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两国都地处东亚,同属于儒教文化圈,儒教对中日两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过和继续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日本能够捷足先登,中国却落在了后面?这与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要想真正搞清这个问题,对中日儒学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是摆在中日两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共同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还没有出现对中日儒学进行系统比较的专著。在中国学术界没有深厚的积累、原始材料和参考文  相似文献   

2.
“东亚近代化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中日共同研讨会述评贾蕙萱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经过半年多精心筹备,于1995年12月4日至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东亚近代化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中日共同研讨会。与以往研讨东亚近代化问题多从传统文化、政...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俞正梁在冷战后的国际社会里,各大文明正在经历着沧桑之变,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东亚经济腾飞、社会治理、道德整合所起的作用,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贡献,决不限于东亚地区或经济领域。如果对...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风土中产生的重要文化形态,它虽然不是一个构成严谨、无所不包的思想网络,但作为一种文化能量,它的“功能性”却是很强大的,它不仅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构成了中国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及心理形态,而且也支撑并参与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建构与延续,东亚文化中炽烈的光辉和深重的黑暗都能从儒学中找到本质性的基  相似文献   

5.
东亚佛教文化圈的研究构想上海大学东亚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上海200000)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及国际学术界对于东亚地区倍加关注,寻找着东亚地区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动因。对应着马克斯·韦伯有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儒学社会指的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其组织、运行)及个体的社会生活皆以儒学为范导,这个社会的总体生活皆以儒学的理念为依归。从形式上说,儒学社会的正式起始,则在儒学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时,即在汉武帝确立“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而其正式结束即在于“儒家法”的被终止之际。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前儒学社会和儒学社会两个阶段。儒学社会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分析的社会学概念,有其学理的根据和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代东亚封贡体系和东亚国际秩序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观念—制度—体系—秩序四个层次入手,对天下观念、封贡制度、东亚封贡体系及东亚封贡秩序四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做出解读,以期理解传统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关系。具体来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发展成为秦汉、唐宋及至明清时期的册封—朝贡制度,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封贡活动逐渐制度化和常态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构成了东亚地区的传统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8.
关于古代东亚封贡体系和东亚国际秩序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观念-制度-体系-秩序四个层次入手,对天下观念、封贡制度、东亚封贡体系及东亚封贡秩序四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做出解读,以期理解传统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关系.具体来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发展成为秦汉、唐宋及至明清时期的册封-朝贡制度,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封贡活动逐渐制度化和常态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构成了东亚地区的传统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9.
徐水生 《求是学刊》2006,33(6):23-26
儒学虽然产生在中国,但是其思想影响到整个东亚地区。自公元405年王仁携《论语》赴日以来,儒学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和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至19世纪中叶,已成日本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然而,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社会发生剧变,西方思想全面涌入,儒学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1987,(1)
郭齐勇在《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上撰文,就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问题,对时下海内外学术界提出的“儒学复兴。说、“彻底重建”说和“西体中用”说提出异议,提出了他的“新的综合”说。郭文认为,主张“儒学复兴”说的海外华裔学者关于现代化决不等于西化的论断,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特殊价值的发掘,都是正确的和有益的。但是,“儒学复兴”说至少有四点谬误:第一,把多元的、多民族的、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上层和民间的中国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第二,在造成东亚五地区经济起飞的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复杂原因中过于强调了文化因素并把它等同于儒家伦理;第三,贬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杜维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从儒学第三期的多元背景、如何走出儒学第三期发展误区、从回应中发展儒学第三期、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可能性途径等几个方面,为儒学回应现代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为儒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能性的途径。杜维明认为,儒学第三期发展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多元背景:首先就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前提,其次是儒门淡薄的现实,第三是要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最后是要弄清儒学的渊源。在探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时,杜维明强调有以下误区是必须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中西对比时的强人政策,儒学传统与儒教中国,儒学复兴,汉字文化圈,普遍与特殊的问题。杜维明认为,当我们讨论儒家传统能不能继承发展的课题时,必须回应由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以下问题:科学精神的问题,民主政治的问题,宗教情操的问题,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对启蒙心态的反思问题。在讨论儒学能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时,杜维明认为有以下的可能性途径:思考模式的问题,学科合作研究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文明对话的问题,培养儒家公共知识分子,儒家传统的社会基础。现在讨论儒学第三期的发展问题,就是在全球化与世界化的背景之下来设计儒学如何走出东亚,成为世界的儒学。在回应现代性危机之时,要拿出儒家的资源,开出儒家的药方,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东亚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沈阳行政学院孙政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具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家思想对日本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深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不仅是隔海相望、一苇可航的邻邦,而且有着源远流长、双向互感的千载交流史。东亚文明的基本形态——专制政体、农耕方式以及儒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三位一体,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植基的背景。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日本一直悉心学习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东亚文明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明的现代性姚传德19世纪以来,在亚非拉后进地区掀起了一股现代化运动,在这股运动中只有东亚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东亚地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东亚文明比其他后进地区的文化更富有现代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东亚文明中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学堂》2015,(4)
世界儒学不是现成既有的儒学,而是经过变革的儒学。这涉及对儒学的理解。儒学最核心的观念结构是"仁→义→礼→乐"。"仁"是仁爱精神,这显然是一种普遍的理念,无须变革。"义"即正义原则。儒学有两条正义原则:一条是正当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出于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的动机;另一条是适宜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适应某共同体当下的共同生活方式。这两条原则显然同样是普遍的理念,无须变革。"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规范与制度,所以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没有永恒的价值,所以孔子指出"礼有损益"。儒学需要变革的,首先是礼。"乐"是指在礼的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形式。一方面,任何社会共同体都应当追求和谐;但另一方面,由于乐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不同生活方式下的社会和谐形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乐或社会和谐的形式也是需要变革的。以上这样一个理论系统,应该就是世界儒学的基本内容。这个理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显然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它对于世界文化新秩序的建构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一个韩国学者的忠告:谨慎对待儒学的“潘多拉魔盒”──《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述评陆象淦众所周知,关于儒学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一般说来传统文化与经济一社会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的争论由来已久。在中国,从康梁的托古改...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3,(2)
近代以来东北疆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19世纪末以来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与大国势力博奕,进而成为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主要外部影响,大都来自于俄、日、朝等东亚国家,而东北地区也正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成为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列强势力最为集中因而最具国际性或东亚性的一个热点区域。到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历史与当时的东亚史才呈现出了全面的密切关联与互动的趋势,东亚因素实际上成为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变化的最直接外因。中国东北是从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时期以来,才成为东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开始逐步具有东亚性并成为近代东亚地区最具有"东亚性"的一个区域。从克服一国中心主义的全球史乃至东亚史视角而言,中国东北近代史既是东亚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修斌  姜秉国 《日本学刊》2007,501(6):117-127
近代以前东亚地区传统的国际秩序框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明清时期是封贡体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其功能逐渐丧失、走向崩溃的时期。琉球王国是这一时期封贡体制内的重要成员,随着日本的对外扩张和东亚地区形势的变化,琉球逐渐走向灭亡。琉球的亡国对传统东亚封贡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封贡体制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了琉球亡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夏光 《社会理论》2006,(1):42-67
对东亚观察家们来说,在东亚社会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变量是值得注意的:首先,虽然东亚远不是联合的或统一的整体,但从传统上说,东亚或多或少在文化上是同质的,或者说是一个汉化的世界或“中国文化圈”或“汉文化”世界(Fairband等,1989:1;Tu wei—ruing,1993:xii)。  相似文献   

20.
关于儒家思想发展历程问题,近几年来,一般论者皆持“三段说”,即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现代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此说自然有着一定的缘由和依据。但考诸史乘,笔者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相对接,进行调融、重塑和创造,使儒家思想实现近代化,亦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可忽视。一 康有为推动儒家思想近代化的内容是多重多种的,而且各个层面的进展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但从宏观上考察,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行程大致如下。 (一)重塑孔子形象,是儒家思想近代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