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小平 《唐都学刊》2004,20(5):34-37
盛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注重风骨,中唐古文家和新乐府诗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则强调政教。这种接受差异表明接受者的心态发生了"向内转"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黄昌年 《学术交流》2005,(12):189-193
自梁代钟嵘提出曹植是"建安之杰"的说法后,几乎为历代评论家所公认.但一个时代的文学应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用表现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这把尺子去衡量曹植的诗歌创作,曹植是很难称得上"建安之杰"的.而曹操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安风骨"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把曹操称为"建安之杰"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标举的重要美学范畴。本文在把握"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的"风骨"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建安诗人和南朝论家为诗歌的"盛唐气象"的产生所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李白非凡的诗歌成就是世人所景仰的,而成就的取得,与其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作者从李白的个性风貌及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入手,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李白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创新,即“感时”、述志”、“尚情”、“唯美”。指出建安与盛唐虽相隔数百年之久,而时代总精神相通,诗人的思想倾向相近,因而李白对建安风骨“转益为师”而又大胆创新乃是必然的。文章最后认为,文学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发展的。作为唐代代表诗人李白,便是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5.
詹石窗  冯雪  Hou Jian 《孔学堂》2023,(4):14-22+116-125
萧萐父先生所提出的“道家风骨说”与其“道家学风说”关系甚密。从萧先生的精辟论说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道家学风是形成道家风骨的思想文化条件,而道家风骨则是道家学风的精神魂魄。道家既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又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使得道家学风受到了社会实践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双重影响,从而形成了共同的学风。道家学风的基本特点:一是建构了超越名言的“体知”认识论,二是在方法论上表现出了丰富的辩证智慧和可贵的超越精神,三是在文化心态上焕发出一种包容开放的恢宏气象。学习研究萧先生关于道家风骨与道家学风的系列论说,我们深切体会到:应该以道家包容开放的态度来维护好生活环境与学术环境,坚持“道法自然”的生态观,持续从道家学风中获得启示,汲取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令"现代性"头疼的汪曾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天强 《求是学刊》2006,33(3):104-106
汪曾祺写的那些东西是“小说”吗?这个问题比较怪异,肯定会有人反问道,汪曾祺的小说怎么会不是“小说”呢?的确,在今天汪曾祺的许多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步入到了“小说”的殿堂中,文学史也为它们留下了应有的位置。今天的汪曾祺,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赞誉之声。汪曾祺的作品当然是  相似文献   

7.
正确区分两类矛盾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重要问题,早在三十七年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①在今天,正确区分两类矛盾,又是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本文就区分两类矛盾的两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说到“社区”,人们首先会提到“区域”,从而会发生一个疑问:社会学把“社区”来代替人们已用熟了的“区域”概念,是否故弄玄虚?或者认为这是生搬硬套美国的“Community”那个词,似乎有点食洋不化。其实,“社区”是个很好的翻译词,顾名思义,“社区”由“社”和“区”组成。“社”意即经济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家族共同体乃至政治共同体之类,“社”之古义即为以祭祀为中心的乡民共同体,“区”才仅是“区域”之意。所以,“社”与“区”合起来,构成地域共同体的概念,显然它大大不同于单纯的“地区”或“区  相似文献   

9.
马得禹 《社科纵横》2004,(4):109-110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通读曹公诗歌 ,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 ,他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 ,政治家的恢宏气魄 ,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杰出人物 ,抒发了慷慨悲凉之情。  相似文献   

10.
高瑞民 《学术交流》2006,(12):159-161
《修竹篇序》无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代表文献,表达了陈氏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但我们又绝不能仅仅据此一《序》来论定陈氏诗歌理论的全部观点。要准确理解陈氏诗歌理论,必须对陈氏写此《序》的特殊背景、陈氏对诗歌其他看法以及陈氏创作实践等等因素作整体观,方可减少片面之嫌。学术界普遍认定的陈氏只重汉魏而反晋宋和齐梁的观点,也十分不妥。其实,陈氏虽重汉魏,然亦重晋宋,陈氏认为“汉魏”以“风骨”见长,“晋宋”以“兴寄”擅胜,其诗论中“兴寄”一说的理论内涵实根植于晋宋而非汉魏,陈氏对齐梁诗也不是全盘否定,虽然在陈氏看来齐梁诗“风骨”无存,“兴寄”都绝,但对它在律诗方面的贡献并未抹杀。  相似文献   

11.
法国“新史学”今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新史学”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法国刊物上,今天在这里的历史学家中间很少有人怀疑这个事实:在法国已形成了“新史学”。法国“新史学”到底是什么?这个关于人类社会及其演变的理论,它的实质是什么?充分地和全面地探讨这些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现在我们只着重谈谈这个课题的几个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东汉晚叶文学是两汉文学向建安文学过渡的核心环节,并孕育了建安文学的繁荣。通过阐释东汉晚叶文学的思想环境,考察儒学的传承与新变,以及道家、释家思想的发展状况,可以探究社会思想的变化与东汉晚叶文学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语素多由先秦的单音词发展而来.古义特征是指这些语素的某个义项在先秦共时的语义场中体现出来的意义特点.古义特征不仅体现在使用中的对立,表现为该词在语义场中的地位;而且也决定了语素在现代汉语构词时的选择.选取意义相关的一组语素进行古义特征和现代构词的考查,能够揭示构词时古义特征对双音词词义和词性的影响、对双音词语法特征的影响以及语义场内部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4.
李芳清 《探求》2001,(5):65-67
本文概论了“五四时期”在“科教兴国”方面的思想成果,并揭示了这些思想成果的历史启示。“五四时期”的“科教兴国”思想是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把“科教兴国”伟业向更高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5.
说:“一个民族的发展,一种文化的发展,有自身的动力,但离不开向外部世界学习。”他特别指出:“我们今天是不是也应该有点‘汉唐气魄’?” 季羡林认为,讲开放,向外部世界学习,现在的确很少有人再公开反对了。但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他说:“有人  相似文献   

16.
韩勇 《青岛画报》2013,(4):54-57
你一定去过极地海洋世界和李沧万达广场,它们是谁建的?青岛海尔的好多车间、全山东省的好多高楼大厦,都是谁建的?——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一个响亮的名字进入我们视野。这家企业在让我们在感受幸福空间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好多好奇。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她给我们大青岛带来了什么?她都有哪些魅力?  相似文献   

17.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军人风骨和现代意蕴-评蒋海将的诗歌创作董汉河兰州军区空军部队专业作家、诗人蒋海将的诗歌创作,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韵味,这就是充溢其中的军人风骨和现代意蕴。“风骨”见之于我国的诗歌创作传统,最受称道的莫过于建安诗坛上曹操等人的诗作。他们那种正视严酷现...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是道家学派最早问世而且价值最高的一部经典,也是道教的“圣经”。由于该书言简意赅,哲理深奥,后人在理解和解说上便产生种种分歧。这本不足为奇,它正是后世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根源之一。尽管如此,我们今天研究老子思想,还是应当以文献为依据尽可能作出符合原意的解释而避免望文生义、主观臆想的。本文仅举三例试作辨正,求教方家。1.是“自是者不章”还是“自视者不章”?  相似文献   

20.
严国荣 《唐都学刊》2000,16(3):51-55
“三曹”文学成就,世所公认。然不同时代对“三曹”的品鉴称许,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好尚。如今人某些观点中就钟嵘《诗品》将陈思、文帝、魏武依次列入上、中、下三品所表现出的责难就体现了这种审美差异。实则“三曹”不仅仅体现出“建安风骨”这一种风格,他们亦是六朝以华美为主流的多元化美学风格的滥觞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