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超越:一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实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二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范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系统思维的科学布局,实现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三是从西方单向度现代化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超越单维比较优势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家自主性与人民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四是从西方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经济增长范式,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五是市场扩张从西方海外殖民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零和博弈模式,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代化新模式、新道路,创造并开启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内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精华,它凸显了一种从当下的经济现实出发最终走向人类自由的哲学思想,我们切不可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经济逻辑。当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界定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时,他重点在于强调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只要站在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角度,我们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阶段问题上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在思想本质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低维表象,不是现代化的高维本质,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具备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上的理想化、技术上的进步化、发展上的绿色化、外交上的和平化。相较于西方以“资本至上”为逻辑的现代化指导下的割裂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式“人民至上”逻辑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了发展和生态的冲突,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才能真正克服资本主义逻辑的缺陷,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4.
李忠华 《北方论丛》2015,(1):120-123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建构了科学系统的人学思想体系。在这一庞大的思想体系中,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论是其基础;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人”与“类特征”相结合的人的本质论是其核心;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在共同体中“联合起来的个人”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其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追求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其求真的生态科学维度,把实证科学的求真性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的社会研究,并形成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有效地化解生态危机;求善的生态伦理维度,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合规律性与自身利益的合目的性统一要求出发,建立生态道德机制和共产主义生态道德信念;求美的生态美学维度,在不断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判断和创造美的内在尺度?这些维度不仅给予现实人以“激励?导向和规范”,更以培育“社会生态人”?担当协调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关系为历史使命,从中体现出对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伙伴关系,其人文关怀的深刻意蕴对于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价值旨向?  相似文献   

6.
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性要素,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在人的个体本质、类本质、需要、利益、物质性、精神性、主动性、受动性、生存、发展等多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向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征充分彰显了现代化“人”的色彩。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呈现出“坚持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相统一”“坚持人的需要与利益相统一”“坚持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坚持人的生存与发展相统一”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人口的同时,降低人均环境压力和单位GDP的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依据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生态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市化、知识化、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实现发展与环境退化绝对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水平;在2050年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我国现实经济生活早已存在而经济理论界又议论较少的商品经济现代化问题,并就商品经济现代化的客观进程、多维标准以及我国实现商品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 我们曾经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描述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过程,并据此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而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一  相似文献   

9.
技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发展动力,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任何一种文明形式都有其赖以存在的技术支撑,都有其相应的技术形态。生态文明源于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思想,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超越。生态文明的技术形态受生态文明价值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目标。生态文明的价值规范与技术社会的发展逻辑锁定了生态文明技术形态的特征。生态文明的技术形态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是一种生态技术、和谐技术、有机技术、背景技术。其功能以节约、环保、生活、文化为主,是一种人、技术、自然有机统一,目的和手段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技术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本体论上所强调的天人一体 ,及其在功夫的展开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合一等理论 ,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与当代生态学的一些环境价值理念有一致性。但是 ,立足于现代化的进程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必须做现代性的转化 ,即只有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 ,才能引导人与自然展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对现代化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高度自觉。这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现实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为此,需要坚持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统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八八战略”列举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项举措,开辟了浙江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行探索。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为浙江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铸就了鲜活的省域样本。从探索区域现代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内生性与共生性相促进、规划性与创造性相协调、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意蕴,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价值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其“世界历史”理论相统一,前者属于策略原理,后者则具有理论原理与策略原理的双重含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特定国际、国内环境下特殊“跨越”的实践结果;它开创的是一条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未来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其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适时提出“中国式生态现代化”这一理论概念,阐明其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基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源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逻辑起点,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探索构建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理论框架:三大关系学说,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现代化以政治民主现代化为基础条件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关系;三大理论要素,即行政规制、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黑格尔历史观中贯彻的原则。在他看来 ,哲学史发展过程和逻辑推演过程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即为“绝对精神”的自身发展的同一过程 ,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次序是相同的。不难发现他 ,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首先直接是“哲学史与逻辑的统一”,但他的“哲学史”是以逻辑形式体现历史本体发展过程的内容 ,换言之 ,“历史”是对世界发展史的一种哲学思考过程。当然 ,他所断言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是以逻辑为基础的 ,逻辑决定历史。基于语词自身的多义性及在不同哲学范式内讨论…  相似文献   

17.
就人类社会运行而言,只有让经济、政治和自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有序系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一致,即生态美好、生活富裕、社会公正,才可保证社会发展处于良序状态。然而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合理布局与科学定位而言,工业文明选择了以经济效益为优先项,结果造成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缺失,也让工业文明的发展走进了“死胡同”。然而,“回归前现代性”“进入后现代性”以及“修补工业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均不能达成超越工业文明的文明新形态。对此,必须变革工业文明以“经济效益优先”的发展逻辑,变“经济效益优先”为“生态效益优先”,在生态文明时代重新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性,明确生态效益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意义上的优先性,以生态效益增长引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实现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合理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最终达成社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追求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精神内核,意味着人类社会对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架构的一种方向性调整;其精神价值特质体现为将人类关爱自身的思维推及到自然界其它一切物种的一种内在自觉和精神,是在承认“人是自然一部分”基础上所确立的一种自由理念,是认可“万物有灵”的一种人性善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目标,正在演绎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9.
"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整合共识→文化生态→整体升级→现代治理→建构秩序→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问题"经历了从"中国应向何处去"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演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升"中国问题",并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理应把握中国语境,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注重理念提升和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当社会保障的功能实现现代化之后,将遵循全民保障逻辑、全民福祉逻辑、文明幸福逻辑、生态福利逻辑以及和平发展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联动,进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实现。其中,尤其能通过推动创新将巨大的人口规模从“人口约束”转化成“人才红利”,还能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此,需重点对社会保障结构进行改革,促进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实现社会保障结构的联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