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近三年间,习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在甘肃省、河南省等地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视察山东省东营市,参观黄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2.
<正>保护好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和治理黄河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沿岸省区发展情况,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宁夏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省区,近期,国务院批复了《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其中涉及黄河干支流水质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  相似文献   

3.
<正>黄河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把黄河流域建设成“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为沿黄区域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落实这一重大战略要求,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找准科技创新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正>初夏时节的黄河郑州段,天高水阔,林草丰茂,空中飞鸟翔集,动静之中演绎着生态之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地处黄河“豆腐腰”部位的河南,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黄先后经历了“根治水害、开发利用”“科学调度、节约用水”“生态优先、系统治理”三个阶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绿色高质量发展、幸福黄河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综合评价进一步发现,2013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提升幅度大、进展速度快,但高质量发展推进相对缓慢,成效不够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从控制污染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治理方式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共治,发展方式从粗放扩张转向绿色低碳,黄河文化从无序开发转向保护传承利用,民生保障从行政区转向全流域均等化。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两大关键主题,在关键领域创新体制机制,为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缘关系使该区域在保障国家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强黄河流域民族地区的生态治理保护,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是利用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从根本上突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将黄河流域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符合民众生存的生态环境及其和谐发展的状态,为流域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实践依靠人民、发展成效人民检验、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其战略定位是将黄河打造成为“人民的幸福河”。  相似文献   

7.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关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根本大计,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下认识和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合法性、历史根基和对策。理论维度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是理性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根本;历史维度上,重览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黄河治理的历史进程,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实践维度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治理,推进法治体系建设水平,是当前人们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黄河治理不仅是一项系统的水利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老子以水观道,主张人类的行为要尊重和遵循“道”和事物的原初或原本状态,体现的是一种遵循自然、宽容平等、物尽所用的和谐法治思想。《道德经》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道家哲学的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是老子天道思想的现代表达;黄河高质量发展是老子人道思想的实践路径。黄河治理中要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天人合一”,要善用“无为之有为”和“有为之无为”思想来指导黄河治理,以“谦下”和“不争”来进行黄河治理责任和权利义务的配置。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郑州万滩黄河公铁大桥亮相,并成为母亲河上的新地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几字型”和“十字型”为主骨架的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而生态治理越来越走向法治化轨道必将成为今后重要的治理方式,同时生态法治化也是推动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并阐释国家对西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的规范文本及其释义,透视国家对黄河流域发展的理念转变,进而指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发展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体现生态法治体系化发展的理念,缺乏地方立法对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环境政策没有与其他政策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再从健全黄河流域生态法治规范体系出发,实现法律与环境政策之间协同保障生态环境,达致环境政策一体化实施的目的,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与环境政策协同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化保障进路。  相似文献   

11.
刘媛 《人生与伴侣》2022,(28):10-12
<正>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性机遇如滚滚洪流,奔涌而来;“黄河战略”给山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泰安是山东唯一一个黄河覆盖所有县市区的市,占全省黄河流域面积的47.5%。近年来,泰安在这“护河追梦”之旅中抢抓机遇,奋楫争先,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流域治理的整体性为“空间思维”指导流域法治的重塑提供契机。黄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的环境社会关系、落后的管理体制机制、突出的法律供需矛盾构成黄河法的生成背景,黄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管理—法律”空间属性成为黄河法的生成动力,循此所生成的黄河法应当具有独立性、系统性、非凡性和中观性特征。在基本理念上,黄河法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管理体制上,黄河法应当修正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的主辅关系;在事权配置上,黄河法应当按照“中央—流域—地方”的三维层级界定权责;在制度设计上,黄河法应当对流域基本制度进行体系化。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万年来,黄河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从山东入海,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在新的环境下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认识到在全媒体环境下传播山东黄河文化的意义与困境,可从丰富黄河文化的输出形态、拓宽公众黄河文化认知、创新黄河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探讨山东黄河文化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姜峰 《人生与伴侣》2022,(28):28-30
<正>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千峰耸峙,挺立起广袤高原不屈的脊梁;长江、黄河、澜沧江川流不息,滋养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这里是地球第三极,这里是大美青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心系各族人民、情注高原大地,提出了“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相似文献   

15.
宋圭武 《中华魂》2022,(9):9-11
<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导向下,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整体性、复杂性和超大规模性,单纯依赖传统的以环境保护要素为对象的行政管制手段不足以充分达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流域大保护的既定目标和战略需求。根据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和战略定位,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需要国家担当"高位推动"的流域宏观生态调控角色,运用全局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引领、指导式调控手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手段、工具以及机制进行宏观层面的补强。黄河流域宏观生态调控是发挥国家对黄河流域空间整体性治理和法律管理空间系统性规范的调控功能,以"战略性需求—生态保护总体目标—国家职责"逻辑关系为基础,以"目标+规划+工具"为宏观生态调控机制创立的核心要素。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客观要求下,围绕着"目标+规划+工具"为轴线的黄河流域宏观生态调控机制应当将宏观生态调控行为的权力主体、调控程序、工具运用和实施用法律予以确认、保障和规范,并确立可一般化的规范性构造,以实现黄河流域国家宏观生态调控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并达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兰州新区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印发,从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为兰州新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扎实开展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既有宏观的全局部署,也有微观的推进举措,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目标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根本性问题,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这些方法论思想集中体现在立足全局的谋划论、系统推进的治理论、因地制宜的发展论、防范风险的安全论、文化传承的关联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为当下和今后进一步落实和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只有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述内蕴的方法论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9.
宁夏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是全国生态问题最突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省区之一。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给黄河下游地区造成了危害。实施西部大开发,全方位保护、治理和改善宁夏生态环境的时机已经到来。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宁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除了切实控制环境不被继续污染、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外,更需要集中精力积极治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要特别注意森林(木)、草原的巨大生态效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宁夏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