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本文通过释读、缀合英藏黑水城文献编号为Or.12380-0260(K.K,Ⅱ.0284.pp)与Or.12380-0534(K.K,Ⅱ.0231.h)的两件西夏文残片,指出其内容为《佛说百喻经》中的一则故事。此为西夏文《佛说百喻经》的首次发现,丰富了西夏文佛教文献目录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英国国家图书馆藏or.12380-2970(K.K.Ⅱ.0254.j)、or.12380-2971(K.K.Ⅱ.i.02.j)、or.12380-3059RV(K.K.)、or.12380-3061(K.K.Ⅱ.0237.n)和or.12380-2939(K.K.Ⅱ.0253.K)号西夏文佛经残叶进行考释.指出其内容为<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之"魔行品第十一"、"不退转祥瑞品第十七"、"精微品第二十七"、"一切种智行品第-"和"方便善解根本品第二十".此考证纠正刊布者定名的错误,对未定名残经给予正确定名,以方便学界更好地利用黑水城文献.<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是西夏比较流行的经典之一,经过多次翻译成为净本.  相似文献   

3.
英藏Or.12380-3197号西夏文献存留4个残叶,前两叶为佛教版画,后两叶<英藏黑水城文献>拟题为"佛经".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证出其版画残叶为西夏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某个刻本前面的一幅说法图,后两叶为乾祜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仁宗为施印<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所作发愿文的残留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件刻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英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编号Or.12380-3421、3422、3423aRV(2件)、3423bRV(2件)、3423cRV(2件)、3426、3429被定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两种形制10件西夏文残片进行了重新考察,指出其名应为《慈悲道场忏罪法》(第一卷、第五卷、第十卷)。文中通过英藏本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勘同,对其进行了缀合补证和释读,并探完了两地藏本间的版本关系。  相似文献   

5.
<同音背隐音义>是针对此前所称"<音同>(丁种本)背注"这个文献题名而拟定的正式书题.<同音>丁种本是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之一种(俄藏编号Ⅹ1),该文献仅存前33页,是一个残本.<同音>丁种本是<同音>乙种本系统(新版)中的一个版本.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除两页序言以外,该文献每页正文的背面多有墨书小字注释文字,原来称为"背注",我们现在改称"背隐音义".虽然<同音背隐音义>这种著述形式在西夏文文献中比较罕见,但是其在六朝以降的汉文文献中却屡见不鲜,如<说文音隐>、<毛诗背隐义>等.由于这种"音义"类注释正好写在某个文献的背面与该字相时应的位置,故名之日"音隐"、"音义隐"等.  相似文献   

6.
由于没有找到俄藏西夏文инв.No146号文献据以翻译的汉文原本,故此前关于它的定名以及性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俄藏黑水域文献>暂把它译为"德行集"并归入西夏文世俗著作加以刊布.本文指出No146号文献实据白云宗祖师清觉<正行集>的某个略注本译成,当归入佛教著作类,并提供了西夏文<正行集>的全文录文和翻译,同时结合白云宗在元代曾得到宗教上层的扶持以及汉文<正行集>只入藏于元代刊刻的<普宁藏>的历史背景,考证出西夏文本<正行集>译自元代.  相似文献   

7.
陈长文教授的<明代科举文献研究>一书,已于2008年3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明史和科举学研究界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全书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是作者用力最勤的学术领域.包括<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原始性与权威性>、<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版本之比较>、<进士登科录探源--兼与傅璇琮先生就"金花帖"问题商榷>、<山东省东明县文物保管所藏明版(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述论>、<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刊刻、流布与珍藏>、<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明代进士登科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十个专题,各从不同角度对明代进士登科录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大多属于此前无人或很少有人问津的原创之作,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更好地利用明代科举的第一手资料--登科录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卷三四七中有一残卷,题名及作者之名均阙.罗国威<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云:"此篇篇题作者及半半部分已佚,又不见载于其它文献,故无从考稽.  相似文献   

9.
吴兴闵氏、凌氏家族是明代后期浙江重要的私家刻书商.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吴兴闵氏宗谱>和<凌氏宗谱>等文献,对闵、凌二姓的世系关系做出考证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恒先>篇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中的一篇,属道家文献.许多学者深研此文,会通大义,并深入阐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之重要地位.但其文本之解读,成果并不完整.<恒先>共一十三简,原文并未分章,然其结构井然有序,今通解其意,分出章节,以便学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表情(1)     
《优雅》2007,(4)
  相似文献   

13.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14.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15.
"姪"与"侄"作亲属称谓时是正字和俗字关系。"姪"从孙吴时期已有从表姑侄关系扩大到表叔侄关系的趋势,而非魏晋时期;"姪"和"侄"在魏晋后期同时互用是从"姪"表叔侄关系开始的,并且二者互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而"侄"代替"姪"成为表侄辈关系的专门用词,应在唐代之后。  相似文献   

16.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10):111-116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7.
微观复杂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 《河北学刊》2005,25(2):67-7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以复杂性为 主要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理论,将人类长期争论 不休的一个古老的议题--世界的本性是简单的还 是复杂的,又重新凸显到了当代科学的前沿。显然, 要讨论简单性或复杂性之类的问题,首先必须对什 么是简单性、什么是复杂性予以明晰的界定。然而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关于简单性和复杂性这两个概 念的明确区分仍然是十分困难的。虽然如此,我们 依然可以从简单性和复杂性分别所具的对应性特征 的层面来对这两个概念及其表征的现实予以大致的 把握与区分。所谓简单性,指的是那些具有单一性、 确定性、固定性、不变性特征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所 谓复杂性,则相应指谓的是那些具有多样性、不确定 性、随机性、可变性特征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笔者 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相似文献   

18.
设R=(r1,r2,…,rm),S=(S1,S2,…,Sn)。ri,Si是非负整数,U(R,S)是所有具有行和向量R和列和向量S的(0,1)—矩阵的集合,求出|U(R,S)|的势函数的表达式是一个未决问题,本文构作了一种“移1法”。通过这种方法,借助于递归原则,得出了U(R,S)的势fm,n(R.S)的递归公式:  相似文献   

19.
林耘 《船山学刊》2002,(1):66-69,82
隋唐以降,在佛道的挑战之下,儒家学说在心性论方面处于劣势。李翱于是提出复性学说,试图通过对儒家原有典籍《中庸》、《大学》、《易传》和《孟子》等书中有关思想的重新阐释,构筑起一个儒家心性论体系,与佛道相抗衡,他认为人人皆有与圣人一样的至善本性,凡人只是由于情欲遮蔽了本性才没有成为圣人。只要人们停止思虑,灭息妄情,复归本性,就能达到诚的境界,成为圣人。他的复性学说是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改造儒家心性论的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李贽的名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并非探讨民众物质利益,而是通过对佛教义理“色”与“空”的论述,探讨道德修养问题,以往学者不注意全文,断章取义故有上述误读。李贽重视社会功利,并以此作为评判人物的重要标准,其结论多与儒家的主流意识相异,且构成挑战。李贽又崇尚道义,提倡真心为人。在他理论体系里,功利与道义非但没有矛盾,而且彼此包含圆融无碍。他的思想理论不仅有创新,而且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