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书灿 《南都学坛》2012,32(1):35-38
《牧誓》记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之师曾随武王伐纣,古今学者皆释为凿凿信史,少有疑问,然八国族地望,则长期存在不少争议。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资料和田野考古资料对八国族中的蜀和濮的地望重新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认为:周原甲骨卜辞之"蜀"即《牧誓》之蜀,西周初年其位于今陕西汉中一带;《牧誓》之濮,西周金文中屡见,根据专家研究,即南国子,西周初年濮族大致位于楚、豫之间江汉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古代濮族,学术界长期并存两说:一说认为,濮非单独一族系或民族,只是越族的别称;另说认为,濮非越,是一个单独的族系。笔者从后说。 过去诸家论及濮族分布,多以略指为限,殊嫌不足,笔者不避繁冗,尽力胪陈有关濮族的各种记载,全面考察其分布状况,以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濮本字“仆”,最早见于甲骨文。濮作为族称见于载籍,如《尚书·牧誓》记,商末,周武王兴兵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参加。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尚书》等先秦古籍中就有记载。《尚书·牧誓》中记载的庸、蜀、羌、、微、卢、彭、濮人,从武王伐纣,武王称之为友邦的八国,就是西南地区的各族。《疏》注:“此八国,皆西南夷也。”另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此处提到了西南。同时,西南地区也有丰富的文物资料如广汉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与古籍相佐证。但总的说来,汉文  相似文献   

4.
《尚书·牧誓》篇系指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约公元前1122年)二月五日黎明,率军逼近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所作之战斗动员令。“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权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千,立尔矛,矛其誓!……。”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历史阶段,少数民族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实际内涵。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国家形式出现的是居于伊洛(河南省西部)的夏代,《竹书纪年》记当时还有淮夷、凤夷、黄夷、于夷、方夷、畎夷、玄夷和岐踵戎。第二个朝代是商人建立的殷王朝,甲骨文记当时还有人方、土方、鬼方、羌方、戎方等。“方”就是当时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又据文献,还有昆夷、东夷、狄、荤粥等。周是姬姓国君建立的封建王朝。《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伐纣,庸、蜀、羌、髳、微、彭、濮等处少数民族相继率兵来会。克商以后,周的疆域大有扩展。《左传·昭公九年》  相似文献   

6.
释“老革”     
《三国志·蜀书·彭羕(漾异体字)传》云:羕因左迁,私情不悦,往见马超,超宽慰之,羕颇恨刘备,曰:“老革荒悖,宁复道耶?”裴注首先引扬雄《方言》:“悈、鳃、乾、都、革,老也”.又引郭璞注:“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相似文献   

7.
褒斜道循褒、斜二谷而成。褒谷在汉中之北,斜谷在眉县之南。褒斜道又称斜谷道,盖由关中南向而言,犹如傥骆道之称为骆谷者也,此道通达已久。《华阳国志》卷十二,《序志》引《蜀纪》云:“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黄帝乘祗车出谷口”之说,姑且不论,“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大概不会有问题。《华阳  相似文献   

8.
《诗经·甘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美召伯之德的诗作,对于其“伯”有三种理解:文王时,召公是“一州一牧二伯”的伯爵之伯,实是受文王之命佐治雍州;武王时,召公居上公与周公一起分陕,为东西二伯分治天下;成王时,召公位列三公尊为“太保”与周公一同执斧钺辅佐成王,亦是二伯.《甘棠》所记当是文王时召公与周公并分岐邦之事,而非武王分陕之事.诗云“召伯”正是以“二伯”身份来称颂召公当年在召南之地的德政功绩.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字记载蜀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当在殷末。如殷墟卜辞有“至蜀”“蜀射三百”周原甲骨有“伐蜀”的记录。《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而《尚书·牧誓》确有此记。但古史有关巴蜀事端零若散珠,又多讹误,故不能详其考。因此,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四、濮人族属辨析 濮人,先秦时称为濮,秦汉时称为濮或僰,魏晋后多称为僰。其族属,有种种说法:古代,《史记·主父偃列传》、《汉书·伍被传》及《扬雄传下》作“羌僰”,意“僰”为“羌”;《盐铁论·备胡》、《后汉书·杜笃传》作“氐僰”,即“僰”为“氐”。概言之,“濮(僰)”是源于“羌”或“氐”。至近代,一些民族史研究者,(47)大都从此二说;  相似文献   

11.
“面缚”一词,各种辞书释义大体相同。《中华大字典》释为“反背而缚之”,《辞海》释为“两手反绑”,《辞源》释为“两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示投降。”这种定释,显然来自古文籍中关于该词的名家注疏: 《左传·僖公六年》: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成。许男面缚,衔璧,大夫哀经,士舆櫬。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杜预注面缚:“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 《史记·宋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司马贞索隐谓:“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  相似文献   

12.
《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儿,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焦侥从人,蓋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段玉裁于“此六种也”下注道:“上文只有四种,不得言六。或说当作‘有谓羌有六种’,《明堂位》、《尔雅》所云‘六戎’也。今按亦非文义,当云‘皆异种也’,以引下文从人、从大之字。”并谓“牧羊人”当作“羊种”,“各本作牧羊人,似取《风俗通》窜改”。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对濮人研讨,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濮人起源:有“江汉”说,一说“在今湖北枝江县南”,①一说在今湖北秭归县西。②有“元江”说,今云南元江上游古称为濮水,“濮之得名,盖因于濮水”。③有“岷山”说,说濮人是“起源于甘川交界的岷山山地”。④其迁徙:有“西迁”说,“江汉地区的濮地被楚所并,濮人有的溯江而上,迁到西南地区。”⑤有“东迁”说,“百濮起于云南,而遍及于西南各省也。”⑥有“东、西迁”说,濮人原住在岷山山地,后一支向东迁徙,一支向西迁徙。⑦其族属:有“氐羌”说,古有《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引徐广曰,“僰  相似文献   

14.
书证乃证明词语释义之确,犹言“谓予不信,有书为证”。然旧《辞源》、旧《辞海》中皆有举书证而失注例,见其疏略。不意修订本《辞源》亦偶有此弊,某些典故已有特定含义,只述典而无注,失之。 濠濮闲想(p1864.3):“相传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又庄子钓于汉水(引文误,当作濮),却楚王之聘。后因以濠濮指高人寄身闲居之所。下举《晋书·范宁传》、《世说新语·言语》书证(略)。”  相似文献   

15.
巴渝辞——竹枝词 “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就有五片说到“巴方”。“巴”和中原华夏族很早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壮举,《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往焉”。这是完全可能的。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华阳国志》又说:“周武王代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艺术才能曾经在战  相似文献   

16.
杜甫夔州诗有不少写到食盐。如写于云安(云安唐时属夔州)的《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客居》中的“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写于奉节的《负薪行》:“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夔州歌十三句》其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柴门》诗中的“风烟渺吴蜀,舟辑通麻上”,《滟滪》诗中的“寄语舟航恶少年,休翻盐井掷黄金”等等。此外,象《最能行》中所描写  相似文献   

17.
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中也有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僰为彝说     
关于古代西南夷“焚”的族属问题,目前有氏羌系统说,有百越系统说。本文拟从彝族有关文化现象来探讨“僰”与彝族的关系。 一、僰的分布 史志载,古代僰人分布在键为郡、越巂郡、益州郡。健为者,即以僰道(今宜宾)为中心,《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语说:“(僰道县),故僰侯国也。”《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水经注·江水》:“(僰道)县,本僰人居之。”许慎《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华阳国志·南中志》:“朱提郡,治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泉池,僰名千顷池。”《史记·平淮书》:“汉通西南夷道,  相似文献   

19.
宋南渡后,蜀去朝廷万里,“三军之司命,生灵之寿脉,皆系一帅”,(吴泳《鹤林集》卷一五)代替中央在四川六十州行使节制大权的安抚制置使的作用,显得愈益重要.弄清历任四川制置使的情况,对于理解蜀事的变化由来,关系极为重大。清代学者钱大昕曾以“四川制置”为题,详考绍兴以后历任四川制置使的姓名及其任职岁月,(《十驾斋养新录》卷八)为我们勾画了南宋四川制置的大体轮廓。吴廷燮继又编制《南宋制抚年表》,(载《二十五史补编》)更进一步充实了钱氏“四川制置”的内容,则南宋四川制置的考证日臻完善矣.  相似文献   

20.
<正>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一带,乃是五代北宋溪州的所在.彭氏素有溪州,为当地最强大的蛮酋,统治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溪州又分上、中、下溪三州.另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受其管辖,称之“誓下”.“其诸州将承袭,必率蛮酋共议,子孙若弟、侄、亲党之当立者,具各文移辰州,州吏保明,止申铃辖区,然后以闻,而赐敕告、印牌,每隔江望拜阙庭而受恩.”“每州有押案副使及校吏,皆自补置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