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从经济法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学关系的争议,尤其是经济法与行政法、民商法以及后来的社会法之间关系的争议。讨论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学的关系,必须重新认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部门法学划分理论的反思;二是如何正确看待公私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应当以新的路径视野分析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以及社会法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略论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功能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功能的组合就是将法律观念的应然性要求转化为现实性的实然存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交错性及连带性,需要发挥多种法律部门功能的协同效应.转型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断裂"现象,这为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的组合提供了直接的动因与契机,两法功能组合的实现路径具体表现在法律功能组合的理念、手段及机制等层面.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之“纲”,经济法的具体条文则是经济法之“目”“,纲”张才能“目”举。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本质与价值的交结点,对于经济法的运作具有现实的意义,它是克服经济法作为成文法局限性的有效工具。厘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要遵循特征性标准、高度性标准、普适性标准以及价值性标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度干预原则、经济民主原则、社会本位原则、实质公平原则。经济法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基础理论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众说纷纭,有必要予以澄清。我国经济法学界存在着不能正视历史。不能正视法治、不能正确认识理性的限度、不能理智对待法律部门等问题,经济法理论研究处于不能忽视和回避的困境之中。中国经济法不可能沿用传统法律部门的框架获得发展,又不能忽视法律与经济的密切联系,所以作为一种跨部门的研究方法是十分有益的。经济法基本理念是国家有限干预经济,并应以此作为渐进化理论完善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刘明易 《兰州学刊》2004,(1):121-122
经济法学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中国法学发展历程中最具意义的事件之一.经过各界特别是经济法学界的努力,中国经济法的研究已步入了正轨.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法研究特别是经济法基本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关于经济法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吕志祥、辛万鹏同志的<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得出了全新的、富有说服力的结论.我们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加速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从幼稚走向成熟,并使我国的经济法学屹立于世界法学之林.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对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行为进行剖析,分析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范畴;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的性质、特征;宏观调控主体调控权行使的范围和方式;政府宏观调控相对方的权利;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控制等方面进行展开,从而揭示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傅健 《社会科学家》2000,15(4):48-50
民法和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两种法律调节机制,应加强和完善这两个部门法的立法和实施工作;民法和经济法也必须互相配合,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8.
外部性是市场缺陷的主要表现,也是现代经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性的存在就意味着有些成本或收益被施加于其他市场主体身上,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享有报酬。简言之,只要市场主体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其他主体产生了外在成本或外在收益,就存在着外部性。市场中的外部性经济效果又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一市场主体的活动给别的  相似文献   

9.
甘强 《理论界》2007,3(5):157-159
经济法和社会法均将社会本住作为其法本位,这导致了二者关系的紧张,笔者从分析法本位概念的内涵入手,认为社会本位的特定含义是维护社会利益,并从社会利益的主体“社会”以及社会利益的“利益内容”两个角度探讨了二者社会本位观的并同。指出了经济法的社会观是经济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而社会法是社会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和部分社会观的兼有;经济法的社会利益强调经济秩序、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法的社会利益则着眼于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我国法制建设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商法体系,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在商事方面的立法受到广泛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商法的立法模式方面学者们各抒己见,尚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阐述了对商事法立法模式的有关见解,以推动商法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奇 《江汉论坛》2004,37(2):34-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是一个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到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确认、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性的过程。繁荣社会主义,立于公有制基础之上,以计划为指导,达到共同富裕,劳动群众当家作主,这些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因为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对外开放.国有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才能同市场经济融合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不单纯是经济制度,作为近现代社会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正当性"的内涵.它是为了克服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以来个人与国家和政治社会存在的紧张关系和潜在的分裂,而建立起来的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理念.市场经济及在此之上建立的经济社会的内涵决定了以人的品格为取向的法治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当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适应新的社会历史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系统,唯有借助外力帮助才能重新确立自身的权威地位。本文通过对道德强制的概念、性质及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底下实施道德强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及基本途径,以及实施道德强制对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与经济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生命 ,也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中国在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诚信缺失问题 ,因此 ,发展诚信经济 ,建设诚信制度 ,既需要市场自身的规制 ,更需要诚信政府的建立与规范。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发挥法律调整机制方面 ,就必须大力推进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经济法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从18世纪古典经济学产生到当代,有关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的学说,大体可分为自发演进观、理性构建观、立宪自发演进观、构建—演进和谐论等几类观点。前三种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后一种观点较切合我国实际。我国应根据构建与演进相结合的市场秩序形成学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7.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不否定自利的作用,但必须贯彻市场交易的平等原则。因此,绝不能纵容自私性,甚至放大自私性。现代化生产要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交易过程的连续性。抑制自私性是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在这个意义上,抑制自私性能够带来效率,是效率的需要,而不只是公平的需要,因此抑制自私性具有经济学意义。人们为抑制自私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错,错就错在一些经济学家打着市场经济理论的旗号反对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易原则,从而搞乱了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抑制自私性的力度应该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大。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对于市场经济的政府主导采取了非常特殊的形式 ,即地方政府主导 ,由此产生了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使中国地方政府成为准市场主体 ,它对内用行政主导支持地方对外竞争 ,各地方政府实质上成为地方内公外私产权组织 ,对外具有整体私人性质 ,对内具有公有性质。中国现在必然产生地方政府主导 ,因为中国政府主导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导的前提。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失效将逐步超过有效 ,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价格信息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商品实现供求均衡的核心.作者根据市场经济下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实现机制,以价格信息的形成、传递、接收作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农产品卖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的对策措施,认为只有理顺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率、平衡农产品价格的接收能力,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产品的供求均衡、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站在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及基本内容、中国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学的制度背景和文化氛围及中国经济学的核心假设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