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文学期刊、媒体等多方势力合力运作,共同促进了新写实小说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新写实小说在还原日常生活灰暗面之余,也描绘出凡俗人生的脉脉温情,其背后是作家、读者和叙述者共同的温情观照。考察新写实小说中的温情书写,有助于反拨学界关于其“零度情感”的定论,对其进行价值重估,更加接近新写实小说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新写实小说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书写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2.
"写实"内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正因此,才决定了其丰富性,留给画家个人发挥空间的广阔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写实"的衍生,但它们的内涵却区别卓然。相对于传统,现当代写实在原有传统写实绘画与抽象艺术互相消长基础上,吸收了诸多现代主义成果。中国写实油画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的嬗变,呈现更广阔、更复杂的面貌,可见"现实主义"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3.
写实性油画作为最能体现艺术本体语言的创作手法之一,在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迅速在中国本土传播与发展开来,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其面貌也不尽相同。当下的观念性写实油画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拓展写实油画的外延,已不单是比对对客观对象的描摹相似程度,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觉植入现代观念和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丰富多样的技法形式只是充当画面表现的载体,而观念与精神则逐步转变为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内涵与动机,折射出画家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以及对艺术、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思考。现代观念的植入使当下的写实油画在不摈弃传统写实语言的前提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家们均可通过"写实油画"这个载体来表达个人的艺术观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写实画派在中国油画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此一画派着重于对写实画风与技巧的深度探索。在兼顾市场与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在审美品质的提升和绘画语言的提炼上也进行了不懈的践行。以杨飞云为首的一批写实画家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倾力于对西方古典油画传统的学习与体察,将西方写实绘画的精髓与中国艺术传统的审美趣味完美结合,从而使中国写实画派的艺术探索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启示性和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正步入实质性改革的阶段,在首当其冲的素描教学改革策略及措施不断涌现的过程中,形成了写实型、观念型、个性型与自由型素描教学格局。本文基于现行多数坚持写实型素描教学结构的特点,从对其所具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分段式规范化与同步式多样化”素描教学的具体构想,力图使中国的写实型素描教学趋向于能动的写实型状态,而卓有成效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创作潮流,这类小说是利用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来体现出普通人们的生存面貌和精神面貌的接近自然主义的一种写实,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变异和发展。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以“民间”以及富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为题材,通过描写庸常的人和其生活,描写出这些人的平凡生活和其喜怒哀乐。小说通过对生活的还原以及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生活面貌等的描写,显示了人生的普遍意义,完成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曹禺重要的戏剧作品大都包括写实和非写实两部分内容,人们对其理解也往往相应的形成两个误区,据其现实性描写将其理解为社会问题剧,并将其中的非现实描写看成现实的寓言;二是认为两部分内容是分裂的,其非写实部分属“光明的尾巴”。文章认为作者一方面反映了以中国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战乱年代为具体表现形态的人类苦难生存本相,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此的态度——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穆木天前期美学思想的特质,即“写实的象征主义”美学体系中种种深刻的矛盾统—关系.“纯粹诗歌”理论是其美学核心;“交响”论、“暗示能”是其艺术表现;“写实”论是其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9.
在香港商业电影的主流之外,陈果执著地关注着社会下层,其影片呈现出独特的写实风格。文章以陈果自编自导的6部非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陈果电影关注下层社会的独特视角、不刻意编织故事的构架方式及直面现实的写实态度来分析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从"摄影取代不了写实油画,反而给写实油画带来新的活力"和"现代主义绘画也没有取代写实油画,而且他们的探索客观上提升了写实油画家的语言自觉的意识"这两个角度对写实油画死亡论的观点进行了相应地辩驳。  相似文献   

11.
甘洒热血存"春秋"--张岱《自为墓志铭》现象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写作背景、墓志文剖析及其寓意等多个方面,对张岱《自为墓志铭》现象作了考察分析,表现了张岱"存国史"和"存明"复明"的衷曲.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梁章钜晚年创作了<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笔记,其中的山水笔记内容注重实证考据,风格古朴平实,与张岱的山水小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由此可见乾嘉学风对梁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岱的历史散文书写,代表了清初明遗民历史散文书写的动向和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他在追究明朝灭亡多方面的内在原因的同时,从庶民小人物身上看到了民族大义、过人本领和理想生活境界,初步认识到历史脉动的底层力量所在,成为《儒林外史》寄望平民奇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傣族剪纸是云南傣族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形态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功用,广泛应用于云南傣族地区喜事、丧葬、居家装饰、祭祀或敬佛,其图案体现出傣族人民对生活中美的追求,焕发着智慧与快乐的光芒,包含着美好而深沉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作为燕云地区的土著,张氏家族大约兴起于辽代中期.该家族主要通过占有土地和经营土地致富,其家产经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张氏家族不忘谋求政治地位的提升.由辽入金,张氏家族不但从普通富室上升为官户,而且入仕人员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张氏家族还依靠在当地的婚姻关系、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对各种地方事务的积极参与,积极营造地方社会势力,并在当地具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燕云地区在辽金时期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区域,该区域豪族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方民族统治下汉人地区社会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戴震从分析《广韵》系统入手,区别等韵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韵二十五部之说,戴氏古韵分部的最大特色是一个整齐的阴阳入互配系统,他提出了正转,对转之法,戴氏在他的韵目分析上虽有一定的不足,但他的古音分部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从戴氏的九类二十五部到黄侃二十八部,到王力二十九部,相承线索的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17.
傣族贝叶典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深入分析傣族贝叶典籍的分类、特征和价值,可以发现它是一份珍贵的世界遗产,可作为"世界记忆遗产"进行申报。  相似文献   

18.
该文借助定量分析,弄清了马戴诗歌中的十大名篇及较受欢迎诗篇。这些名篇的遴选,得益于明清时期的几种诗歌选本。马戴最受欢迎的是其五律山水诗。在马戴诗歌传播接受史上,《又玄集》、《唐诗品汇》、《今体诗钞》是起到重要作用的选本。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以来,随着张元济个人著述及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学术界兴起了张元济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涉及张元济与同时代人物的比较、张元济与古籍的保存和整理、张元济与早期政治活动、张元济与近代教育、张元济与近代出版、张元济与近代文化等方面。当前的张元济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继续深入的空间,如:加强张元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深化张元济与其他人物的比较或联合研究;重视以张元济为中心的近代出版人群体研究;发掘张元济与近代报刊杂志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