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因手腕扭伤,笔者前几天去南京一家比较有名的大医院就诊。医生随便看了看:“没问题,肌腱扭伤,贴几贴膏药,再吃些药就好了。”言罢开出药单,费用竟超过100元。记者心理嘀咕:既然没问题,自己贴些膏药,多休息休息也就恢复了,犯不着花这么多钱吧?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平常看个感冒,这家医院可能收你几十元,那家医院却可能收你几百元;做个手术,一家医院可能是一两千元,另一家医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和细菌学家。一天,他被召进宫去为国王看病。“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在某些人看来,科赫真是一个大傻冒,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在你心里一个国王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此刻面对国王,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国王高兴了,会少了你的好处吗?不说提拔你当分管医疗卫生的大臣,起码也得给个皇家医院的院长让你当当。然而,科赫没有这样做,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正是这种在权势面前坚持尊严让心灵站立的精神,使科赫赢得了人们…  相似文献   

3.
曹林 《决策探索》2011,(15):70-70
检察院只是说有人带钱自首,并没有公开这5个自首者的名字,也没有透露他们自首的细节,到底贪了多少钱,到底牵涉到哪些土地违法案件——民众无法证实检察院所言,所以“腐败课后5人自首”是存疑的。而且,即使真有5人自首了,是否都是因为听了课受触动而去自首的,在当事人缺席下,也是一个问号。并不能排除有关部门夸大了事实。  相似文献   

4.
正某企业曾经出过这么一道面试题: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看到有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公车。这三人中有一个是濒临死亡的老人,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曾救过你性命的医生,你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她是你做梦都想娶的人。但此时你的车只允许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有人说先救老人,因为医生和心上人还会再  相似文献   

5.
<正> 掰去“指头”的反思 泄漏经济技术情报,就等于被掰去自已的指头。按理,十指连心,谁愿干出这等傻事? 然而,现实无情。经济领域的情报战确实给我们的企业乃至国家带来了利益损害。掰去“指头”的代价,应该使得国人警醒起来。可是,至今仍有一些掰去“指头”者还不知个中缘由。十足麻木了的神经,驱动着本能的叹息,时而也会发泄一通“妈妈×,上当了”的愤懑! 无疑,叹息、不平和诅咒都无济于事。 “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只怪自己”。 这种近乎原始而又朴素的自责,或许让人领略到几  相似文献   

6.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14,(34):10-10
中国患者为何常视医生为仇人 美国《纽约人》周刊8月25日在中国,针对医生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即使很小的公众集会都能让政府出面,但是“医疗事故暴徒”常常没人管。可能当局认为这是一种寻求正义的方式,或仅仅觉得这是获取赔偿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虚名所累,我被天津监狱局聘为“监察员”。实话说我不可能去“监察”监狱,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监狱“监察”。之所以接受这样一个聘任,是因为像许多普通人一样对监狱充满好奇:人类从原始部落时代就创造了监狱,数千年下来,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消逝了,连最庞大和最凶恶的恐龙也灭绝了,监狱却一直存在着,且越造越多,越造越好……监狱为什么成了人类社会所不能缺少的东西?现代人类有千分之一左右被关在监狱里,有些西方国家的监狱已人满为患。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通过怎样一种命运的轨迹被投进了监狱?他们对监狱的感觉和普通人眼…  相似文献   

8.
世间五不能     
星云大师 《领导文萃》2013,(15):114-115
世间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举手之劳,给人一点助缘,不肯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笑,吝于布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世间事,能为的不为,不能为的为之,都是不智之举。揭弊而不能揭短。社会上有很多弊案,政治上的弊案、公司里的弊案,甚至学校、家庭里都有弊案。任由弊案存在,不闻不问,这是没有恪尽职守。有了弊端,我们应该揭穿它,把它提出来检讨改进。但是,揭弊可以,却不能揭人之短;揭人之短,伤人的前途,坏人的名誉。假如我们只揭其弊,使其有机会  相似文献   

9.
温州其实早已被关注,而且它似乎从不缺少关注,也不大在意别人如何关注的眼神与表情,而是“我行我素”———沸沸扬扬说东道西指手划脚是你的自由,认准目标心无旁骛执着去干是我的权利。殊不知这招致了更强烈的关注。国人最早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温州,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由于刚刚“解冻”,政策的敏感性和杀伤力使人产生畏惧心理,北方人小心翼翼地推敲“允许干什么”,看准了才敢迟迟疑疑动手去试;南方人则大胆探究“不允许干什么”,凡未明令限制的都放手去干。而温州人却没闲功夫探讨理论的是非,迈开双脚付诸行动了,他们背起行囊四海淘金,不…  相似文献   

10.
<正> “实行五天工作制了!”春雷般的信息奔涌在中国大地。一周七天,从此切割成两段,一段为“5”,一段为“2”。这两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熟知的简单数字,却构成了学者也得动脑筋才能整清楚的算式。“5:2”这个比例式,比值究竟是什么?从宏观而言,至少有四: 一是“民意”。据我国有关部门所作的社会调查显示,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两者  相似文献   

11.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眼唐演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哇塞选种田的回报率好高耶:就是不懂经济学的人,读了这句诗,也会把种田看作几近是暴利的行业了。哪用得着层层号召、动员,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胳膊腿能动的,恐怕都争先恐后奔赴第—线,“大办农业”去也。“农夫犹饿死”。w hy芽是用了假种子,不出苗芽是施了假农药、假化肥,毁了秧芽还是……答案在上句:“四海无闲田”。好一个“闲”字,画龙点睛:四海之内已没有可供农夫去种那“一粒粟”的闲置土地了。“田”都“忙”什么去了芽当然是拍卖给开发商,去搞开…  相似文献   

12.
<正>从20年前的“孔雀东南飞”开始,在中国,跳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再拿跳槽来说长论短似乎显得非常无趣。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件不该被小看了的事。上个世纪8 0年代以前,当人们还是块“砖”的时候,参加工作所追求的,或者说至少是公开场合能表达的,是“参加革命”。大家都很单纯,真的就像“一张白纸”,几十年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从一而终没有谁会去想这中间有什么问题。那时,出于照顾分居两地的配偶而发生的工作调动,同样理由单纯得不能称之为跳槽。后来,当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的南下热几乎也没有太  相似文献   

13.
没有亲身经历其中的人,很难理解浦江两年多来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战斗”;甚至在做事以稳为主的官场,我们也很难相信施振强这样“斗士”的存在是否真实. 从2012年开始,浙江浦江县全面发起水环境整治,“这是一场涉及几万家企业、儿十万人利益的战役”.“像战士那样去战斗!”这不仅仅是县委书记施振强提出的口号,也是他铁腕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只要是去看中医,“忌生冷”几乎会被每个医生嘱咐,不论这人得什么病,即便是上火也一样,中医可以针对上火开祛火药,但从来不会建议多喝冰水、吃冷食祛火的。“忌生冷”,就是不要吃生的温度低的食物,而历代长寿者也多是遵循这一铁律。  相似文献   

15.
正我姐姐是医生,她说最怕那种给自己下过诊断的病人。落座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怀疑我得了心肌炎,我心慌,之前有感冒史。"然后医生的难题就变成:如果检查结果与他的自我诊断不吻合,如何说服他相信自己真的没病。我其实也怕那种给自己贴标签的人。我收到一封来信是这样的:"我每天都渴望她们会主动叫我一起去食堂、一起去跑步,但每天都是卑微的我先开  相似文献   

16.
<正> 创业的魅力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那么涉世之初该如何创业,怎样才能创业成功呢?以下几点司能对你有所帮助: 创业要趁早,尽快付诸行动。从创业的角度,有人一辈子都在后悔没有抓住机遇:如果早几年“下海”,如果早几年去深圳、闯海南,如果我们赶上的是早班车而不是末班车……还有人觉得上帝根本没给自己机会!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人群中的少数,成功者中的“超级英雄”更是凤毛麟角。但不管是哪一“级”的成功者,他们一个共同的精神特质就是——永不言晚,立即行动!很多人对商机可谓是敬畏有加: “这可是了不得的东西,我们普通人可发现不了!”如果你这样想,那你永远也把握不住商机。只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调查,你可能会因在大商场中看到一种商品的热销而把握商机,你可能会听到别人的想法而获得一个市场机会,你也可能会在调查中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得到商机!因此,你该立即行动!客观环  相似文献   

17.
“良知”在中国最早提出的是古代的孟子,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价值底线,这或许就是俗称的良知。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良知是做人的根本,没有良知,人就不能称其为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是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总裁,著名企业 家,他在本文中批判了国际时行的企业管理“X”、“Y”、“Z”、诸理论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G”理论:你不能光依靠某一理论去管理企业或做其他任何事。" 人们总是相信那些江湖郎中的骗术,什么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甚至在企业经营上也是如此,只是它们被改头换面,称作什么概念或理论罢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因为人们总是想找到一些简单的公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几乎任何东西,只要装上漂亮的包装,贴上诱人标签,就会像糖果一样被人吞食。企业经营管理也是如此。" 在我50多年的…  相似文献   

19.
我在管理工作上,一直谨守着两句格言:一是“决不让自己超量工作”;二是“授权他人然后就完全忘掉这回事,决不去干涉”。 对于第一项,我当然不是说每个管理者都该无所事事。而是,我相信每个人的心智有一定的负荷量,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黑皮日记本     
这天一早,张县长吃过饭正要去上班,他老爸叫住他:“王局长已经死了七八年了,我却听说这几年你对他的父亲比对我还要孝顺,每周都要安排人往他家送各种营养品.这是怎么回事?今天你要说清楚!” 听到公公发难,张县长的老婆也大声问:“我听说你还对他老婆关怀备至,经常给她买高档化妆品.这是怎么回事?今天你也要说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