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10个城市成年受访者的调查,发现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感知风险水平较高,反映其对食品安全形势较担忧,且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存在信任危机。不过公众的感知控制力较高,普遍认为自己有保障自身食品安全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食品消费中仍然有较高的信心。研究证实中国公众在食品安全的知识层面存在着知识自负现象,公众自我评估的主观知识水平显著高于实际拥有的客观知识水平,且真正对公众食品安全信心产生影响的是公众的主观知识水平。这说明传统缺失模型所倡导的以科普、辟谣为主要形式的致力于教育公众、提升公众客观知识水平的行动能够取得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而公众的主观知识水平和感知控制力的提升能有效提振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  相似文献   

2.
基于静态职业选择模型和前景理论,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创业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从收入视角和行为视角对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剖析。利用GEM数据库和EM-DAT数据库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促进了个体创业行为;(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创业行为的影响过程,包含心理感知的中介效应,通过提升机会感知和降低风险感知,促进个体创业行为;(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创业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收入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特征。本文基于研究结论,从创业宣传、政策落实、产业创新以及信心构建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中医药大学232名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①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来自7个方面,分别是:供需矛盾、求职竞争激烈的压力;时工作功利性要求的压力;对工作一般性要求的压力;专业素质欠缺的压力;综合素质欠缺的压力;职业定位模糊的压力和缺少家庭帮助的压力。②大学毕业生感知到的就业压力处于轻度与中度之间,除供需矛盾、求职竞争激烈的压力在中度以上之外,其余各因素的压力水平均低于中度。③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的各因素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中医学民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中医学公办专业和·心理学专业。④来自乡镇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压力的各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差异显著。建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4.
"双困"毕业生是指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毕业生。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客观环境下,在全国倡导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招生向农村倾斜的主观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高校"双困"毕业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心理调适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就业能力拓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理论,阐释了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就业渠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客观分析基础上,认为主观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和认识上的偏差;客观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传统封建观念和国外不良思潮的影响,造成了他们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以及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往往不一致,导致大学毕业生价值实现陷入主体困境。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焦虑、考研压力、就业压力,甚至使一些隐性心理疾病外显化风险增加,人际冲突情况增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应设计替代性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考研规划,适当调整就业路径,提升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并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是主观感知,其感知结果会与客观风险产生偏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针对消费者的风险感知主观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感知状态,并运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方法,对不同类别的食品消费者风险感知状态进行了解,然后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神经网络分类器,其分类准率极高。这表明,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该分类器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态进行分类,以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若发生危机事件,旅行者的风险感知将会造成旅行目的地负面感知形象,直接影响旅行者决策制定。基于Logit模型通过论述风险感知,围绕性别、媒体等方面分析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从心理层面分析旅行者风险感知机制,提升旅游行业危机管理能力,重视多种因素对于风险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旅游业带来重创,还给公众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冲击。此次疫情唤醒了大众对身心健康的强烈需求,因此,以“康复”和“养生”为目的的康养旅游顺应大众需求成为了有效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旅游方式。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有助于化解大众对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的担忧与想要外出旅游寻求放松的矛盾、帮助大众恢复身心健康,提振旅游业的发展。将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和非药物干预加入目标导向行为模型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大众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态度、主观规范、预期情绪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欲望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非药物干预和欲望对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对意向呈现显著负向影响,但对欲望不产生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就业风险感知对农民工就业选择与迁徙流动有重要影响.广东东莞1310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就业风险感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计量分析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年龄越大,就业风险感知越高;学历层次越高,就业风险感知越低;经济储蓄少的农民工,其就业风险感知更高;跨省流动就业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而同时,他们的就业违约率也呈上升趋势,不仅给个人,也给学校、用人单位等带来了负面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诚信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用人单位的不实宣传等。社会应该进一步致力于法律体系的健全,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市场;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数据,运用Probit和Mlogit模型,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标准分析了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农就业首先通过提高绝对收入改善农户客观相对贫困,同时也能通过改变客观相对贫困,间接改善主观相对贫困状态。非农就业主要带来了收入增长效应,但对于提升主观获得感没有直接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省内非农就业也存在类似的减贫作用,而省外非农就业没有产生作用。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非农就业都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无影响,参照系的变化影响着非农就业对主观相对贫困的减贫作用。此外,转变户籍可能致使非农就业农户陷入城市的客观相对贫困,而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群体没有影响。因此,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仅要鼓励农户非农就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还要保障进城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跨期最优化条件,引入劳动力供给因素,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居民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大于1,那么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会促进就业的上升;如果规避程度小于1,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减少就业;而等于1时,货币供给增长率对就业只产生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货币表现出中性特征。考虑到我国当前居民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就业,实证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从长期来看,居民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呈下降趋势,因而依赖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热点,与其相关的多个领域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以计划行为理论、感知风险理论及前景理论为基础,构建经验、感知风险、风险倾向、行为态度、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与食品网购行为意愿关系的理论模型,用该模型分析食品网络购物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消费者在食品网络购物行为中,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影响最为强烈,其次是行为态度与行为控制;经验对行为态度、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感知风险及风险倾向有显著的影响,并通过这些因素对行为意愿产生间接影响;感知产品风险对行为态度影响显著,并通过其间接影响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15.
探索革命老区跨省合作的驱动机理对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增加合作激励政策、感知利益和信任3个额外变量,并以合作风险感知作为调节因子,构建区域合作有调节的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文章以合作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合作激励政策能正向影响感知利益、信任、合作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驱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意向的形成;感知利益与合作态度在合作激励政策与合作意向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是驱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意向形成的主路径;在合作激励政策的推动下,信任通过合作态度、主观规范或知觉行为控制均能与合作意向建立积极联系;合作风险感知会弱化合作政策通过感知利益与合作态度或信任与合作态度对合作意向的影响路径;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合作意向的影响受合作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风险的治理中,公众与专家在风险感知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已成现实问题,其中危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风险最为引人关注。以兰州市“4·11”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为例,采用现有研究常用的风险特征量表,测量不同群体对这一特定事件的风险感知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认为:风险感知在学理结构上可分为风险影响、风险接受、风险控制和风险认识四个维度,公众对风险的总体感知显著高于专家;针对专家与公众在知识体系、沟通机制、价值目标等维度上产生风险感知差异的原因,需要通过信息共享、推动公民参与、舆论有效引导等措施以减少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化解潜在的稳定风险。  相似文献   

17.
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实现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出发,首先对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主观原因进行了剖析;其次对女毕业生就业难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女毕业生扶困的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通过对就业能力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以及就业能力的不同释义的探讨能够发现,就业能力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关键;体现在组织层面上是组织保持弹性和活力的关键;体现在政府层面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贫困大学生以职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择业行为是追求相同风险程度下的收入最大化或相同收入下的风险最小化的结果,因而讨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收益-风险需要将其择业行为联系起来。文章通过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结合厦门市四所高校539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加以研探,认为:职业风险成本、贫困因素、未来收入预期三个因素影响的择业行为对就业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贫困并不会影响大多数贫困学生的求职信心,但可能会造成择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从而增加就业的相对风险;合理的工资偏好有利于职业选择提高收益,职业指导是贫困大学生分散职业风险、实现职业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而专业成功、专业满意度是造成未来就业预期收益风险的重要因素,择业时选择专业对口有助于提高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20.
居民金融素养偏低会影响金融决策,降低其金融福祉。利用山东省调查数据,通过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农村居民客观和主观金融素养对其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产生负的直接效应,但对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的影响中发挥不完全中介作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和金融市场参与态度的影响受主观金融素养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