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河,九曲蜿蜒,气势磅礴,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咆哮奔腾,血脉涌动,孕育了华夏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陕西潼关进入河南省,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8个省辖市的28个县(市、区),河道总长711公里。近年来,河南省坚持“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荆蓝 《中华魂》2012,(8):3-5
1941年秋,我入学陕西绥德师范,并有幸于1943年下半年被校方派往由张庚同志带队赴绥德分区(绥德、米脂、吴堡、葭县、清涧)巡回演出的延安鲁艺文工团做学员,这是我年少时接受艺术教育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聚集着一批在陕北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黄河治理不仅是一项系统的水利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老子以水观道,主张人类的行为要尊重和遵循“道”和事物的原初或原本状态,体现的是一种遵循自然、宽容平等、物尽所用的和谐法治思想。《道德经》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道家哲学的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是老子天道思想的现代表达;黄河高质量发展是老子人道思想的实践路径。黄河治理中要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天人合一”,要善用“无为之有为”和“有为之无为”思想来指导黄河治理,以“谦下”和“不争”来进行黄河治理责任和权利义务的配置。  相似文献   

4.
流域治理的整体性为“空间思维”指导流域法治的重塑提供契机。黄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的环境社会关系、落后的管理体制机制、突出的法律供需矛盾构成黄河法的生成背景,黄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管理—法律”空间属性成为黄河法的生成动力,循此所生成的黄河法应当具有独立性、系统性、非凡性和中观性特征。在基本理念上,黄河法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管理体制上,黄河法应当修正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的主辅关系;在事权配置上,黄河法应当按照“中央—流域—地方”的三维层级界定权责;在制度设计上,黄河法应当对流域基本制度进行体系化。  相似文献   

5.
<正>自古“御边、治河、澄官冗”为“百官有司之当务其大者”,黄河治理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甚至把堤防比作边防,把治黄比作治国,素有“黄河宁,天下平”之说。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北宋时期黄河频繁决溢甚至改道,河患较之前代更为突出,黄河治理问题是宋朝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终北宋一朝,治河成为基本国策,士大夫们也产生了诸多关于治河理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河源唯远,大河安澜。沿黄河溯源而上,停驻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这里的黄河之水既不奔腾咆哮,也不携泥带沙,只有扎陵湖和鄂陵湖的碧波荡漾、百鸟腾翔;泉涌溪流在这里开启了它汇聚入海的万里征程,千年前的李白不曾见过它的模样,便只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无限遐想。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  相似文献   

7.
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历史──评介《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陈秉智,苏生秀,李智信黄河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和内蒙古一部分)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就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彩陶石窟名扬宏宇,民族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存在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少,旱山村的小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病险农田水利设施多,堤防防洪能力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不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缺乏保障等诸多问题,造成农业有效灌溉率低,农业生产抗旱能力差;农村居民生活饮水缺乏保障,影响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精心管理和维护,强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鹗生平事迹资料二题严薇青一、从侧面看刘鹗在郑州黄河堵口工作中的具体事迹清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在郑州决口,第二年(1888)刘鹗秉承家传的治河学说,以“同知”职衔主动到郑州“投效”。由于他不辞辛苦,恪尽职守,深得河督吴大澄的赏识。黄河合龙之后,...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找出了丘区旱地间套水稻产量高、效益好的种植方式有“麦/苕/稻”和。麦/玉/苕//苕沟稻”,其配套技术主要是选择较好的品种进行搭配,实行“三、二五”带状种植形式等。  相似文献   

11.
康熙南巡与治理黄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黄河,自古以来经常泛滥冲决,给沿河地区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害,因此治理黄河成为政府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汉武帝刘彻就曾亲临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县)督率群臣“负薪塞堵”。以后,历代皇帝中亲自参加治理黄河工程,持续达三十年之久的,只有清康熙帝玄烨。大家皆知,玄烨任用过著名河臣靳辅,取得卓越成效。但是靳辅于康熙前期死去,后期的工程乃由玄烨亲自设计指点。玄烨六次南巡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黄河。虽然也兼有“省方察吏”,了解民情以及笼络争取南方知识分子的目的,然而这都属于次要的。玄烨治理黄河有两种要求:一、维持漕运;二、消除河患。黄河自西向东,运河从南往北,它们势必交会于途。因此,如果黄河不能治好,运河必然受冲。这一来,每年几百万石南粮便无从输送北京,供给断绝,影响殊大。由于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无所约束,四出漫  相似文献   

12.
<正>端午节前,应德州市作协之约,参加了“全国作家游黄河故道,颂多彩夏津”采风活动,昔日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今日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齐聚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感受盛世辉煌。据史料记载,自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迄今2600多年,黄河有六次大徙,26次大的决口改道,1590多次决口泛滥,  相似文献   

13.
“零污染”村庄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实施方案,是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重要途径。将参与式治理理论引介到“零污染”村庄治理场域之中,并以浙江省D村作为“零污染”村庄治理的典型案例,尝试探索“零污染”村庄的参与式治理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发现: 当前“零污染”村庄参与式治理的路径表现为,认同支持是基础、主体赋权是关键、协商合作是保障、自治共享是目标。在此基础上,应用斯托克的CLEAR模型可以将“零污染”村庄参与式治理的实现机制提炼为村民群众能够做(Can to)、自愿做(Like to)、使能够做(Enabled to)、被邀请做(Asked to)以及作为回应去做(Responded to),以此提升“零污染”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对学生进行“看图画,编童话”类型的想象习作练习时,前后两次教学效果迥异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 图画内容:长江、黄河两条巨龙腾空而起(此图颇似中国地形图),在他们的周围,到处是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根,旁边注上文字“滥伐林木”。图画下方有两行对白:“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七月十八日,我们前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拉仁关公社,对该公社道格尔沟的古碑进行了一次考察。古碑的方位与现状“道格尔古碑”①位于碌曲县拉仁关公社玛日大队的夏季牧场。这里是道格尔沟、赛杰布沟与玛日科沟三沟的交岔处;是道格  相似文献   

16.
近代台籍爱国人士、著名诗人丘逢甲,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诗文常署仓海君,及民国成立,即以仓海为名,诗文又别署南武山人。 清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二十八日(1864年12月6日),丘逢甲诞生于台湾府苗栗县铜锣湾李氏家塾其父设教处。 丘逢甲三岁时就跟他父亲读书,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目。五岁能属对、吟诗,六岁能文章。十三岁中秀才。试古学,全台第一。当时台湾巡抚丁日昌,因为丘逢甲年纪最小,交卷又最早,所以特别要求他另作全台竹枝词百首,他一日即成,丁甚为惊异期许,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到黄河上游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目的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严重缺水问题;合理配置水资源、整治国土、改造自然,开发西北,兴利华北、治理黄河。1987年7月国家计委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1990年国家又将西线调水超前期工作列入“八五”计划。黄河委员会在有关部、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发展和延续,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性议题。中国一直坚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起始阶段(1972—1992年)、全球气候治理发展阶段(1992—1997年)、全球气候治理“自上而下”进展阶段(1997—2001)、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停滞阶段(2001—2015年)和《巴黎协定》下全球气候治理“自下而上”推进阶段(2015年至今)。中国跟随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经历了谨慎参与、战略防御、发展协同和主动引领四个时期,完成了消极观望、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和积极引领四种角色的转换。角色定位决定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选择:一是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二是增强与其他气候治理主体的合作与协调;三是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四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一千二百四十年前,这里就是古黄河浦的入海口,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五次东渡未能如愿,第六次从我镇黄河浦扬帆起航,东渡日本获得成功。 如今,这里即将建成集纪念、旅游、娱乐为一体的“东渡苑”。规划占地500  相似文献   

20.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