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雨婷 《国际公关》2023,(5):140-142
奋斗精神映射出中华民族几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风貌,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写照,更是新时代的中国走向胜利、走向富强的精神支柱。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不仅关乎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立足于新时代的要求,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时代内涵以及培育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
英雄精神是英雄精神品质与精神风貌的统一体。新时代英雄精神表征着一种以爱国、奉献、奋斗、牺牲为核心的英雄价值观,包含着爱国精神、信仰精神、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英雄精神培育的“入场”对于时代新人的“出场”,以及民族精神的赓续有着深刻的内在价值。新时代要把大学生英雄精神的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机制,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致敬英雄和践行英雄精神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着眼国家和民族、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揭示出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聚焦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青年四个承载主体,阐明了奋斗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突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文化自强自信、坚守网络阵地等要求,指明了奋斗精神培育弘扬的关键和重点,科学回答了“为何培育弘扬奋斗精神,何为奋斗精神,如何培育弘扬奋斗精神”等重要问题。这一论述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深化了奋斗精神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的“躺平”现象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正确认识大学生“躺平”现象,熔铸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通过对8省32所高校927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了大学生“躺平”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梳理“躺平”的演绎路径,分析“躺平”现象的表征、缘起、实质和影响,大学生“躺平”现象需要通过培育奋斗精神来矫治,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要从激活内生性动力、助推现实性动力、保障发展性动力等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在实践中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却出现了偏差,即教育理念上弱化和忽视劳动精神的培育,教育实践中劳动精神的培育被功利化和形式化,教育环境上劳动精神培育的氛围营造不足,教育对象上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相对淡薄。为此,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回归,亟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培育观念;增强大学生自我劳动精神培育的自觉性;氤氲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重视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思想保证,其蕴含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宝贵基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忠诚于党取信于民的基本品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通过丰富课堂内容、打造实践主题、创新媒体形式等方式,探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红色资源体系完整,意义重大,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真实见证,为河北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资源优势。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河北省高校在红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会影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因此,应该通过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加强实践主体参与来提高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文章分析北京冬奥精神的基本内涵,挖掘北京冬奥精神对深化高校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大学生奋斗精神和攻坚克难意识的教育、深化大学生精益求精的实践品质教育的价值,从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与培育、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北京冬奥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大学生自信包容的良好心态、培养大学生直面挑战的奋斗精神、锻造大学生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和培育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应通过融入课堂主渠道、借助网络新工具、创新实践新方式和创设文化新氛围等途径,促进北京冬奥精神更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帮助学生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研究的同时,有必要阐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基于隐性教育视角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梳理,可为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导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积极探索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措施。高校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以"三项教育"为主要内容;其次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方法上有的放矢;再次在教育渠道上多元交融。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积极探索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措施。高校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以“三项教育”为主要内容;其次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方法上有的放矢;再次在教育渠道上多元交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不仅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高校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民族文化,让大学生肩负起历史使命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锐意改革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时应当注意坚持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全员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长期性教育和阶段性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红色家书不仅是革命先辈与亲友诀别、明志、谈事、说理的私人信件,而且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有效载体。红色家书里革命烈士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品格和必胜的信心是“三气”的鲜明体现。红色家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以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志气,以革命气节教育激发大学生的骨气,以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大学生的底气。以红色家书培育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需要将其融入“第一课堂”、夯实培育“三气”的主阵地,渗入“第二课堂”、增强培育“三气”的实践性,嵌入“云课堂”、扩大培育“三气”的覆盖面,由此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红色家书对大学生“三气”培育的实效性,引导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16.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重大责任,把握创新精神的本质要求,扩展教育路径。高校要通过培育创新文化、积极开发网络载体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等手段,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描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高校当前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举措应该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着力营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国家,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价值观变化,重视个人伦理道德而忽视公共伦理道德动摇了传统道德的根基。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应该讲求谦敬礼让的"仁爱"思想,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培养"知耻"的道德品质,树立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重视、倡导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品质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现状、成因及培育路径等方面;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定性研究居多而定量研究偏少;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的一般性研究较多,而对于创业品质内在机制的深入、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国内高校开展创业品质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不科学,甚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缺乏的创业品质进行培养。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主体的品质培育为核心,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价值,从理念上回归育人本质,重视创业主体品质的力量;在方法上注重差异化教育,实现创业主体品质的多样性;在实践上构建活动情境体验,促进创业主体品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体现;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导向、熏陶、实践、整合规范等功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通过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并与公民道德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