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和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来这个世界干什么?特别是当我们懂事开始,我们就一直不会停止对生命价值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正遇到不喜欢的领导也是种修行。那么,怎么修炼自己呢?1.把工作和领导分开。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不喜欢一个领导而带着消极、怠慢的情绪去做领导分配的工作,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出错。因此,一定要把工作和领导分开。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是为了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赚到养活自己的薪水,还是说为了某个人去工作。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光荣与梦想     
《领导文萃》2006,(2):1-1
新年开篇,有几则针对中国的议论颇值得玩味。2005年12月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式结束对中国粮食的援助计划。执行干事詹姆斯·莫里斯说:“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不再需要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时刻。”话说得有点沉重,又有点喜悦。联想起美国学者布朗几年前《谁来养活中国》的预言,可以掂量出这一刻的份量。中国人口是多,压力很大,但事实摆在那里,我们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对此,我们有理由表现出谨慎的乐观。和吃饭有关的话题还有。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新作《世界是平的》里写道:“小时候父母常说:‘儿子啊,乖乖把饭吃完,因为中国和印…  相似文献   

4.
巴菲特说,"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股市与上帝不同的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投资需要方法、理财需要指导。在中国投资理财,你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巴菲特?  相似文献   

5.
博文集萃     
<正>正确地"逼自己"一下"逼自己"其实是一种挑战,只有当这个挑战符合几个条件时,才可以逼自己。1.明晰"不敢做"和"不想做"。你要先问自己想不想做,而不是敢不敢做。2.你是否有"够一够"的能力?我们要逼自己的,只是比那个限度高一点点,够一够那个目标。这样就不会因太过焦虑而放弃。  相似文献   

6.
欣庸 《经营管理者》2011,(1):106-106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话,就不要怀疑,也不要介意别人如何看你,心里有什么就大胆地表露给天地,这是上帝赋予你的权利,给你的自由,千万别怪怨这个世界不公平,就把不公平当成是一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7.
方亮 《领导文萃》2009,(4):40-41
不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民族性格,就无法采取正确的原则来对待这个民族。强烈的强国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俄罗斯人在思考国际问题时往往不单纯秉持现实主义立场,而有时其中的情感性成分甚至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决定了俄罗斯民族在面对西方的打压时不会妥协甚至不会寻求变通。其领导人必须能够让俄罗斯人感到自己的国家有能力反对国外的打压.强国意识要得到满足。这就难怪此次国情咨文中梅德韦杰夫抨击美国的一段文字被专家解读为梅氏在显示自己也具有强硬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周正勇 《决策》2013,(1):82-83
在面对下属错误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允许下属犯错误;第二,要宽容下属的错误;第三要清楚什么错误是不允许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不知道如何应对错误,不知道如何改正错误. 允许下属犯错 人人都会犯错,包括我们自己.如果你说你不会犯错,那么你就不会是一个好职员.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从来没有犯过错误,也从来没有过失……这种人绝不可以信任,他或者是一个弄虚作假者,或者只做稳妥可靠的琐事."  相似文献   

9.
思无邪     
《领导科学》2012,(36):5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当我们经过一番艰辛努力地拼搏、卧薪尝胆地奋斗,好不容易把一段人生涂抹得还算成功时,却觉得一点都不快乐。这样的体验带有一份黑色幽默,不亚于晴天霹雳,霹得我们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思考一下:到底是自己不对劲,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可指望的,那就只能  相似文献   

10.
13领导的决断能避免企业的危机1.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因此,领导只有正确地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才能使企业富有朝气和活力。2.领导既要慎重又要果敢,同时还必须有迅速作出决断的能力。此外还要让部下认识到自己有这种能力。这样,他们在关键时刻就不会动摇,而且会完全服从你的命令。3.每一个领导都要牢记,有信念就能有决断力。所谓信念就是指对工作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对未来的预见。4.决断力是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来巩固的。领导要通过对部下贯彻自己的信念、思想、主张来培养自己的决断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不管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要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大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很有可能这个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但也没有听说过光喝西北风不吃饭就能饱的神人。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境遇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媒体上炒得火热,实际上一头雾水,眼瞅着大洋彼岸闹胡得轰轰烈烈于是自己也跃跃欲试,可真正的明白人却屈指可数。为什么这个在发达国家已经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新生事物,到了我们家里就水土不服呢? 是电子商务本身有什么不对吗?显然不是。这个由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的IT公司提出并且得到众多公司的成功作为佐证的战略性概念,自然不会是IBM兴之所至的临场发挥更不是郭士纳心血来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中80%的人口在农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农民,用仅占世界百分之几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使得我们这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民族之林。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从总理亲自为农民工追讨工资,到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又及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护法》也在起草之中。这些都说明,依法全面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新领导集体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提到了党和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法律做强有力的保障。以下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法律保障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Loren Gary 《经理人》2006,(1):22-22
你必须分清谁的工作重点与你一致,谁跟你不一致谁会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对每个经理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关键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能够分清谁的工作重点与你相一致,谁跟你不一致。但我们中很少有人使用自己可以支配的工具这样去做。运用同理心进行思考与哈佛商学院教授霍华德·史蒂文森合著《自己敲开机会的门》一书的艾琳·夏皮罗(Eileen Shapiro)称,要确定谁最有可  相似文献   

15.
权力的外延     
在中国,有个非常有趣的社会现象,人们通常会把自己所认识的掌握重要权力的人物的家属当成一种重要的人际资源,有意无意地会去维护它、培植它、发展它,然后进行开发利用。有时也并不纯粹是为了利用,甚至根本不会利用,只是一种闲置资源,但却可以撑门面,可以给自己长脸,以彰显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影响力。不要笑话这种可笑与庸俗。大家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俗人,既然多个朋友多条路,如果这个朋友是位实权人物,那么,当你有难处的时候,你的事情可能要比别人好办一些。这就是人际关系资源在权力场中的有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就能从社会学的角度上…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人想开阔视野不容易,想把自己变得狭隘却特别容易,只要封闭自己就行了。不让外界的改变打扰你内心的宁静,天长日久,你的周围就被无数的玻璃阻隔,你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精彩,也就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与你不一样的人。一个人狭隘起来多么可怕,不相信任何美好的事,也就不会有任何希望,像秋天的草,只能慢慢枯萎。  相似文献   

17.
<正>心正了,世界都美好;心偏了,这个世界就都不好。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生活就会还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这一切都犹如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当你对镜子笑,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对你笑;当你对镜子哭,自然镜子里的自己会对你哭;当你对镜子发脾  相似文献   

18.
正不言而喻,正在崛起的中国如果没有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至少从西方世界的立场来说,关于未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忧。可以确定的是,在新兴力量中,中国的崛起如此显著,这是在几十年前我们不曾预料的。无论以什么标准评判,中国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1820年,  相似文献   

19.
孙开元 《领导文萃》2014,(19):95-96
正在理想中的世界里,我们都希望自己到处都能招人喜欢,永远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伤害。不过现实生活中恐怕没人会这样幸运,我们大多数人在工作、学习或社交场合中,时常会遇到所谓的对手。但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见到此种人就退避三舍,而应该容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接受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这个事实,况且,这样的人对我们有着不少好处。一些良性竞争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尤其是在事业中。遇到一个对手,意味着你需要更努力地工作,以获得发展机会。虽然你不应视学习或工作为赛场,但是有一点,竞争观念确实会提  相似文献   

20.
汪强 《领导广角》2001,(11):13-15
当得知组织上让我到北京介绍爸爸的情况时,我心情特别复杂。因为他平时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现在要作为典型去宣传,会不会给他很大压力。只要他身体健康,我们全家人就很知足了。可是当我看到那么多了解爸爸的同志真心称赞他,发自内心地希望宣传他时,我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