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别;阐述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内涵;为什么说始终代表进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工人阶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探讨了就如何使我国当前的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和全面掌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和全面掌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下功夫搞清楚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社会经济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需要,代表先进文化就是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需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的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是经济文化政治利益的统一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美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推论两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曲解与误判,原因如下:第一,世界各国的发展既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需遵循本国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第三,相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判断中美两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创造性地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创造性地运用政党和群众相互关系的原理 ,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立党之本 ,是执政的根本要求。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永葆党的先进性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前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后一矛盾的解决,而后一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又受到前一矛盾的制约。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有三种意见:一是两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两对矛盾包含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包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三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坚持实践首要论和实践发展论的基础上 ,内含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发展观、群众观点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科学论断 ,并赋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意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南 ,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作出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而上层建筑适应其发展的过程,又必然是自身改革和为之服务的过程。对于党政机构来说,要适应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之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哲学基础上看,它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三条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