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赴德学习和考察的人士以旅德期间对德国的认知为基础,创作了诸多游记作品,并在这些作品中构建了具有他者视域的德国形象,如“绿色乌托邦”式的德国形象、“不尽如人意”的德国形象和“文化多元”的德国形象。这些形象的构建不仅从直观上反映了现代德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更是展现出作者作为“他者”的审视客体和反思自我的心路历程,映射了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想象与思考。在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来之际,中国人面对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复杂的文化变革,以德国形象为参照物,深刻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不仅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掀起了“文化热”,而且使中国社会快速驶入现代化轨道,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奇迹,为当下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典型”的形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演变为“他者”的身份,而受到关注,作者与其塑造的“典型”互为主观。中国新当代文学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互为文本”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他者”,更是一个文化形象的“他者身份”,这个身份隐喻了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田小娥是陈忠实构思《白鹿原》首先“跳出”的人物形象。作者一方面同情田小娥“原欲”的抗争性和悲剧性,以“反向写作”回应县志中“贞妇烈女的事迹和名字”;一方面通过鹿三、白嘉轩、高玉凤,实现对田小娥的纵深“否定”。这种矛盾心态与挖掘“民族秘史”的写作目的相互作用,使田小娥形象形成四种基本内涵:被歧视的“工具”(弱女)、大胆追求感性快乐的情感主体(欲女)、具有牺牲精神的复仇女性(仇女)、母性未泯的关怀者(凡女)。田小娥内心渴望被宗族文化认可、接纳,但实际行动与宗族文化渐行渐远,如果以田小娥为观测点,《白鹿原》中诸多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又获得一种生动而深沉的寓意。陈忠实借助这一形象,直面宗族文化,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性进行拷问。  相似文献   

4.
西方吉普赛女郎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家通过对她们超凡的关、独特的爱情观、自由观的着重展示,构建了一个魅力四射的“他者神话”,折射出创作主体的异域想象、女性想象和自由渴望,以及对民间伦理中更合理的价值理念因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文化幻象的“中国形象”在欧美人当中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只是作为一个“他者”被注视、被制作,由此导致了生活画面的失真。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近40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人类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小说创作中。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神话历史化是人类从“神的时代”走向“人/英雄的时代”出现的世界性文化形象。目前,对“神话历史化”的表述出现了意义相关而又相混的五个概念:“神话历史化”、“神话伦理化”、“神话理性化”、“神话史诗化”以及茅盾的译语“欧赫梅鲁司”(Euhemerize)。文章从对Euhemerize译语涵义的质疑谈起,让“五化”概念在相应的语境中得到梳理与界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历来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精神源泉,本文从两种神话文化的系统性比较入手,从神话形象、神话所反映的价值观和自然观方面,对两种神话系统进行了比较,并试图探讨两种神话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梦文化的形象写照,是作者对神话的一种延伸;<呼啸山庄>表现的是一种来源于圣经的哥特式创作风格.二者通过梦境的描写,完成了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可以有多种方式:自我体验或他者旁观;理解一种文化就是分析其表征模式;文化表征是一个他者与他者权力角逐的过程;文学、艺术、语言正是文化表征的场域,对它们的分析就意味着一种文化霸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威廉斯因提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理论而著名。他坚持用历史唯物论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将“文化”定义为“一种对共同生活状况的反应”,认为这种“反应”包括哲学、艺术等诸多形式,并且将“文化”分为理想的文化、文献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三种基本类型,认为文化分析的框架是由文化本身的模式决定的。他的文化分析理论聚焦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认为文化的最重要功能是整合和协调个人(观念)与社会(观念)的关系。在对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文化状况展开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上,威廉斯提出了推进文化革命的设想,其目标是以由国家控制又具有足够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替代僵化、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理论能够为当代人类化解正在失去文化的危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唯物史观为意识纲领,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剖释创世神话中的生殖崇拜文化。创世神话中所叙说的天地起源万物肇始成因和人类诞生由来交织着自然崇拜和生命崇拜这两种生殖崇拜类型。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主导着他们的生殖崇拜信仰。宇宙卵生型神话将世界的本原想象成“鸡子”,定义为“宇宙蛋”,源于原始先民对女性生殖器官和分娩过程“以己度物”的神话推理逻辑。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潜水捞泥者神话中泥土的形象,运用类比思维与生命排泄物相联系,并递进推演,最终提出男性创世学说。鲧腹生禹神话和触树感生神话分别以鱼和树为具有象征性的自然物来隐喻生殖力和性。归根结蒂,原型(集体无意识)实为创世神话中生殖崇拜文化诸思想类型的本源。  相似文献   

13.
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在评论界历来存在颇多争议,其代表性作家如卡彭铁尔、马尔克斯等也曾多次强调他们并非魔幻现实主义者。其实质在于各自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双方都是从自身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出发来看待和理解现实。拉美作家眼中的现实既包括客观现实,也包括主观现实---一种建立在拉美信仰基础上的“现实”。这本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现实”,但却很难为拉美本土文化之外的理性“他者”所认同。因此,如果以一种理性主义思维模式去审视拉美文化传统中的现实,就必然导致对拉美文化中非理性信息的过滤和变形。  相似文献   

14.
从民间口头传说到文学创作,宝物形象不断地出现在幻想故事中,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但其内在的根源是相通的,即潜在人们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由此探讨了宝物形象的原型模式及其承载的文化要义,并着重分析了《“称心如意”秤》中宝物形象(“称心如意”秤)的当代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5.
由“他者”建构的中国非遗文化海外传播虽自发且零散,却是非遗“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呈现出浅表性宣传、杂糅化展现和深描式叙事三种主要存态,在拓宽非遗传播空间、塑造中国非遗文化形象的同时,也易带来非遗“中国性”淡化或缺失的危险。“他者建构”的非遗海外传播是一种“他者镜像”,与“自我表述”传播形成相互映照,可为中国非遗海外传播提供启示。新时期中国非遗海外传播应凸显共赢发展理念,聚焦中国文化元素叙事,注重“他者”视角表述,重视非遗跨文化虚拟共同体构建,才能助推非遗跨文化传播真正“走进去”。  相似文献   

16.
暧昧的"大众"--"大众文化"中的"大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辨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大众”观,即“精英主义”大众文化理论的“文化呆子”和“平民主义”大众文化理论的“文化游牧者”。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里的“大众”是一个“文化饕餮”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尊“他”重“异”--中国近现代翻译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和意图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自我”与“他者”两种文化的交际行为,复杂的翻译行为需要翻译伦理的规范和约束。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阶段的翻译实践所折射出来的翻译伦理观念——尊“他”重“异”,即:尊重他者,重视“异化”,并提出当代翻译伦理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国外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中,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使用中国文化符号的现象.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揭示作为“他者”文化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如何被运用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代希腊和中国天文学对星空世界都有“星座”或“星官”的命名 ,希腊“星座”命名完全取材于神话中的人物、动物 ,中国“星官”命名却全来源于人间万物和社会组织。希腊每一个“星座”背后都包含一段美丽曲折的神话故事 ,中国“星官”背后反映的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 ,神话色彩极为淡薄。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神话起源早晚的差别和文化主流意识之异趣。  相似文献   

20.
神话批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说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而兴起的。神话批评认为,神话的意义不在于起源,而在于后来的文学展开,神话批评有以下特点和需具备的前提:(1)对神话批评有知识体系的认同;(2)神话批评与批评家的象征体系的关系;(3)分类与分类理论的把握;(4)神话的社会及文化现象的特性;(5)神话批评与“目的的原因”;(6)对“原型”的追溯。神话批评的属性与方式。分析和掌握神话历史变化过程,并辨别出神话的原型及文学原型;对神话的种类及作品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把神话研究与社会、伦理价值研究结合在一起;把神话批评与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学批评方法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