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起源时期,冀西北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畜牧、狩猎和农业耕作,这为黄帝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里现存着大量有关黄帝的考古遗迹和传说,诸多文献也记载了黄帝在这里与炎帝、蚩尤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来,兴盛强大的黄帝族从冀西北逐渐扩散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受封于蓟,立唐称国,在晋为狄,凤鸣歧山,最终黄帝成为我们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2.
在黄河中下游之交,郑州南侧,有个新郑县,县境古称“有熊”。清清的双洎河自县城西北蜿蜒而来,穿城向东南流去。河北岸边,有一荷池清翠如盖。池东,古传即黄帝生母附宝感雷鞭绕斗而妊地;北向不远,有“黄帝故里”碑铭志。另,县东故城遗址,有一古老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的形成,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检索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分析认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主张可能有误,真正的黄帝故里应在泾渭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帝陵“国祭”地位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是不可置疑、不可被替代的。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炎黄子孙”一说不妥,“黄炎子孙”或“黄帝子孙”一说更为恰当。“炎黄子孙”一说始于何时,有何依据,我无资料。“炎黄子孙”说法的理由,我曾得到过“黑龙江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复信指教,主要有两点:一是炎帝出生在前,黄帝在后,他们不是同一时代人,...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关于黄帝的祭祀从未间断,黄帝或作为民族历史的伟大先驱被祭祀,或作为中华道统的代表被祭祀,或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被祭祀.改革开放以来,黄帝祭典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要使黄帝祭奠在中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建设好黄帝的陵园,规范好黄帝的祭奠,充实黄帝作为中华民族黄帝文化复兴旗帜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针对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三地举办的公祭黄帝典礼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以及围绕陕西黄帝陵和河南黄帝故里之间的国祭之争,利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祭祀热和国家对于庆典活动的清理,在黄帝的祭祀上,当前办出影响的主要有黄帝陵祭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缙云轩辕祭典。目前陕西和河南之间的黄帝国祭之争,尚不足以动摇黄帝陵祭典的地位。自唐代开始,黄帝陵就被列入官方祀典,明代黄帝陵寝再次得到官方认可,形成定期致祭黄帝陵的制度,并绵延至今,黄帝陵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黄帝陵祭典历史久、规格高、影响大。黄帝祭典不仅表现了对黄帝的尊崇之情,还具有展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增强海内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黄帝祭典的社会功用,通过修改完善祭典仪程细节和进一步加强祭祀现场的组织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性,乐舞献祭要体现时代特色,提倡完全以现代服装祭祀黄帝,黄帝祭典祭祀用乐和祭文要加大创作力度,要在引起公众共鸣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轩辕黄帝是我中华民族始祖,有关黄帝大战蚩尤的神话和传说,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相传约在四千年前,我国北、东部地区有许多部落,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部落最为强盛。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在陕北一带,后东渡黄河,越过中条山和太行山,最后在河北涿鹿定居下来。炎帝部落发祥于渭水上游一带,后也沿黄河南岸向东迁至山东一带。  相似文献   

9.
黄帝与黄河,一个是凝聚寰宇华人的人文初祖,一个是滋养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二者已然超出具象的人物和简单的自然物.黄帝与黄河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主体.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根脉同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同步性,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黄河文化兼收并蓄内涵式上升,黄帝文化流播演绎地方化发展."两黄"文化虽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
黄帝族源东夷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文化是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标识。黄河下游的“东土”是父系氏族时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作为这一时期五帝之首的黄帝 ,应是“东土”(东夷聚居地 )的文化代表 ,亦即黄帝族源于东夷。这同黄帝与少典、黄帝与附宝、黄帝与玄鸟、黄帝与穷桑、黄帝与涿鹿、黄帝与泰山的关系 ,以及山东地区大量出土文物所提供的丰富资料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1.
黄帝氏族起于山东考温玉春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有史记载的最远始祖之一,但也正因为其时代遥远,人们对有关他的许多东西便难以辨清了。对于黄帝及其氏族的生息地,学界一般认为是首先起于西北黄土高原,而后沿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然而,综观各...  相似文献   

12.
黄帝是被神话了的传说人物或历史人物,各地的陵庙、故里都是纪念性建筑,没有必要争论真假。但历代王朝用规范礼制的办法确定下来的祭祀地点却有约定成俗的意义,有助于加强统一,应当沿袭和遵守。  相似文献   

13.
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公认的首领,也是汉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高始祖,汉族先民还把自己的文明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因此,汉族便世代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一些历史传说,正好反映和折射出汉族先民起源上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早期生产、生活方式上各自的不同特点。古代华夏之所以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似同胞兄弟,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爱”(王国维释“爱”,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倍)”;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15.
从“空桐”与“奎屯”关系看夏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汉语词"空桐",是阿尔泰语"奎屯"的对音,"奎屯"的意思是寒、凉。古汉语中吸收了很多阿尔泰语,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其中"空桐"就是典型例证。在古汉语的众多历史文献中,凡是出现"空桐"词语的同时,都有与黄帝行迹或传说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黄帝很有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所以夏文化即黄帝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当然就来自游牧民族了。  相似文献   

16.
论蚩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论证,认为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最初均渊源于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集团,应该将蚩尤与炎、黄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炎黄文化”、“炎黄子孙”之类的提法,有片面性,不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17.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南新郑,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正在发生著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校使者。有人说新郑迅速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人的思想观念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契机。这话如实地道出了新郑人的精神风貌,道出了新郑迅速发展的根本所在。造就新郑人睿智和聪明的不仅有浓厚积淀的黄帝故里文化的因缘,同时更与当今新郑良好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侯玉轩,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文化局长,任职8年来,凭著自己的真才实干,围绕“欠’字做文章,积极配合经济发展中心,为新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历史典籍、文献的梳理及其所载历点的推算,同时结合出土文物考察(即“三证合一”法),对中华人文始祖太暤伏羲、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的故里、生卒年代及其主要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订和论述,再论太暤伏羲距今七八千年,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距今六七千年,并提出了伏羲孕于西洞庭之滨、诞于洪江高庙,炎帝诞于会同连山,黄帝诞于岳阳君山(寿丘),他们一生的活动和创业均在荆楚黔中等新观点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仰望仰韶     
<正>对外地人来说,去河南,仰韶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闻名遐迩的人类远祖起源地和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现地。几年前,因去郑州参加一个文学颁奖典礼,第一次正式踏上美丽的中原大地,和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80多位作家们欢聚一堂,聆听文学的声音,积蓄创作的力量。期间,主办方还安排我们到黄帝故里和千稼集开展采风活动,回来后又写了文章。  相似文献   

20.
周公才是中国文化的先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先祖既非黄帝亦非孔子,而是周代初年的大思想家周公.所谓"炎黄子孙"、"孔孟之徒"等说法均为不确.周公通过对礼文化的重建和政治哲学的创立,以及将殷人的上帝崇拜转换为天崇拜,完成了由自然宗教过渡到伦理宗教的伟大变革.自此之后,在周公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政治观、历史观、宗教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