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威胁论"之虚实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放 《日本学刊》2004,(4):99-1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有关“中国威胁论”和“日本产业空心化论”纷纷出笼。从一般分析看 ,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各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两国贸易关系看 ,中国并未对日本构成威胁 ,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是有利于两国的举措 ,因而可以认为 ,当前中日贸易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互补和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2.
对外直接投资是战后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之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日本相继出现了三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起到了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作用,这在彩电业和汽车业表现的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日美投资摩擦。目前中国正处于对外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同时要积极防范由此引起的投资摩擦和产业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庞德良在日本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空心化是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问题。近年来,以日元升值为背景,日本企业加快了海外直接投资步伐,特别是以亚洲为中心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更令人瞩目。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产业...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对加快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在日本经济向国际化发展的八十年代,其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海外投资立国论”、“转向成熟债权国论”、“对外直接投资转換期论”等,就是这一变化在理论上的种种反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就战后门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崔丕 《日本学刊》2004,(4):124-135
美国肯尼迪政府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 ,“中国威胁论”成为肯尼迪政府调整美日关系的基本动因。日本池田政府虽然在认识“中国威胁”的性质和程度问题上与美国不尽相同 ,但将“对美协调”作为处理日美关系的基本准则。日本制定《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 ,承诺分担美国海外防卫经费 ,扩大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开发援助 ,表明其正在逐渐从依赖美国向弥补甚至在某些领域替代美国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6.
蒋序怀 《探求》2005,(1):54-57
19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在不断改变,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特点,使得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和结构特点既具有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近年来在外国对华投资快速增多的趋势下,日本的对华投资增加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最为直接的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 ,是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手段。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迅速发展 ,一度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国。中国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象国 ,2 0 0 2年中国吸引对外直  相似文献   

8.
基于企业层面数据对中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使用中国采矿业上市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在计量模型中纳入微观企业特征、东道国特征、中国与东道国的联系三类影响因素,计量结果表明,中国采矿业上市公司在投资决策中更关注的因素是未来从东道国获取矿产资源的潜力,证实了中国采矿业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从东道国获取资源.与此同时,中国采矿业上市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还受到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矿业企业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技巧,保证投资手段的多元化、合理化,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投资风险意识,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同时努力改善采矿业企业的对外投资环境,提高未来采矿业企业与东道国投资合作的成功率.国家应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充分挖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潜力,并在政策激励和制度安排上提供必要支持,促进和优化中国采矿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9.
胡海情 《创新》2012,6(1):67-71,127
中国自提出"走出去"战略11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较快增长。在世界经济总体放缓、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日益严重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是决定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中还具有巨大潜力。驱动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因素、生产成本因素、经营发展因素、政策因素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苏杭 《日本学刊》2015,(2):93-108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推动着产品由"一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将分散的区域生产网络连接成全球生产网络。在此背景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和领域上都实现了突破,在企业层面,伴随日本企业海外分支机构采购—销售模式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新态势。目前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时期,应借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延续产业优势,推动海外分支机构的本土化,积极嵌入全球生产网络。  相似文献   

11.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6,(2):106-120
日本企业在近代的形成,是以传统的“藩”为基础加以改头换面的,秉承了“藩共同体”的性格。二战后,日本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将日本经济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顶峰。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日本模式”已摇摇欲坠。企业为生存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使“现代因素”不断增强,传统的“共同体”色彩日趋减弱。企业传统性格的悄然“蜕变”,正引发日本继明治维新后又一次巨大的社会振荡。  相似文献   

12.
白桦派作家带有不可改变的阶级性,他们以如此觉悟为核心,确立了白桦派文学形象.这一点由武者小路和有岛武郎展示出来,在大正文学中意义巨大.武者小路看到托尔斯泰主张的"无我奉献"的局限性,开始"转向",奔向力主"有我奉献"的梅特林克.当武者小路发觉自己不能赞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后,便进一步"转向",走第三条老路,创办"新村",为他的创作更新拓出了新天地.诚实的有岛留美归国,告别了实业理念和宗教信仰, "转向"走上了文学道路,作品张扬人性,反抗传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迭遭挫折.白鸟评价有岛作品是有"人生价值"的文学.这个观点至今在思考大正文学史的结构时,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14.
任越 《太平洋学报》2009,(11):32-40
从国际刑事法院对达尔富尔问题的介入,可以看出国际法中“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补充性条款”之间的冲突及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涵有所缩小,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原则在不少领域的实施都有限制,但在“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最根本的原则没有动摇之前,也就是在当代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国际法主体的国际体系没有改变之前,“不干涉内政原则”仍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而“补充性原则”所赋予的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应当有所限制,并尽量避免与“不干涉内政原则”冲突,以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利于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化以及国际刑事法院自身权威性的建立与发展,使该院能有效地惩治犯有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严重罪行的个人和团体。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体裁对语体风格的形成关系甚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使其能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反映诗人的独特心理体验.语句的"重复"和意象的"勾连"是组诗语体风格的重要特征,它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产生特殊魅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黑手党现象”的国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不仅仅是商品、服务、资本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的迅速跨国流动 ,还有日益猖獗的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国际化。地方性或者地区性的“黑手党”组织正在构建自己的国际性网络 ,利用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等一切现代化手段进行非法交易和大规模洗钱 ,其活动范围之广遍及世界 ,可谓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17.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8.
曹骥 《唐都学刊》2013,29(4):44-47
秦汉简中所见到的"公卒"和"庶人",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与"士伍"是比较接近的,他们都处于编户齐民的最底层,但是"庶人"与"公卒"和"士伍"相比,在某些权利方面还不如他们。"公卒"与"士伍"相比较,在出身方面要优于"士伍",但所享受的权利与"士伍"大致无二。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打造是凭借“民族主义”的教义来实现的,但其切入的途径则借助了本国“氏族政治”这一传统资源,即以“国体论”下的天皇制和神道教等名义,将岛内散在的氏族部落力量整合成一体化的民族力量,形成岛国型的民族主义,再用被想象和创造出的所谓“大和民族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去建构“近代国家”,创建了至少在形式上与西方近代国家十分相似或相近的近代民族国家,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与近代国际政治的接轨,巧妙地完成了一次政治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但若揭去头盖,抹去粉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依然是氏族政治的古老面容。  相似文献   

20.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4,(1):136-149
日本是个"特殊"而"古怪"的国家.笼罩在民主国家光环下的是传统的氏族政治原则.天皇制虽在政治领域失去了"硬权力",却在传统的文化领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软权力".近代国家神话的幻灭,使国家成为"恶",而被美国人改造后的国家因背离了日本民族熟悉的认知体系(国体)而显得陌生与苍白.国家的功能因被阉割而沦为"半主权国家",但"吉田路线"这一因祸得福的选择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的最大赢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