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为指导,初步探讨了爱尔维修人生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理论体系。作者认为,爱尔维修人生哲学思想有三大基本特征:(1)以“自爱”为核心的利己主义;(2)以,“利益”为动力的价值取向;(3)以“幸福”为归宿的目的追求:“自爱-利益-幸福”是其人生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人生哲学是在对古道继承中进行的现代转向,这种转向是通过高扬智识主义的大旗,把知识溶于生命之中,释科学为“日益之学”而进行的。通过对科学精神的诠释,熊氏从“道”的层面把科学思想引入中国的人生哲学之中,承认其人生的积极意义,并通过对传统日益之学和日损之学的发微,构建了立足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上,又吸收现代西方科学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返本”之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与古代相适应的传统人生哲学 ,已不足以作为中国人走向现代的精神支柱。为了解救当时出现的信仰危机 ,“五四”思想家依据现代价值理念 ,在对传统人生哲学重新阐释、扬弃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 ,开始重建现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人生哲学是比较独特的。他终生徘徊于儒道佛之间 ,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人生哲学。他秉性倔强 ,在为人处世上刚直不阿 ,不肯随人俯仰。他主张“贵生” ,珍视生命 ,又坦然面对死亡。他的“世间只有情难诉”的“情至”论 ,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而且在中国人生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当然     
“当然”是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当然的标准如何?当然的根据何在?是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本文联系中国哲学史对于当然观念与有关当然的理论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老子辩证思想引出他的“贵柔守雌”的人生哲学,由此说明其对中华民族“忍”“让”性格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它们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接着,结合黑格尔的“生命在于表现”的人生哲学,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加以比较,说明了老干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重塑民族性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尼采“上帝死了”的呼喊,曾引发了整个西方世界价值重估的运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沿习已久的生存模式。驻足于现代社会,考察尼采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将其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进行比较探讨,似可获得诸多启迪:在健康人生的崭新模式方面,尼采提出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与中国魏晋时“竹林七贤”人生模式的异同;在人格问题上,尼采推崇的悲剧人格与中国传统儒家向往的圣人人格的比较;在为人生价值重新定位方面,尼采的看法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心学”体系,是当时乃至以后几个世纪中较有影响的哲学体系,它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他的人生哲学则是他的“心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就他的人生哲学及其意义和消极影响,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价了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合理的人生生活”的思想内涵。在分析他的一些理论缺陷和思想局限的同时,指出他对生活问题的哲学思考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合理”的思想成份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11.
老庄人生哲学及其与孔子人生哲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现实人生的抉择和理想人生的追求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老、庄在人生哲学上的异同,认为老子批判现实人生,主张“无为”,目的仍在于救世,而庄子否定现实人生,提出“无用”,目的则在于救人。从救世到救人的转换,透露出老、庄所处社会的发展和心态的改变。在理想人生的追求上,老子要求复归于“朴”、“婴孩”的初始状态,以取得社会和谐;庄子则在精神世界中再造“无何有之乡”以作“逍遥”之游。庄子的人生哲学是超世的。接着,作者对比了老、孔、庄的人生哲学的不同价值取向,认为他们虽都力图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老子以牺牲个体发展屈服于环境;孔子希望以道德规范来改造主体从而再造新的环境;庄子以一种“合理”的人生态度在精神世界中实现与环境的妥协。他们都没有找到真正使人类走出困境的道路,但他们所充当的社会批判和救世救人的角色,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良知。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重视人生哲学,这是大家早己做出的结论,但它的人生哲学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学人们的见解却不尽一致。有人认为是“进取型”的,并且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这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一“礼”与“仁”之辨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礼”。首先我们分析孔子对“礼”这一核心思想的规定及赋予它的独特功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注:以下只引篇名)这里谈的虽是何以为“仁”的问题,但实质上却道出了“礼”在儒家人生哲学体系中的规范性的方向意义。“复礼”为第一要义,是首当其冲的。“礼”是什么呢?“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吾从周”之后应有逻辑上的所指,而这未说出的东西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死观、人我观、札法观和荣辱观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各种人物,特别是作者的人生哲学;认为曹雪芹是以佛家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评判人生的,又以儒道互补的观念处理世事;最后又对《红楼梦》的“道法自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作了评析,并概括了其人生哲学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孔子的为政之道的人生哲学概括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结合,并强调指出这种辩证统一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模式不仅使孔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成为后世文人为人处世、追求人生价值的准则和楷模,影响殊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不仅十分重视人生哲学的建构 ,而且特别注重人生哲学的付诸实施。他不仅把“志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道” ,而且为规范全社会成员立身处世提出了一个人们能共同认可的理想人格以作为人们修养的标准 ,同时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处世原则 ,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孔子的人生哲学既目标远大 ,志趣高尚 ,又注意通权达变 ,切实可行 ,因而对中华民族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亦有其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无数思想家不停地追问的一个问题.梁漱溟一方面从孔子的人生哲学来肯定儒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把孔子的人生哲学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上,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从而为儒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案.梁漱溟独特的致思方向无疑为未来儒学的发展指示了一个努力方向,它在现代新儒学史上将占有独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道德为本位和以知识为本位分别是中西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深入考察这些特征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明的历史走向,而且有利于中西人生哲学的双向交流.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历史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鉴于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8.
李石岑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哲学家.李石岑人生哲学以“生命”为本体,其最核心的内容是“表现生命”,包括“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五条含义.表现生命的方法是“无为”,并进而提出一种生命艺术观.生命艺术观提升了人生哲学的境界,是世界未来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ml 目录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院士讲思政”是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卓有成效的举措。院士讲思政,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是以亲身经历传授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因为,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在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真学好和用好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人人都能挖掘可以被利用的巨大潜能。基于此,作者特倡议广大院士以亲身经历传授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为推动广大院士以亲身经历传授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作者介绍了自己在探索传授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学习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的种类、体系和规则,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化工作程序,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应用中可采用的智能化方法,运用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的成效,等。院士积极参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必将有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20.
“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隐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时期,“水”的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宇宙论、人生哲学、人性论、政治哲学这四个方面。“水”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还有人格化、伦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