾越的学术积累.我国台湾地区秉承德国、日本的社会法学说,社会法理论研究已经处于寂落.中国的社会法研究大多是在经济法学者之间展开的,目的是以社会法的视角来论证经济法的独立价值.我国官方和学界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社会法主流观点,那就是社会法就是包括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在内的一个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4.
社会法的定位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法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社会法对于“人”这一主体的认识不同于私法抽象权利主体,或公法上的平等公民,而是具有社会身份的类型化、差异性的人。从这一主体认识出发,社会法应确定以倾斜保护弱势群体为特征的注重实质正义的价值追求。基于这样的主体观念和价值基础,社会法是独立于公法私法法域之外的“第三法域”的总称。  相似文献   

15.
王玉荣 《南都学坛》2000,20(2):85-87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 ,必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利益全社会化 ,被统治阶级也有接受统治者思想的深刻基础 ,从而使一定社会思想大众化。一定的社会思想一旦产生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每一时代都要继承前一时代的社会思想以及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 ,使其趋于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在于建立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良性关系。因此,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必须以法治为基本方式。然而,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理问题时,作为法治社会主流话语的权利话语却遭遇了许多质疑。对权利话语的西方背景和中国语境的分析可以表明,权利话语在西方社会遭到的批评并不足以证成其在中国的困境;相反,以特殊主义和功利主义为特点的关系话语才是该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社会治理议题中城管与街头摊贩关系从冲突到合谋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形成机制。以汉正街城管执法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和案例分析,以动态视角考察城管队员的一线执法行为,指出城管队员作为政府执法者在进行社会治理过程中,因其执法权利受到来自各方制约以至于其为顺利完成任务而与摊贩合谋,成为当前城市管理中的常见现象。最后,摊贩的存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应承认摊贩存在的必要性,变“清理”为“管理”,从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减少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益纠纷是伴随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纠纷形式。为维护社会公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何解决环境公益纠纷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挑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文章理性地分析了我国传统民事诉讼在排解环境公益纠纷上的程序障碍,以探求合理解决纠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是国家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法律手段,是国家意志直接在涉外关系中的体现,表征了国际私法刚性化和实体化的趋势。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已从国际私法其他制度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从幕后走向前台。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与国内公共秩序法、公共秩序、法律规避、"直接适用的法"有联系,也有区别。尽管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有立法扩张的趋势,但立法、司法仍应秉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20.
长期固定不变的藏族社会组织结构(尤其是部落组织)、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决定了藏区社会秩序的控制和维持方式,它们在藏区社会控制中表现出极其有效的勾连关系,是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的基因,决定着“赔命价”习惯法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命运。自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以来,“赔命价”习惯法立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高寒地区艰难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和靠天养畜的脆弱生存环境,仍然使得部落这种人类早期社会的基层组织在国家制定法确立的基层组织之外发挥着类似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并且它仍将长期存在,因而与此相联系的“赔命价”习惯法的纠纷解决方式就凸显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赔命价”习惯法将长期存在,抑或变换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