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谭献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101-106,117
太平天国"奉天诛妖"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文化纲领,反映出农民阶级直观的反封建的平等平均的文化心理和洋务派知识分子开始重视西方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的"求强"意愿,是旧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萌芽. 相似文献
2.
曾繁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非个人化"与"个性表现"两者在"真实感"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将叙事主体"隐匿"起来的企图为自然主义叙事技巧的革新提供了动力,他们所创造的"转换叙事角度"、"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张立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3)
“功用与审美”作为一种“二律背反”,一直是研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讨“文学与政治”之命题的重要方面.这里,主要以中国新诗写作为个案,通过具体探讨二者在新诗写作中的历史关联与呈现等层面,论述中国新诗与“政治”的历史关系,从而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拓展新诗的研讨空间. 相似文献
4.
丁向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中体西用”是近代第一个寻求社会发展最积极完整的理论论纲,其鲜明特色在于提出以西学为用的新主张,成为当时进步认识之共识;“民主共和”则以振兴中华相号召,以实现共和体制为理想,是为民主革命的时代标识。这继起的两大社会发展理论,从理论及实践上将中国近代化运动予以启动并引向深入,其中学习西方以御外侮、振兴中华以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号召与努力,则成为整整一个时代的主题。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轨迹,也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诸凤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2)
绍兴县齐贤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齐贤"大调解"在整合调解资源,创新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的调解机制,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等方面,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调解机制的构建带来很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卫平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29-31
十六大召开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两课"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两课"教师要自觉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更好地进"两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客家山歌音乐各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位于赣西北的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是由来自粤、闽、赣南等地不同的客家音乐元素与当地原人的音乐元素长期碰撞,经过二三百年时间的磨合,从而形成其特定的传统"唱与腔"的风格特征.音乐中的语言与发声方式、润腔组成了传统"唱与腔"的结构基础,而通过山歌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修养、自娱与表演等又共同印证了传统"唱与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语"搞"字是一个万能动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作者从"搞名堂"说起,阐述了"搞"字的六种基本含义,并就其不同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分类.作者对普遍使用"搞"字的现象也做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解读接受美学的“二个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璇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1):104-105
接受美学兴起于欧美文坛,其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的作品、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研究成为阐释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关系的一派新论.它将读者推向文学研究的前台,成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西方文论尤其是其后兴起的"读者反应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该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进行解读,可以重新构建一个"三文本"的文本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俊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受文献和方法的限制,历史进程中的族群交往过程难以再现,因而有关此过程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的研究也不尽完备.灾难移民与迁入地当地族群之间的交往为理解上述过程提供了现实场景.选取汶川地震羌族灾难移民的外迁安置为个案,通过对外迁安置后羌族移民族群交往基本类型及交往状况的详尽调查,发现其背后的影响机理,进而寻求增进族群交往和改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的有益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还原圣人本意"是思想史的永恒主题之一.故,诠释有两个基本的向度:"还原"的向度与"发展"的向度.作为道家政治哲学的一贯主题,"无为而治"在历代的解释学语境中逐步面临着一种有"见"而无"观"的根本性"还原"困境.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转换传统解释学的诠释向度,以作为本体诠释学和本体认识论的"观"为基本通道进入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老子道论之原初视域,并在本体价值论、本体伦理学和本体方法论的视角"理解"道家无为治国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邵服民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82-86
自十九世纪中叶起,探索救国与强国之路,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思想认识演化的角度,纵线条观察分析了从现代洋务运动到今天改革开放,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过程,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阚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
针对一些民族地区民族特征淡薄的状况,第一次提出了"亚民族地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解决一些学术和现实问题有重大的意义.以重庆"亚民族地区"为例,探讨其经济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以下思路:加强"亚民族教育"研究、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形式多样化、处理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加强"亚民族地区"特殊民族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16.
日汉指示词分别有一个中性词"この人"、"这"用来指人."これ"、"这个"直接指人时受限制,原则上两者都不能用于指称上司、长辈,但可以指称亲属或关系亲密的人."这个"的使用范围比"これ"广,在非正式场合,当关系亲密或带有调侃之意时,既使指称对象是上司或长辈也可使用"这个",但"これ"无此用法."この方"、"こちら"为敬意表达,与"这位"对应."'こ-/这-'+时间语素"都可以表示以发话时间为基准的不远的过去或不久的将来,但汉语没有"这里+时间"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观念转变与启蒙——简析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58-61
"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转变,概括出当时学人对于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程度及他们心理激荡的历程.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中体西用"内涵的变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觉醒程度的深入--从蒙昧状态逐步深入到重估中西学价值.尽管,这种觉醒并不足以开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但从中可窥见启蒙的前景将是伴随着保守与激进、救亡与启蒙的二元激荡历程.此外,这更启发了后人对文化交流冲撞的思索,并成为中国民族觉醒的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张敏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
西晋的辞赋创作极为兴盛.陆机把赋的表现领域拓展到诗赋创作自身,以赋体的形式呈现出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文学理论问题.《文赋》论述的对象是以诗赋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而辞赋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陆机结合自己创作心得对汉魏以来的诗赋特别是辞赋的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调适了诗、赋两大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共青团江汉大学委员会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85-89
不断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对武汉10所高校"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也就是从加强实践性、增加针对性、搞好创新性、发挥网络性等方面来推进"三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