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现代文学”放在文学通史的视野中看 ,其最根本、最能彪炳史册的 ,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起源阶段。“文学”这一思想形式的发生 ,和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最具文学史意义的是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俗”文学的历史性复权。这是民族政治的产物。它不仅把一种文类推向前台 ,还作为内在驱动力对这一文类产生总体性和规范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的叙事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分裂性关系形式 ,使现代作家把握现实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法则。这种认知方式成为现代文学的一种普遍、有效的表现范式。  相似文献   

2.
李城希 《学术界》2002,(5):88-98
1949年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的同时也一开始就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误区 ,这就是人们无一不把“中国现代文学”看作是一个有其发生、发展与终结的完成了的历史 ,并将当代文学看作现代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然而 ,现代文学是一个因时代原因被“突然”中断其发展的未完成的历史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 ,它无法实现变革传统与向西方学习的理想 ,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 ,没有产生作为文学史标志并足以与传统和西方文学相比肩、影响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经典作品。当代文学在特殊的时代与政治影响下发生 ,与现代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 ,无法成为现代文学的延续与发展。作为文学史 ,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语词既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文学存在的历史指称,更是对文学意义的价值表述。就其文学意义而言,它主要体现为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现代性”和“中国性”(民族性)的价值追求。回顾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它的“内容”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研究和阐释要比研究它的“形式”意义深入、复杂得多,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也是其获得独立性和丰富性的重要标志。所以,探讨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渊源与流变、独特性与丰富性问题也就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关于文学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的第一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见解,似乎认定“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起的现代文学大厦是“全盘西化”的产物,是完全从西方文学系统中移植过来的;它是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断层。这种看法既不符合“五四”文学的实际,也不符合中国文学演变的历史逻辑。虽然“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现代文学是以西方近现代文学作为借鉴和参照,但它并没有斩断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也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交汇冲撞的背景下由传统文学转换出的新型文学,而这个转换则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论题的影响,国内学人多以“双重变奏”的框架谈论现代文学。然而,“双重变奏”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更难以清楚地揭示文学思潮矛盾运动的复杂状态。由于对重大主题的漠视或回避,双重变奏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上认识的混乱。因此,要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必须重新认识文学主题更为复杂的结构。事实上,历史留下的印迹非常清楚: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而是由启蒙、救亡和翻身构成的三重变奏。由于历史的境遇,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并…  相似文献   

6.
按照逐渐为国内学界认可的观点,现代文学不仅包含从“五四”文学革命以后的三十年,还应该包容新中国成立直至今天的文学,这就给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拓展了相当广的空间。步入了新的世纪,如何将已经扩大了时空界域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继续深入与发展下去,这是值得研究者们深思的。我考虑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仍然必须努力回到历史原点,进一步弄清历史史实、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在力求重现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嬗变、对于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思潮、文学创作等,须作出客观公允实事求是的评价。长期以来,我们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散文诗、杂文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  相似文献   

8.
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学问不以知识淹博与历史层累复杂见长。其学问构成主要源自现代社会变革中文学体系自身易变、现代人生与生命之变以及现代文明理性之变三个层次。晚清民初以来,中国人的学问观、文学观都处在调整之中,现代文学的学问建构因此存在古典传统与现代文学的断裂、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剥离等问题。现代文学学问的开展,须拆除有形(学科)与无形(观念、习惯)之“墙”,以“不自生”的万物疏通与联通中国文学的上游以及文学外围的知识、思想、学问体系之间的联系,方有源源不绝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出现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的佐证,这对后来文学史叙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西方富有宗教气息的浪漫主义文学养分的滋养和 2 0世纪特定的文化语境 ,导致在涉足宗教的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所显示的主导意绪和倾向是浪漫主义。不过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 ,因受宗教熏染而展示的浪漫样态并不一致 ,并且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宗教接受与感应在层次和取向上的差异性 ,从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中国现代作家身处的历史和文化的制约 ,以及某些宗教书写表现出的极端排他性 ,都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宗教浪漫主义的发展前景 ,预示中国现代宗教书写所体现的浪漫精神 ,会因宗教自身的困境而悲壮地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经过十几年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践和反复试验、鉴别、筛选,我初步摸索到了一条路径,并将其概括为“参与———研讨”式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主旨是,将培养社会主义创新文科人才的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学习自主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参与、讨论、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提高现代文学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文学人才。一、全方位的参与教学过程现代文学这门课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新诗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根据某种轴心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开放的艺术系统。根据中国现代社会及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这一轴心原则可概括为“反映现实、变革现实” ,围绕这一轴心原则形成现代新诗的外沿结构则包括现代新诗的创作方法、风格特征和审美效应等。现代新诗作为艺术系统已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彭松 《兰州学刊》2009,(3):200-203
捷克学派的重要学者高利克,致力于从对抗与交融的中西文学关系角度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脉络,深入考察文学形态内在的创造性变化;同时又密切追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在宏大的社会历史总体结构中探寻批评家本身的“变量”意义。方法的丰富系统与史料的细致绵密,共同构成了高利克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看取日本文学的,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背离了日本文学近现代化经验,使对日本文学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学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15.
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是由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创造的。以报刊和出版社团为中介和手段 ,并由此形成的现代文学传播机制 ,参与了现代文学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形式的创造 ,进而推动了文学的社会化和大众化进程 ,贡献了文学的新形式和新作家。因此 ,讨论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 ,并以冰心等具体个案为例分析文学传播之于作家作品的独特意义 ,自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很久以来这是个被人们忽略或无条件认同的问题.对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回答,牵扯到对什么是现代条件下的文学价值问题的认识.原来讲中国现代文学,一般只注重作家作品、思潮和流派等,但假如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到中国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变迁历史中来考察,人们将有新的考察视点,这就是现代文学有着自己的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具体地说,一是呈现出多种现代影响要素,这种复杂性是传统文学所难以比拟的,二是现代文化现象的呈现,三是城市空间的作用;四是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程金城在《文学评论》1989年第三期发表《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系统论纲》一文,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中,文学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一个突破口,而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中,现代所形成并得到遵崇的文学价值观念,则作为“新传统”的角色和一种无形的“模子”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文章从价值论的角度,依照系统的基本原理,全面考察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 ,较多地“发现”和表现了现代中国人的债意识。债意识作为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家庭责任感 ,它在现代文学中主要表现为偿债意识、讨债意识、逃债意识 ;作为文学道德批判的一个独特领域 ,它使现代文学景观既灿烂辉煌而又新鲜夺目。  相似文献   

19.
1917—192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才 《中州学刊》2002,18(3):69-73
“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及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译介的范围既有对日本、欧美等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输入,也有对其他一些弱小民族的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吸纳。正是这宏阔的译介眼光,为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与突破传统的文艺理论框架,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多元化格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发表四十年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巨大影响是尽人皆知的,但我们不应只看到它从抗日战争后期以来指导了以描写“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发展的“新阶段”,而更重要的是它的产生和其中的许多重要论点都是总结和概括了“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经验的。正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