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大众休闲的时间条件、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随着各种条件的发展成熟,大众体闲必然在中国发展起来.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体闲教育的落后和西方休闲价值观的挑战要求我们积极自主地发展中国的大众休闲.鉴于西方国家大众休闲发展的教训,我们要建构休闲与工作的合理关系、休闲与消费的合理关系、娱乐与创造的合理关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发展中国的大众休闲.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薛广洲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必然会形成特有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这种特有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全面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不仅极大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生活,而且对这一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具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中国女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休闲生活呈现了颠覆性变革.一方面呈现出自由乐生是休闲主体的主要目的、情感体验是休闲产品的主要价值、品味个性是休闲内容的主要导向、数字化消费是休闲形式的主要趋势、跨越时空是休闲实践的重要突破等新特点;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休闲主体的单向度人再生、休闲客体的过度物化、休闲形式的虚拟泛化、个人信息泄露普遍化等新困惑.文章认为"互联网+"时代中国女性休闲方式的变革既是辩证逻辑的展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学"意义上的一般物质生产逻辑的展开:物质生产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购物中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兴盛与"大众高消费"时期的到来和人们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巨变是分不开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大众高消费"时期,购物中心的兴盛,适应了这个时期美国大众的消费水平,并引导美国大众的消费更趋科学化、多样化.购物中心已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是美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亮点,为美国现代社会的商业经济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美国购物中心兴盛的背景与影响,以及它与"大众高消费"的关系,对研究中国购物中心能否成为中国"大众高消费"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战略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书法的“参与者、大众身份、重视过程和社会交往目的”等四方面出发,阐述休闲书法的特征.并从“社会背景、民族心理和政府、高校、书法行业机构”等方面探索书法休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讨论书法成为休闲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人们的生存时空基础、思维方式和交往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当前互联网社会预示着新轴心时代已经到来,它具有不同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新特点:以"后物欲"和认知盈余为前提,促进精英与大众相融合,创生人类统一文化,指向互联互通基础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及地域统一体基础上精神统一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提出了回应时代要求的个性解放思想,主张"个性自由"和"自由独立精神",提倡男女平等和社会平等,倡导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改良民主,具有继承与开新并进、激进与保守并重、回应时代精神与脱离现实并存的特点.其个性解放思想的积极意义体现在:推动了价值观念的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催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践;其局限体现为:坚持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遵循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个性解放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休闲生活,是运用马克思休闲思想指导现阶段大众休闲生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休闲生活的实践路径是生活教育,优化大众休闲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推动大众休闲生活的自我教化是实施大众休闲生活教育的两个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9.
百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追寻史.中国报告文学文体从其言说对象及其文体面貌中所折射出来的内涵意蕴,都传达出对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度整合与互动,凸显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前沿性,这体现于形象启蒙与内涵构筑、民族救亡与国家图存两大主题中对现代性的追寻,以及对与悖逆现代性主旨的"野蛮"的追逐、 "灰色"社会风尚、二元结构失衡等社会症状的反思与批判.由此,报告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引领时代精神气质的主流文体,成为名符其实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文体".  相似文献   

10.
大力弘扬与培育的时代精神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部分的时代精神,必须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的基本特性.要大力弘扬与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必须全面了解当今时代的丰富多变的特性,既要从国际的视角了解时代特征,也要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去大力弘扬与培育时代精神.要全方位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完整体系,要在大力弘扬中不断丰富与创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培养和倡导积极的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观,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倡导的休闲价值观应是充分结合了我国传统和西方优秀休闲文化、认识到休闲是人们在小康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工作压力下保持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是真正体现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出可持续性特质的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流行音乐与现代性--中国流行音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流行音乐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现代性的文化载体.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反映出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的导向危机和社会生活的庸俗化,"严肃不再"不只是一种音乐形式的缺失,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价值的缺失,一种时代精神的丧失,一种终极关怀的灭失.可以看出,"严肃不再"表征了现代性文化价值维度中庸俗化的袭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大众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重新认识"殷实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大众体育,认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众体育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用于休闲,人类正步入休闲时代.同时,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给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和行为带来了巨大变化,以信息终端为工具的网络休闲正日益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方式.以移动信息时代南京市区居民行为问卷调查为基础建立数据库,根据研究需要将相关数据与城市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以及学历等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关联,并分别分析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在网络休闲时间花费、网络休闲终端使用以及网络休闲功能应用上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U时代下,手机休闲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休闲方式,时间上的碎片化和空间上的伴随性成为其重要特征。以沈阳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17.0软件对大学生手机休闲行为及其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休闲满意度受到社会人口统计特征以及对手机休闲的态度、依赖度的影响。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休闲时间管理、更新大学生休闲观念、普及休闲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休闲、开拓大学生休闲空间等方式可提高手机休闲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国东部的许多发达地区步入了消费社会。大众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消费社会相类似。文章在深入考察西方消费社会产生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现实,剖析中国大众消费呈现的不合理现象,指出在现代中国大众消费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责任伦理缺失。这对于我国构建健康的消费环境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应该是体育休闲价值观、社会互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大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学概念的综合构架。研究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旨在进一步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意识;优化大众体育项目的推广和应用,科学利用新时期体育环境与资源,充分发挥大众体育的功能与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为推动全民健身,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建立正确的大众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创造和谐文明社会;扩大内需,提高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众设计的审美意识和设计需求是培育优秀设计的土壤,是发展工业设计的社会基础。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发展史表明,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大众设计的审美意识,为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色"的流行,表明中国人思想和人性的进一步解放,是国民设计意识提升的标志。中国发展工业设计的人文社会环境开始成熟,社会各界应积极培育、正确引导大众的设计审美意识,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下"大立法"时代探讨立法权正当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立法权正当行使具有两个重要内涵,即立法权行使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但同时也必须符合特定时空赋予立法的时代精神.由于受到支配制定法发展的思想资源的影响,我们对立法权正当行使也有着几个明显的误解,究其根源,它们都忽略了立法权正当行使的前提,即立法的社会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对立法权行使的"过程"进行重新理解,应当在法的生成这个范畴中来理解立法权的正当行使.  相似文献   

20.
媒介批评视角下大众媒介的偶像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时代偶像崇拜现象的意义和作用已颠覆传统.偶像崇拜的"错位"与大众媒介的利益追求和娱乐至上的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媒介批评的视角下,大众媒介应对偶像现象中自己的责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