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宪政视野下的公民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行宪政的国家里,公民依法享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这既是人民主权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公民监督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监督主体来说,公民监督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从动态的过程来看,公民监督是一种政治参与活动;就静态的结构来讲,公民监督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政制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创新的国家治理制度安排,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民意收集、民智汇集和民意表达创设了优良的制度平台。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通过严格、规范和完整的程序链条设计,形成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五个环节的程序机制,以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实践程序需要守住民主选举程序关口,同时构建民主参与运行的程序体系,寻找理性共识指引民主协商推进机制,借助纠错纠偏方式创建民主监督的发现机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运行程序中,需要高度关注民主价值理念、制度和程序机制的统合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人民群众民主权利能够得到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3.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重要论断,而且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域。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可能性在于,它从活动场域、政治意蕴、过程策应三个方面切合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在此基础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一方面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前沿性和直观性,另一方面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空间意向和实践具象。从整体而言,人民城市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体现在:它在经验层面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主体性导向,并通过人民主体性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和载体,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思维。就未来而言,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视域创新将更有针对性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提供思想定位和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4.
文明作为全国人民的价值理念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主要是指国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为什么要把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价值目标?这是因为:文明及其不断进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中华民族一直期望实现的价值目标;文明及其不断进步又是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所以理应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在国家层面上所追求实现的一个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明决策,需要具体的方案和手段予以实施。从国家和社会的整合意义看,宪法的功能就是为公民树立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宪法教育之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的价值和功能。宪法教育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公民心中扎根、为重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信仰、为培养一代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合格公民以及为人们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激励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强宪法教育。  相似文献   

6.
法治理念蕴含在平等、自由和秩序等法治价值中,法治理念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人民主权判断法治的价值所在,人民主权是法治理念及其价值的核心。在我国,应根据我国国情选择适宜的法治价值作为法治的主要理念,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人们价值追求提高相适应的新途径。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紧密结合,在宪法理念视域下,实现宪法理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亮底色,我国民事强制执行立法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事强制执行立法的逻辑起点是民事权益的有效司法保护,保护路径为由抽象的民事权益确认到具体的民事权益确定,再到实际的民事权益实现,实质是将静态的"权益宣告"转化为现实的"权益确定",再以国家强制力确保"权益实现"。该立法应当以程序利用者为中心,既要抵制实务部门的本位主义倾向,也要避免列举域外理论或立法例来代替实质性论证。民事强制执行立法不仅应当妥善调整债权人、债务人、利害关系人、案外人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还应当防止未经正当程序保障且不具有主观可归责性的主体被随意卷入强制执行程序。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事强制执行立法应当贯彻效率、人道、安定3种价值理念。贯彻民事强制执行立法三大价值理念的关键在于:在执行权利义务配置方面坚持执行当事人不平等原则、在金钱债权的执行方法方面突破间接执行补充性原则、在执行标的物确定及变动方面妥善协调3种价值理念、在执行救济方面确保不具有可归责性的案外人可以迅速摆脱执行困扰。  相似文献   

9.
志愿活动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种参与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方式,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彰显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志愿精神的表达和志愿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说能够彰显志愿者的主体意识和志愿活动中的人民主体性。因为志愿精神的表达要求开展的志愿活动能够成为"正确理解的利益"的载体,以及"最高力量的一种自信的生命活动"。为志愿活动立法,是保障志愿活动主体意识和人民主体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项具有鲜明实践属性的理论命题,基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场域,因而立足于基层治理的实践向度对其实践形态及运作机理展开探讨十分必要。基于湖北省“共同缔造”活动的案例分析发现,“共同缔造”所坚持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共机制”,实质是一种基于群众主体地位进行协商、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的过程,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与参与实践落到实处,呈现出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共同缔造”活动的案例分析表明,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作机理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坚持群众主体为价值理念,坚持民生关切为目标指引,坚持城乡社区为实践场域以及坚持群众自治为程序制度。“五共机制”的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运作,在治理效能上实现了民主与民生的相辅相成、一体建设以及民主与治理的有机结合、功能互动。  相似文献   

1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超越西方“人本主义”话语的实践悖论和中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情怀,继承和接续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人民”底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彰显和中国共产党“人民初心”的实践表达。其中,“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主线相互贯通,将人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维度互补,时间跨度涵盖,发展向度承继;“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民”逻辑,批判西方“物本”逻辑潜隐的发展界限、人的异化难题以及资本的基因缺陷,保障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推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间关系的真正和解。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人民主体的根本动力、人民共享的根本目标和人民评判的检验标准,贯穿于脱贫攻坚、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蕴藏着主体、过程和目标三重维度。从主体维度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发展的价值取向;从过程维度看,共享发展理念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凝聚了发展的强大合力;从目标维度看,共享发展理念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强调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论公民意识的内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人是否积极担当公民身份角色的晴雨表,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公民意识有其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层次结构,其核心内涵是公民的身份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角色,而非市民、百姓、国民、臣民、人民、群众的角色。其具体内涵则包括权利意识即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以及义务意识即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其延伸内涵包括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全体公民普遍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有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宪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权益需要制度来保障,制度需要权益来彰显,权益与制度相互影响、交融交荣。以制度为手段,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为目标,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中的具体展现,充分体现了权益与制度、文化与政治、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从制度化的视角去厘清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间内含着的关系性、规范性、强制性及价值性属性,无疑是对人民文化权益保障的最好诠释。并且,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实践中形成的“四位一体”制度运行逻辑,环环相扣、自成一体,完整地构筑起了人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筑牢了党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制度层面的具体表征,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在实践层面的理论牵引,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和根本理念。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解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并在这价值目标指引下并不断创新,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系列挑战,身边榜样具有化解价值冲突的教育引导、确立价值取向的目标激励、关注价值诉求的行为强化等独特功能。高校应努力探索贯穿于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世界等诸多教育环节用身边榜样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冬奥精神蕴含了中国冬奥健儿和中国人民浓厚的爱国情怀。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是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引导国民心怀国之大者、振奋国之精神、争创国之荣誉、维护国之形象、坚定国之自信,自觉践行爱国价值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面对主要的价值客体——同自己息息相关的国家和社会,而会形成一定的价值理念以表明广大民众根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由于我国人民群众与执政党在价值标准、价值追求上是直接同一的,所以人民群众在某些方面的核心价值理念,当然也就会再成为执政党在国家和整个社会中所推崇、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当前培育和践行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满足人民群众的主要需要之角度考量,应该特别强调人人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这样几个价值理念。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公务员们应该深刻认识和积极践行,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力求满足人民群众期望体面生存、幸福生活、顺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权利义务主体经历了从人民到公民的嬗变。这一变化是一种主体性的回归,即从政治主体回归到法律主体。体现了社会变化发展与法律进步,既拓展了权利义务主体范围,又充实了权利义务内涵,实现了宪法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统一。权利义务主体的整体性使得人人平等观念有了法理逻辑,同时也为主体的身份识别与保护提供了宪法基础。这一进步是历史性的,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阶段性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宪法至上的法治理念及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也是贯穿于中国扶贫减贫脱贫工作的内在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具体到贫困治理领域,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共享的政治立场,注重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努力形成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坚持以精准为原则,打造"多元路径布局"的扶贫体系,不断提高贫困治理实效。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指引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这充分彰显了中国脱贫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也宣告了一个旧的时代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