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司马光创作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司马光在其著作中力求描述历史的本来面貌,用“国家兴衰、生民休戚”两项纲领作为修史原则,在历史编纂学上提出考异法、先修长编的修史原则。正是以这些史学思想为指导,才得以完成《通鉴》这一“网罗宏富、体大思精”的编年史。西方有的学者认为编年史只是假历史,是空洞的叙述、无言的事物。孰是孰非,留给学者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沈约以发展变易思想审视历史,把历史看成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看到后代对前代的因革损益,认识到历史上许多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又以天人感应思想思考历史,将君主受命视为天意,以阴阳灾异解释历史现象。沈约还以民本思想为依据考察历史演变,看到了民心对于巩固统治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要行善政,肯定那些因民、顺民官吏的业绩。他对人物的评价受到玄学思想的一定影响,但主要是以儒家伦理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斯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史学界长期用“史学就是史料学”一语来概括他的全部史学理论,并且认为他的史学方法就是处理史料的考据方法。实际上傅斯年没有把史学同史料学等同起来,他的史学思想具有广泛的史学理论内容和丰富而实用的史学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郑樵以其所撰《通志》一书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治史学以“会通”、“求实”、“直笔”、“斥妖妄”等为宗旨,对史学领域诸多问题都作出了独特的阐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优良传统。但有些观点也失之偏激,或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5.
扬雄作为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史学思想上也颇有建树。他将历史学看成是研究政治培养政治家、叙述事实揭示真理的学问,其功用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借鉴。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时激"和"人事",实际有"正道"和"它道",其动力在于人类的实践尤其是圣贤的意志;历史认识的条件在于认识客体的规律属性即"神"、认识主体的主动属性即"心"和认识媒介的传播属性即"言"书",其目的是掌握历史规律,体验创造历史的自由,其验证标准为儒家思想和历史实践。扬雄讲究的是"与道神之"即按照历史发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历史方法、将历史人物或历代王朝放在一起的比较对照方法和史学论著编纂的模仿法。政治史学中的游离性、官方史学中的民间性和人本史学中的谶纬性,构成了扬雄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春秋繁露》全面地体现了董仲舒的史学思想。在董仲舒看来,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是各级官员履行职责的是非得失;而其任务是正名即区别行政事务中各级官员的职务和职责,考核其政治能力和贡献。所以,历史学的性质就是政治学,其功用是管理国家政治的锁钥、把握未来和抒发政治抱负的凭借。历史是人类为核心主体的发展过程,而仁义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力。行使仁义,就是掌握政权要合法,行使政权要合理;需要重用贤能,贤能则需要拿出自己的才智、本领和忠心;要制定制度,赢得民心。历史认识的方式是天人合一:即经过人自身的知识认识历史的叫作天之副在乎人,又经过对于过去历史的认识来把握现实的叫作人副天数;其范畴是五行和阴阳;其检验的标准是历史事实、学术讨论和政治实效。天人合一也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善善恶恶的历史主义方法、将自然与人类两相对照的比较方法、注重圣贤先知先觉的理论分析法和注重历史创造主体的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地方史研究不被重视的情况下,戈德温注重了英国地方史研究。戈德温通过运用故事式的历史写作方法,对汉普郡和温切斯特历史进行全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戈德温主要集中研究军事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由此看出戈德温具有英雄史观的思想。戈德温对内战的政治态度是比较倾向于同情国王的。另一方面,戈德温具有求真史观。他在研究中非常注重收集原始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同时戈德温还具有谦虚的治史态度,引用了同时代职业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戈德温撰写的著作所面向的读者对象是普通民众,而不是职业历史学家和专业学生,这使得戈德温著作的可读性和普及性很强,适合普通大众阅读,从而起到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史学思想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斯年早年留学英、德长达六年,深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又有雄厚的“国学”功底,1926年回国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尤其是自1928年创办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以来,广揽人才,开展科学的历史学、语言学研究,成为该所终身所长。在当时国统区实际上有着将帅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影响了中国整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分析一下他的史学思想,名曰散论。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九三六年病逝前曾说过:“他自从一九○六年,二十六岁中止学医而在东京从事文艺起,迄今刚刚三十年.只是著述方面,已有二百五十余万言,拟将截至最近的辑成十大本,作一纪念,名曰《三十年集》.”这三十年就其思想创作的发展说,我们认为应当分作三个时期,那就是:一九○七——一九一七,十月革命前的时期,这是早期;一九一七——一九二七,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是前期;一九二七——一九三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是后期.  相似文献   

12.
立人思想在鲁迅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钥匙。20世纪初,鲁迅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透视了国民精神素质,指出自大、自私、观望和奴性等国民劣根性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近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丰富的翻译理论思想,虑远思精,鞭辟入里,启人疑窦.当我们回顾鲁迅的观点和思想时,发现鲁迅的翻译思想科学而完整,对于我们今天学习、融会西方译论,建设自己的翻译学体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水平上研究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确切的理论形态到底是什么?二、这种形态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它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性质是什么?三、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他通过什么样的具体理论途径扬弃人道主义而走向马克思主义?四、鲁迅人道主义思想形成、发展以及扬弃的道路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宝贵启示?本文拟以鲁迅思想发展线索为序,就这些问题谈些意见。  相似文献   

15.
唐代杰出的政治家魏徵也是优秀的历史学家。魏徵史学思想的核心是:一、重人事、轻天命的进步史观;二、取鉴致治的历史意识;三、通鉴反思的治史方法。魏徵所重的人事既包括帝王将相,也包括人民群众。如何取鉴、取鉴什么以求致治,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魏征以史为鉴,不囿一时一事,不主一尊一经,纵贯古今,旁通各派,具有鲜明的通鉴反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3,(2):111-116
邓实是晚清著名的报人、学者 ,国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一生以创办《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而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份刊物上 ,邓实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体现了邓实对他那个时代的体认。他的中国史学思想也颇具特色 ,如他认为六经皆史 ,主张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应进行一场“史界革命” ,修史应修“民史”等 ,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年 ,那些身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深受西学冲击的“过渡时代”人物对中国史学的体认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鲁迅前期思想和鲁迅思想发展的问题,成为鲁迅研究领域中注意和讨论的中心。这种讨论和研究,对于正确理解鲁迅思想,更好地接受我们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思想遗产,以提高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廓清“四人帮”在鲁迅研究和宣传上制造的妖风迷雾,捍卫鲁迅的光辉形象,以推动当前现实的阶  相似文献   

18.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祖国的危亡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成为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源起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建立在对国民性的深刻探讨的基础上.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个人基础,又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既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又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立人思想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历史认识中的理性主义原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核心是历史研究应当以发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性为宗旨。以此为出发点 ,伏尔泰提出了历史理性的观念 ,并在这之上建立起了他的理性史学思想 :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 ;历史研究要揭示宗教历史的野蛮与虚伪 ,清除宗教思想和恢复真正的信仰 ;迷信宗教最终被人类理性所取代 ,这就是历史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盐铁论》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铁论》反映了系统的史学思想:它把史学看作是经验科学、价值科学,其功用在于提供了成功的事例、失败的教训和理论的指导;它带有复古的情绪,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在历史发展中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道德的进步不一致,桑弘羊主张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去促进历史发展,“文学”主张用仁义的办法;它还对历史进行了分期认识,桑弘羊提出了“古”“往”“今”三个时期说,而“文学”则提出了“古”“今”两个时期说;它在讨论问题时采用了历史事实类比法、历史理论分析法和历史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