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揭示其理论逻辑、战略价值和实现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相关论述,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解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保障,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客观把握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分析在内部面临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约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治理效率还需提升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遭受贸易争端、技术封锁、人权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领土争端等“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下,新质生产力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战略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构建坚固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稳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从内部加强自我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破除“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支撑构建强劲有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新型数字社会形态的构建及其持续崛起,为智能化舆情资源的流通提供了庞大市场。同时,智能化舆情因其对政治系统的作用力、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力而与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可能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增加不良意识形态的社会显示度并可能诱发数字殖民风险、在微舆论场中导致群体情感的极化效应并容易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风险。然而,智能化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过程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情感逻辑,且基本贯穿于智能化舆情和意识形态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因此,应在对智能化舆情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优化“元治理”格局并以制度完善抑制不良资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力度、强化社会心态治理效能并提升用户群体负面情绪的疏导效果等治理策略,将有助于探索有效治理智能化舆情风险并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水平的善治良方。  相似文献   

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维护和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厘清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逻辑理路,主要从公共空间的“脱域”场景是逻辑前提、自我意识塑造的信息自我是逻辑基础、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逻辑内容、媒体传播角色的转变是逻辑载体四个方面着手,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培养防控责任主体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推动网络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发挥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效能是建设网络强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关键。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受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风险、话语风险及传播实践中知行断裂等现实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发挥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对网络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揭露与批判、网络技术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传播网络化的深刻影响。应对这些挑战应当在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推动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创新网络传播技术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真实感等方面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路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安全生产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治理的重要领域,也是建设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基本着力点。在安全生产领域,统筹发展与安全治理可以从宏观战略、中观策略和微观作业三个层次考虑,使发展与安全的理念相依、目标相契及手段相容。宏观战略上主要是在新发展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党政通过安全领域与发展领域的规划互嵌,进而统筹发展与安全治理;微观作业上主要是企业通过系统设计及全员主动安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进而统筹生产与安全治理;更为重要的是,中观策略上需要园区从产业链上调整和重构产业规划及空间布局,在园区内以本源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包含政治概念、学术概念与产业概念“三位一体”的复合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全球政治意识形态变化和大变局加速演进下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升级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我国有创新载体、创新要素和创新市场优势:创新主体多元,工业体系完备,人才梯队健全,数字经济发达,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规模超大,创新牵引能力突出。遵循“孕育-生成-发展-扩散-持续”这一动态演进逻辑,强化颠覆性和渐进性科技创新双元平衡;优化组织管理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关系;厘清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构建“产业-区域-数智”融通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制度创新路径,推进多重国家战略创新联动,即从科技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生态创新到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系统性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ChatGPT以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在赋能各行各业的同时也潜藏着意识形态渗透风险、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淡化风险、主流思想传导弱化风险、操纵网络舆论风险、意识形态排斥风险等各类意识形态风险。通过对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的肇因分析,发现算法霸权扩张、算法强化偏见与不确定性、资本对技术统摄、文化软实力较量、协同监管滞后等因素共同导致了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在场”的必然性。因此,要坚持整体观来防范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坚持引导算法权力,优化算法技术,矫治资本逻辑,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法律法规,使这一新的“变量”成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基本安全的生命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贯彻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媒介化时代,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媒介应用的异化加剧了教育生态的复杂化,媒介化环境中教育对象个体的迷失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成巨大挑战。新形势下,教育者应淡化身份权威、强化职业伦理,学会用新媒体理论引导;加强信息媒介环境建设、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社会生态;强化大学生媒介伦理素养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认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作为引领和驱动未来世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人工智能,具有数据霸权、文化软实力和价值形塑等意识形态属性。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实践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产生政治引领力下降、思想凝聚力弱化、道德指向力失落和法律规制力失效等风险问题。警惕技术拜物教以及资本逻辑操控下的意识形态风险,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智能技术应用中的话语权,建立智能推送与公共责任动态平衡的调节器、建构人工智能的道德“护城河”、筑牢人工智能的“法律网”,是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彰显技术优势的应然举措,也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及路径主要包括:科技创新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各构成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性合力;强化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人才支撑;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等。  相似文献   

11.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如何契合网络生态场域下认同机理、传播方式,正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新挑战。要契合网络生态场域的知识性要素、价值要素、实践要素和操作要素,需要话语体系的重构、传播阵地的整合、人才队伍立体化和管理体制的效能提升,这样才能发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决定着意识形态主导权,影响着意识形态安全。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众多话语主体的相继出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信息碎片化、表达泛娱乐化、话语“平权化”、传播方式圈层化等不利影响,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当前,必须把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着力点,重点解决好“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向谁说”“在哪里说”等问题。应通过打造话语主体、创新话语内容、融合话语媒体、增强话语导向、扩大话语空间等有力措施,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胜任力、说服力、传播力、向心力及国际影响力,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筑牢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边疆民族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粘合剂"、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保障国家安全的"保护屏"、复兴中华民族的"助推仪"。然而就目前来看,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却面临着传播理念陈旧、传播主体不足、传播对象复杂、传播内容模糊、传播方式单一等诸多传播困境。当务之急必须要通过更新传播理念、充实传播主体、细化传播对象、精准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来优化传播策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主导力。  相似文献   

14.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全面普及应用,原本只存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被推上“前台”,凭借其技术逻辑与技术特性,逐渐僭越其技术中立性,日益同各类意识形态共生共融共进。学界对算法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聚焦在如下层面,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资本逻辑渗透、“受众本位”重塑、“茧房效应”遮蔽、算法“黑箱”操弄等挑战,呈现出方法隐蔽、手段多样、传播面广、破坏性强等新特点,对此应从价值、技术、平台、主体与法治等维度进行有效防治。就研究现状而论,学界深化了研究层次、创新了研究视角、丰富了研究内容与方式,但也存在研究前瞻性欠缺、研究针对性薄弱、研究内容重叠、基础理论研究逊色等不足。今后,我们需要注重经典文本、增强问题意识、补齐理论短板、加强观点创新、增强前瞻意识以及拓展研究思路,为不断深化研究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理论逻辑,在宏观层面,通过数据要素的加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改变传统生产函数、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 ;在中观层面,人工智能助力中国新质造、新服务和新业态。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客观条件,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政策基础。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需要我国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政策,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源 ;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筑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 ;优化人工智能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主流地位不受挑战并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自由主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经济结构转型引起的价值多元化、收入差距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以及市场化的挑战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地位、保持公有制“质”上主体地位、合理确定政府和市场边界、打造共同富裕的命运共同体,是迎接经济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急需推进的实践问题。数字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新赛道。在数字科技革命引领的“换道超车”大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输在数字经济新赛道的起跑线上。这就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鲜明数字经济特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破解目前发展困境,通过提升数字技术领跑力、增强数字产业控制力、形成数字生态主导力,“三力”齐发,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不断提升而呈现出来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具有实践性、全面性、发展性的性质。新质生产力外显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这些构成要素质量的提升即“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等,形成了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一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以培育高质量的“劳动者”;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这两个要素的质量;三是建设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实现劳动对象的扩展;四是加强党的领导与培育企业家精神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基本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生活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几个月,学术界已从不同视角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是新时代技术进步的根本性标识,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同步推动下,形成了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本质性区别的新质生产力。因此,充分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厘清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此,一是需要阐释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二是需要从信息化、互联网和数字交易发展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数字经济内涵特征,测度各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三是需要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个不同维度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因此可以说,科技创新、制度优化和要素协同是借助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仅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是国之所需、党之所求、民之所盼,蕴含深厚的价值旨归。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的诸多挑战,要精准把握时代动向,持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科学评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宰制逻辑,从强化组织体制、构建平台机制、健全队伍机制、提升效能机制等进路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发展图式,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