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时代处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男性在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地位的上升而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以及这种制度下的种种和教法规,是造成女性生存危机和婚恋悲剧的主要原因。《诗经·国风》中为数不少的婚恋悲歌,作为一种文学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历史的真实状况。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析,有助于了解并认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2.
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从繁荣走向没落的阶段,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这样低落可以从《诗经·国风》中透示一二。文章从《国风》中有关女性生活的诗歌入手,对当时的女性地位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女性不幸知悲哀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相似文献   

6.
一步上桥就有一步凌空的感觉,思想的网被切断了,一切的负担都卸了,只余下空洞的躯壳,面对那仰首可亲的明月,伸手可触的桥栏,俯首可见的碧水,和碧水中稀疏的朦胧的灯影。  相似文献   

7.
外祖母家有一个很大的园子,我的童年就在那儿度过。园子里有一道长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搭起了一座绿色篷帐,外祖母管它叫“凉棚廊”。藤有两种,凌霄花和紫藤。一到春天,它们争相抽出柔嫩的新藤,枝枝蔓蔓地往上爬呀绕呀,比赛似的,看谁爬得高,看谁绕得远。绕着绕着,就缠到一起了,分不清谁是谁的枝,谁是谁的叶。夏天,藤萝叶子更是疯长,重重叠叠,密不透风,整个长廊都郁郁葱葱,浓荫蔽日。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恋爱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生产劳动中的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其个性风貌的形成和周代社会状况、礼法制度、婚恋习俗和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诸侯渐强,周室衰微,处在昔兴今衰剧变中的王畿人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无奈,《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之痛,正是这一心绪的写照。四百余载后的屈原,面对楚国由盛转衰的现实,“黍离”之痛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并升华为哀婉绮艳的“离骚”之恨。然而,楚文化不仅接受了包括《王风》在内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早在屈骚之前,就随着楚国的不断地向北扩张而对中原文化渐次影响渗透。这种影响渗透在《王风》中亦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在选材取向?结构安排和作者态度几方面都存在着“实”与“虚”的对照。作者乔叟主要取材于客观现实中可见可感的人与物,以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为描写对象,这些材料属于“实”的内容。读者既可以了解逝去的时代,又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及周围众人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吸引力。同时,原文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精神又是其作者的主观心境,相对较个性化,属于“虚”的因素。作者描绘的人物虽多,但起组织作用的只有两人——“我”和酒店老板。香客是“实”的组件,两位组织者是“虚”的聚合力,“虚”的力量使“实”的组件结为整体。作者乔叟对原文中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评判,却流露出嘲讽或宽容,其态度也是“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2.
不知为什么,我的“官瘾”特别大,总想有一天能够戴上三道杠。唉,可惜……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下我的“仕途”历程吧。  相似文献   

13.
&&《老子·五章》臆度@徐大源&&  相似文献   

14.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味良药.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从中受益。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书的美丽都是极大的。常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洗涤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华人时刊》2010,(5):71-72
  相似文献   

16.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奥尼尔的悲剧美学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7.
德国作家台奥尔多·冯塔纳的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普鲁士贵族社会的名誉观念为暗线.以女主人公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为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扼杀人性的虚伪名誉观念和准则。艾菲的婚姻悲剧不过是当时普鲁士贵族社会中虚伪名誉观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巴·苏和先生研究蒙古族文学发展史近二十年 ,曾发表论文数十篇 ,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文学概要》(1 993年 )、《蒙古文学发展论》(1 995年 )、《蒙古文学发展概要》(1 996年 )等文学史著作。《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0 0 0年 )便是以前研究的继续和进一步深化。这部 37万字的文学发展史专著 ,体现了作者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标志着蒙古族文学史写作新突破。这是一部研究性、学术性都很强的文学史 ,在一定程度上它已摆脱了以往文学史的教科书心态。以往的文学史多以机械地介绍作家作品为能事 ,努力提供社会…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我给学生上一堂自然课(乡镇小学老师通常都是教一门科兼几门技能科)。教学内容是讲“光的折射和反射”。讲完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很感兴趣,就让他们举些在日常生活中有出现的相关类似的例子,谁知学生们一时竟举不出个例子来。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向学生讲述了本人小时候在夏夜夹泥鳅的例子。夹泥鳅,那是我童年里的一个美好的片断。  相似文献   

20.
有位朋友的母亲做得一手好莱,退休后每天总要到市场上去逛一逛,买些全家人吃的菜,常常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菜色,把全家人的口、胃侍服得伏伏贴贴的。看着日渐福相的朋友,我直羡慕他的口福。久而久之,她母亲养成了每天逛市场买菜的习惯,如果有一天生病了,或是别的缘故没能去,她心里总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