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标准是从自然、社会、思维三者统一角度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道德标准是从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社会经济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规范,来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价值标准。社会进步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总是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求得自身发展。一部文明史,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潜能不断展现的历史,这就决定了评价社会进步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其正面效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如何确立,衡量和判断共产党人活动的价值标准如何定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问题时,坚定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让惊龙是当代共产党人活动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一、发展生产力:根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首先,生产力标准是由它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的根基,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发展阶段与程度的根本标志和衡量社会形态的根本依据。我们只能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来确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进步程度。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优越,归根到底在于是否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立论的客观依据是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当然.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不是唯一的,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多维的系统,但最根本的只能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其它方面的进步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它最终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生产力的进步是?  相似文献   

3.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到底应该是生产力尺度,还是生产力与人的发展两种尺度的结合,抑或是生产力、人的发展和制度等多种尺度的综合?从社会进步、生产力及评价尺度等范畴的科学内涵来看,社会进步的实质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断升华,而作为这一升华之深刻根源的生产力,则是一个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统一的综合性范畴,它不仅可以诠释各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还蕴含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取向,因而,衡量社会进步唯一合理的尺度只能是生产力尺度.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标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对于坚持生产力标准是无可非议的。现在的问题不是坚持不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尺度,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因此,正确分析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5.
社会历史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各种历史现象的后面,正在形成一个深层的核心问题:怎样判断社会的进步性亦即社会进步的标志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应有三个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者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由此来看一种发展观是否科学,至少提供了三条根据:一是进步性,即一种发展观是促进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二是兼容性,即一种发展观是否能兼容社会进步所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即这种发展观能否包括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政治民主化程度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度;三是互动性,亦即这种发展观中的进步因素如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政治民主化的程度是互动的还是分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彼此和谐的还是相互冲突的.  相似文献   

6.
向德平 《学术论坛》2002,42(2):133-13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评价社会发展时 ,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起来 ,强调文明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 ,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根本的标准。邓小平坚持生产力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补充、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生产力解放和变革。因此,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衡量知识经济,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唯一能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方法。  从生产力视角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毫无疑问,思想工作的检验标准也只能是生产力。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反映。 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决定思想意识的因素很多,就其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儒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本身要求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时产生的封建制地主阶级的阶级意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破坏社会进步文明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那时以来党中央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反复强调,始终坚持,在任何情况下毫不动摇。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的重要谈话,又一次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这对我们更加自觉地把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个思想贯彻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所有一切工作中去,无疑将会产生  相似文献   

10.
1 商品经济自发性这个表达或概念,最初是出现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著述中。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商品经济自发性当做价值规律盲目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同义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流通由于这种自发作用而导致无政府状态。因而,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认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对商品经济自发性的理解,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把自发性理解为自动的、无意识的、非人为控制的状态,那么商品经济的自发性,就是指在抽象掉宏观调控以及其他外在变量的情况下,纯粹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生产活动是人类主要的实践形式之一。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整体功能的客观尺度,它构成一切尖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准则。生产力作为社会机体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和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客观标准。社会进步的具体尺度是多样的,但在理论本质上又是一元的,其他任何标准都不能取代生产力标准所具有的最终的根本的意义。生产力标准所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准则,一切社会制度都必定由这一客观准则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整个社会关系.按理说,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越高,旧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就越小,就越是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而社会革命就应该较其他国家来得更早些.可是,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却复杂得多:在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生产力水平相对先进的国家而进入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并不是个别现象.认真地思索和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这一基本原理,而且对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核心范畴,不仅规定着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之历史合理性和发展的辩证性,而且在最终意义上影响着社会意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格局。因此,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任何一种偏颇,都会带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从而从根底上动摇和削弱历史唯物主义所应有的地位和功能。 一、客观生产力论的内在局限 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长期来我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论失之片面和简单化,它给自身造成了不少局限和困难。 首先,就其性质言,它是一种客观生产力论。即说,它只从纯客观角度来理解生产力,将客观性当作生产力唯一而纯粹的特性,并把它联系和推广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不断的实践探索和高度的理论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继续坚持和发展的最重要体现。生产力标准,是正确认识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点。生产力标准理论,在今后社会主义进程中仍将发挥首要的和最终的决定作用。但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命题,它的作用的发挥,不仅决定于它自身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且决定于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如果一个科学论点,被人们加以简单化、片面化甚至庸俗化地理解和运用,那么这个论点本身再正确也不可能发挥好的作用。不仅如此,真理向前跨越半步还会变成谬误。生产力标准理论,在它明确提出以后,也曾经出现了被简单化、片面化以至庸俗化地理解和宣传的倾向,这就是: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地归结为“物”的标准,又把“物”的标准庸俗化地解释成“钱”的标准,从而形成“只有一切向钱看,才能一切向前看”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导致几乎充斥社会各个方面的“经商热”和“金钱拜物教”现象。这种对生产力标准理论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的解释和宣传,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提出全面地理解和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坚持生产力标准时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要用系统观点看待生产力标准,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反对只看局部生产力发展快慢,不顾全局和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位主义倾向;第二,要用发展观点看待生产力标准,正确处理好当前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力的长远发展的关系,避免短期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的倾向;第三,要处理好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使生产力标准转换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具体标准,反对对生产力标准的简单化理解;第四,要正确处理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同步发展,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党的十三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而得出的一个精辟论断,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赞同。但对这个根本标准的理解却见仁见智,甚不一致。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坚持了生产力标准就不好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不好再谈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了。这完全是一种曲解。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相悖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前人已经造成的物质基础上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必然不断前进。这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恩格斯、列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是说只有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虽然总的发展趋势是前进向上的,是不断进步的。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是会出现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这就需要一个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是通过一个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社会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是分阶段的。是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作为生产力要素的资本与知识在社会生产中走向紧密联合.联合起来的资本与知识,一方面共同遵循抽象控制的统治原则而受到马克思的批判,另一方面由于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而具有现实持存的依据.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资本与知识参与社会生产,却关乎根本地具有不同诠释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衡量人类进步与社会发达程度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始终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建设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